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63294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是原一次围堰被冲毁后的剩余充砂长管袋和河床,在基底两侧抛石块形成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在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之间填筑粘土形成一级粘土堰体,内侧抛石堰体、外侧抛石堰体和一级粘土堰体构成了土石围堰,在土石围堰上方填筑二级粘土堰体,一级粘土堰体中部钻孔并浇筑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重建围堰结构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并且结构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沉管隧道工程的围堰结构,属于水利施工

技术介绍
沉管隧道工程工程中采用围堰结构进行防水防渗,堰体外侧为粘土防渗斜墙,内侧为充砂长管袋。讲边围堰常遭受不可抗力洪峰,洪水迅速漫过堰顶,瞬间形成大落差急流直下叠水瀑布,大面积冲刷围堰内边坡,冲损模袋,冲走内堰砂体和中间砂芯散料,导致端头堰体整体变薄,围堰三轴搅拌桩和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遭到破坏,仅靠外堰体无法抵抗高水压,外堰体模袋也被洪水多处拉裂,进而外堰体模袋砂被洪水冲走,随着内、外堰体相继被冲开缺口并迅速扩大,最终洪水冲毁堰体。在河流围堰修复过程中,一般采用轴线干坞法施工的沉管隧道在管段浮运出坞后需要施作二次围堰将干坞与河流隔离开,然后将干坞里的水抽干并进行二次开挖。重建围堰时,受水文条件影响较大,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江中重建围堰,受河流水文条件影响较大,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其施工过程简单可控,有助于快速重建围堰并保证其耐用性。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包括基底,内侧抛石堰体、外侧抛石堰体、一级粘土堰体、二级粘土堰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是原一次围堰被冲毁后的剩余充砂长管袋和河床,在基底两侧抛石块形成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在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之间填筑粘土形成一级粘土堰体,内侧抛石堰体、外侧抛石堰体和一级粘土堰体构成了土石围堰,在土石围堰上方填筑二级粘土堰体;一级粘土堰体中部钻孔并浇筑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进一步优选,被冲毁堰体沿轴线往往呈凹形豁口,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作业范围地层主要为未被冲毁的长管袋充填砂和粘土,其中豁口两侧砂层较厚,中间砂层较薄,为了保证重建围堰薄弱处的强度,在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转角和与原先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接茬处设置三重管旋喷桩。进一步优选,所述在一级粘土堰体和二级粘土堰体的边坡及顶面铺设钢筋网片并模筑早强混凝土;边坡坡顶、坡底和变坡点位置钢筋网片必须连续设置。边坡及坡顶打入固定钢筋的网片钢筋,钢筋与钢筋网片绑扎牢固。进一步优选,一级粘土堰体和二级粘土堰体的边坡坡面前预埋PVC管作为泄水孔。进一步优选,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分为一序桩和二序桩,一序桩和二序桩的呈嵌入咬合状态而形成一个连续、封闭的整体排桩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重建围堰结构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并且结构牢固,土石围堰重建堰体及其防渗体系具有结构稳定、抗渗性能好、成本较低、作业方便、安全性高、工期可控且经济等优点,可在原一次围堰被冲毁后的剩余充砂长管袋和河床的基础上快速重建围堰,为今后类似重建围堰施工提供参考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重建围堰横剖面图。图2是重建围堰横平面图。图中:1.基底、2.外侧抛石堰体、3.内侧抛石堰体、4.一级粘土堰体、5.二级粘土堰体、6.河床、7.钢管桩、8.暗埋段与沉管段分界、9.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以原一次围堰被冲毁后的剩余充砂长管袋和河床(6)为基底(1),在基底(1)两侧抛石块形成内侧
