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腐蚀且汇流效果佳的铅蓄电池板栅,包括四边框筋条构成的边框、边框内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的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以及位于上边框外侧的极耳,所述板栅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所述板栅上部位于靠近极耳一侧,占所述边框高度的1/3~1/2,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的数量大于板栅下部。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数量比板栅下部多,增加导电截面,使得电子传导更畅通,提高汇流效果。板栅筋条的截面积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其变化大小与电流的变化大小相吻合,板栅内阻减小,有效降低板栅腐蚀速率,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加强横筋和辅加筋的设置增加板栅强度,避免损坏,节约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铅蓄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腐蚀且汇流效果佳的铅蓄电池板栅。
技术介绍
铅蓄电池的充放电主要靠板栅完成。传统网格式极板板栅,包括四边形边框、边框内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的横向筋条和竖向筋条,以及极耳。在双面涂上铅膏以后经过固化处理成为极板,极板在与蓄电池槽内部的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电流,其中,底部的电流需经过板栅上的边框和筋条进行汇聚,然后输出到上方凸出的极耳上输出,这种网格式极板板栅的制造工艺简单,在蓄电池的生产中比较常用。现有板栅的筋条一般采用上下粗细一致的设计,由于电流从极板底部向顶部汇集,电流逐步增大,而筋条上下粗细一致,导致内阻增大,板栅导电能力减弱。对于在正常失效的铅酸电池的解剖中发现,往往在正极板上部分的板栅与活性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与软化。因此,为延缓板栅腐蚀,需对板栅进行优化设计。申请公布号为CN 104115317 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池板栅。所述电池板栅包括板栅栅丝的图案。所述图案包括具有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的板栅栅丝,所述第一节段具有第一耐腐蚀性,所述第二节段具有比第一耐腐蚀性差的第二耐腐蚀性。在电池板栅的使用寿命期间,第二节段以快于第一节段的腐蚀速率的速率发生腐蚀,以便动态地释放其内应力并控制板栅增长。授权公告号为CN 203746975 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耐腐蚀的蓄电池板栅,包括极耳、由边框筋条围成的边框以及边框内交叉形成网状结构的纵向筋条和横向筋条,在交叉点处横向筋条或/和纵向筋条具有在边框所在平面内径向增粗的膨胀节。该技术的蓄电池板栅中在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的交叉处设有膨胀节,从而使横向筋条与纵向筋条两者的接触面积增大,降低内应力以及两者的接触电阻,从而达到降低板栅腐蚀的速率,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授权公告号为CN 203707252 U的专利文献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包括四边形板栅边框和板耳,板耳设置在板栅边框的上方,板耳为梯形且在板耳上开设有V型的槽口,板栅边框的上边框和下边框的尺寸沿板耳方向由粗到细设置,板栅边框的左边框和右边框的尺寸从上到下由粗到细设置,在板栅内部均匀设置有沿上下边框方向的横筋和沿左右边框方向竖筋,本技术简单实用,有效的提高了蓄电池板栅的强度,使得电流载荷在极板内分布的更加均匀,提高了蓄电池极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腐蚀且汇流效果佳的铅蓄电池板栅,对传统网格式极板板栅纵向筋条的数量及尺寸进行优化,有效降低板栅腐蚀速率,提升板栅汇流效果,从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一种耐腐蚀且汇流效果佳的铅蓄电池板栅,包括四边框筋条构成的边框、边框内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的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以及位于上边框外侧的极耳,所述板栅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所述板栅上部位于靠近极耳一侧,占所述边框高度的1/3~1/2,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的数量大于板栅下部。由于电流从远离极耳的一端向靠近极耳的一端沿纵向筋条流经,电流递增,本技术在靠近极耳的板栅上部多设置纵向筋条,增加导电截面,使得电子传导更畅通,提升汇流效果。作为优选,所述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的数量比板栅下部多1条。除多余的纵向筋条,其余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与板栅下部的纵向筋条一一连接。纵向筋条由底部贯通顶部,利于电流的传导。板栅作为铅膏活性物质的载体,防止活性物质的脱落,需保证活性物质与筋条之间具有一定的接触面积,作为优选,所述纵向筋条与横向筋条组成的栅格面积不大于90mm2。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的数量以此为设计依据。所述边框及横纵向筋条的截面为菱形,边框的截面积大于横向和纵向筋条。所述纵向筋条为上粗下细,其截面积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作为优选,所述纵向筋条的顶部截面积与底部截面积之比为1.2-1.35。