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0032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臭氧发生装置,属于臭氧发生设备技术领域。现有技术进、出气口设于端盖上,密封性不理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放电管和套置在放电管外侧的夹层套管,冷却液进、出口设于夹层套管的双层管壁上,其特征在于夹层套管双层管壁外端延伸设有单层管壁,进气口、出气口分别设于两端的单层管壁上并与夹层套管和放电管围成的放电空间连通,放电管和夹层套管通过紧固组件两端各封有一端盖,其优点在于改变进、出气口的设置位置,省略了现有技术中的法兰,使得端盖由带气体容纳腔的薄壁结构变为塞状结构,增加了端盖与夹层套管的单层管壁以及放电管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并配合螺母旋压,密封效果好,同时缩短整体长度,便于安装。(*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属于臭氧发生设备

技术介绍
臭氧发生装置通常是在缝隙间隔的电极间施以高压交流电,使电极放电并电离气体分子,产生的电子令通过电极的含氧气体中的一个氧分子与一个带电氧原子结合产生臭氧。此时,如果放电等离子与暴露于含氧气体中的电极接触,会使电极温度上升,因此,需要冷却。现有技术中双层管型臭氧发生器,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为放电管,外管为带有进水口、出水口的金属夹层冷却管,外管两端设有法兰并分别与开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端盖密封固接,内管的高压接进头穿出端盖并以螺母旋紧。受法兰影响及考虑到冷却长度,只能将进气口和出气口倾斜地螺接在端盖上,端盖内形成与内管和外管围成空间连通的气体容纳腔。进气口和出气口通常为金属制成,而端盖为塑料材质制成,因此,进、出气口与端盖连接处的密封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气压变化、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形变不一致,易出现缝隙而漏气。此外,端盖与外管连接处的法兰结构,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密封效果亦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密封效果好、结构紧凑、体积小的臭氧发生装置。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臭氧发生装置,包括放电管和套置在放电管外侧的夹层套管,冷却液进、出口设于夹层套管的双层管壁上,其特征在于夹层套管双层管壁外端延伸设有单层管壁,进气口、出气口分别设于两端的单层管壁上并与夹层套管和放电管围成的放电空间连通,放电管和夹层套管通过紧固组件两端各封有一端盖。夹层套管和进、出气口均采用金属材质制成,降低了因材质不同而受气-->压变化、温度变化的影响,漏气的可能性小,密封效果好,同时,避免在端盖上形成气体容纳腔,可适当增加端盖壁厚度,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对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完善和补充,可以增加如下技术特征:所述的端盖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其中部塞入夹层套管的单层管壁内,放电管嵌入端盖中部,端盖外端部设有凸沿,凸沿内侧面上开有嵌槽,所述夹层套管的单层管壁的周缘插入嵌槽内。这样端盖与单层管壁和放电管的连接处均能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密封效果好,特别是采用塑料材质的端盖,不易漏气;同时省掉了法兰结构,令整个装置长度缩短、结构紧凑,便于安装。所述的嵌槽内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可采用硅橡胶制成,进一步密封端盖与单层管壁的连接处。所述的放电管端部穿透端盖,所述的紧固组件包括端盖外侧设置的垫圈和螺接在放电管端部的螺母。放电管穿透端盖便于连接高压电,旋紧螺母后,垫圈挤压塑料材质的端盖和密封圈令它们产生一定形变,能更紧密地与单层管壁和放电管接触,确保密封性能,不漏气。所述的进气口、出气口分别焊接在两端的单层管壁上。焊接后保障密封效果。本技术通过改变进、出气口的设置位置,使进、出气口与夹层套管材质一致,连接处受气压变化、温度变化的影响小,焊接后密封效果佳。同时,端盖由带气体容纳腔的薄壁结构变为塞状结构,增加了端盖与夹层套管的单层管壁以及放电管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并配合螺母旋压,密封效果好,亦省略了现有技术中的法兰,缩短整体长度,便于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放电管,2、夹层套管,21、冷却液进口,22、冷却液出口,23、进气口,24、出气口,25、夹层套管法兰,3、端盖,31、端盖法兰,4、-->密封圈,5、垫圈,6、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臭氧发生装置,包括放电管1和夹层套管2,夹层套管2上设有冷却液进口21、冷却液出口22,两端部设有夹层套管法兰25。端盖3为塑料材质制成的带有气体容纳腔的薄壁结构,其连接端设有端盖法兰31,通过螺栓与夹层套管法兰25连接;冷却液进口21一侧的端盖3上斜45度螺接有金属的出气口24,冷却液出口22一侧的端盖3上斜45度螺接有进气口23;放电管1两端穿出端盖3并与端盖3外的垫片5、螺母6连接。进、出气口与端盖材质不同,两者的连接处以及法兰连接处密封效果不理想,装置体积较大。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臭氧发生装置,包括放电管1和套置在放电管外侧不锈钢材质的夹层套管2,冷却液进、出口21、22设于夹层套管2的双层管壁上,夹层套管2双层管壁外端延伸设有单层管壁,金属材质的进气口23、出气口24分别焊接在两端的单层管壁上并与夹层套管2和放电管1围成的放电空间连通。端盖3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其中部塞入夹层套管2的单层管壁内,放电管1嵌入端盖3中部,端盖3外端部设有凸沿,凸沿内侧面上开有嵌槽,嵌槽内设有密封圈4,夹层套管2的单层管壁的周缘插入嵌槽内。放电管1端部穿透端盖3,端盖3外侧设置有垫圈5,螺母6螺接在放电管1端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臭氧需量,将多个这种结构的臭氧发生装置组合使用。以上附图所示的臭氧发生装置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已经体现出本技术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对其进行材质、形状、规格等方面的修改,在此不多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臭氧发生装置,包括放电管(1)和套置在放电管外侧的夹层套管(2),冷却液进、出口(21、22)设于夹层套管(2)的双层管壁上,其特征在于夹层套管(2)双层管壁外端延伸设有单层管壁,进气口(23)、出气口(24)分别设于两端的单层管壁上并与夹层套管(2)和放电管(1)围成的放电空间连通,放电管(1)和夹层套管(2)通过紧固组件两端各封有一端盖(3)。

【技术特征摘要】
1.臭氧发生装置,包括放电管(1)和套置在放电管外侧的夹层套管(2),冷却液进、出口(21、22)设于夹层套管(2)的双层管壁上,其特征在于夹层套管(2)双层管壁外端延伸设有单层管壁,进气口(23)、出气口(24)分别设于两端的单层管壁上并与夹层套管(2)和放电管(1)围成的放电空间连通,放电管(1)和夹层套管(2)通过紧固组件两端各封有一端盖(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盖(3)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其中部塞入夹层套管(2)的单层管壁内,放电管(1)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亚春
申请(专利权)人:仁新节能环保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