横向筋条的分布,板栅上部采用粗筋条,板栅下部采用细筋条,作为优选,所述板栅上部横向筋条的截面积与板栅下部横向筋条的截面积之比为1.05-1.15。本技术的横向筋条及纵向筋条的设置,电流流经的筋条截面的变化大小与电流的变化大小相吻合,使得电流在极板内均匀分布,板栅内阻减小,降低板栅的腐蚀速率,提高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所述板栅上部与板栅下部之间设有加强横筋。加强横筋的截面积与纵向筋条顶部的截面积相等,确保板栅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铅蓄电池板栅靠近极耳的区域及底部设有连接边框筋条的辅加筋。极群在装配入电池槽时,其底部最先受到挤压,在此处设置辅加筋增加机械强度,避免损坏。更为优选,在板栅底部的两角部各增加一根辅加筋,该处辅助筋的截面积与纵向筋条底部的截面积相等。蓄电池生产过程中,在浇铸汇流排之前会对极耳部进行挤压,在极耳下方设置辅加筋增加极耳下方活性物质与板栅结合强度,避免掉膏。极耳下方是电流汇集点,设置辅加筋有利于电流的疏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数量比板栅下部多,增加导电截面,使得电子传导更畅通,提高汇流效果。(2)板栅筋条的截面积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其变化大小与电流的变化大小相吻合,板栅内阻减小,有效降低板栅腐蚀速率,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3)加强横筋和辅加筋的设置增加板栅强度,避免损坏,节约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铅蓄电池板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耐腐蚀且汇流效果佳的铅蓄电池板栅,包括四边框筋条构成的边框1、边框内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的横向筋条2和纵向筋条3,以及位于上边框外侧的极耳4。边框1、横向筋条2和纵向筋条3的截面为菱形,边框1的截面积大于横向筋条2和纵向筋条3。板栅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板栅上部位于靠近极耳一侧,占边框1高度的1/2,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为5条,则板栅下部纵向筋条为4条。除多余的纵向筋条,其余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与板栅下部的纵向筋条一一连接。纵向筋条与横向筋条组成的栅格面积不大于90mm2。纵向筋条3为上粗下细,其截面积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其顶部截面积与底部截面积之比为1.2。板栅上部的横向筋条采用粗筋条,板栅下部采用细筋条,板栅上部横向筋条的截面积与板栅下部横向筋条的截面积之比为1.05。电流流经的筋条截面的变化大小与电流的变化大小相吻合,使得电流在极板内均匀分布,板栅内阻减小,降低板栅的腐蚀速率,提高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板栅上部与板栅下部之间设有加强横筋5。加强横筋5的截面积与纵向筋条3顶部的截面积相等,确保板栅的强度。板栅底部的两角部各设有一根连接下边框筋条的第一辅加筋6,第一辅加筋6位于左右边框筋条和纵向筋条之间,跨接一根横向筋条,第一辅助筋6的截面积与纵向筋条底部的截面积相等。第一辅助筋6增加板栅底部强度,避免极群在装配入电池槽时,因挤压变形造成极群损坏。板栅靠近极耳的区域设有连接上边框筋条的第二辅加筋7,第二辅加筋7位于相邻的两根纵向筋条之间,跨接两根横向筋条,增加极耳下方活性物质与板栅结合强度,避免掉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腐蚀且汇流效果佳的铅蓄电池板栅,包括四边框筋条构成的边框、边框内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的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以及位于上边框外侧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栅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所述板栅上部位于靠近极耳一侧,占所述边框高度的1/3~1/2,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的数量大于板栅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腐蚀且汇流效果佳的铅蓄电池板栅,包括四边框筋条构成的边框、边框内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的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以及位于上边框外侧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栅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所述板栅上部位于靠近极耳一侧,占所述边框高度的1/3~1/2,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的数量大于板栅下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的数量比板栅下部多1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蓄电池板栅,其特征在于,除多余的纵向筋条,其余板栅上部的纵向筋条与板栅下部的纵向筋条一一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筋条与横向筋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桂发,郭志刚,刘玉,邓成智,方广民,陈跃武,梅园,孔春凤,
申请(专利权)人: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