抛石堰体(2)和外侧抛石堰体(3);水上施工内外侧抛石堰体按照先内侧、后外侧的顺序施工,利用船舶把石块运至江中端头围堰,利用8m3抓斗船把石块按照围堰轴线进行水下抛填合拢堰体。抛石堰体施工过程中,定期对堰体进行扫测,确保堰体形状和边坡坡比满足设计要求。内、外侧抛石堰体施工至15.0m高程后,自卸汽车陆运粘土至施工现场,利用挖掘机、装载机和装载机往内侧抛石堰体(2)、外侧抛石堰体(3)之间堆填黏土至围堰顶面形成一级粘土堰体(4),内侧抛石堰体(2)、外侧抛石堰体(3)和一级粘土堰体(4)构成了土石围堰。土石围堰高度约17m,堰顶宽度为46.1m,堰底宽度为71.1m,堰体迎水面抛石边坡比为1:1.5,背水面抛石边坡坡比为1:1.2。外侧抛石堰体(2)顶部标高15.0m,顶部宽度为8m,底部宽度为33.2m,迎水侧边坡坡比为1:1.5,背水侧边坡坡比为1:1.2。内侧抛石堰体(3)顶部标高12.0m,顶部宽度为8m,底部宽度为31.9m,两侧边坡坡比均为1:1.2,背水侧边坡在8.0m高程设3.0m宽的平台。采用粘土堰体和抛石堰体相结合的堰体形式,抛石和粘土在特定的水文环境条件下的自稳边坡,在满足堰体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堰体断面尺寸,把堰体施做和拆除的工程量降到最低,并能够保证后期粘土堰体中的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正常施工,确保堰体的防渗效果。在土石围堰上方施工3m高的二级粘土堰体(5),二级粘土堰体(5)底部宽度为15.5m,顶部宽度为5.0m,内、外侧边坡为1:1.75。一级粘土堰体(4)和二级粘土堰体(5)构成了粘土防渗斜墙,粘土防渗斜墙共计285m,平面共分三段进行施工。粘土堰体施工用汽车运输粘土到施工现场,回填时分层回填筑,每层厚度300mm,利用20t压路机分层碾压,压实度达到0.9。二级粘土堰体(5)采用机械化施工,配置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振动压路机等机械设备和检测仪器,形成挖装、运输、摊平、碾压、检测流水作业。在一级粘土堰体(4)和二级粘土堰体(5)的边坡及顶面采用φ8@150×150mm钢筋网片+100mm厚C20早强模筑混凝土,钢筋网片尺寸为2000×2000mm,搭接长度300mm,边坡坡顶、坡底和变坡点位置钢筋网片必须连续设置。边坡及坡顶打入φ22(L=1m)钢筋固定钢筋网片,设置间距2000×
2000mm,钢筋与钢筋网片绑扎牢固。边坡坡面混凝土施工之前预埋φ100PVC作为泄水孔,泄水孔间距2500×2500mm,PVC管长度为0.5m,外包双层80目密目网。在一级粘土堰体(4)中部钻孔,浇筑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9),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9)直径1200mm,桩间距900mm,咬合300mm,入岩3.5m。被冲毁堰体沿轴线呈凹形豁口,钻孔咬合桩作业范围地层主要为未被冲毁的长管袋充填砂和粘土,其中豁口两侧砂层较厚,中间砂层较薄。土石围堰中部粘土在填筑过程中无法夯实,自然密实时间长,利用旋挖钻机无法成孔,采用对周边地层扰动较小的反循环钻机进行施工,反循环钻机作业进度慢。采用四台反循环钻机钻孔,自制泥浆护壁,跳孔施工,水下浇筑塑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强度指标同原围堰防渗墙塑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9)分为一序桩和二序桩,一序桩和二序桩的混凝土融合在一起呈嵌入咬合状态而形成一个连续、封闭的整体排桩结构。在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9)转角和与原先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接茬处施工三重管旋喷桩,利用三重管法钻机施工,每处施工6根旋喷桩,相邻桩搭接不应小于300mm,桩底进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3.5m。旋喷桩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比不小于25%,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为1.0~1.5,无侧限抗压强度(28d)≥0.8MPa,渗透系数≤1.0x10-7cm/s,旋喷压力宜控制在15~20MP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包括基底,内侧抛石堰体、外侧抛石堰体、一级粘土堰体、二级粘土堰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是原一次围堰被冲毁后的剩余充砂长管袋和河床,在基底两侧抛石块形成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在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之间填筑粘土形成一级粘土堰体,内侧抛石堰体、外侧抛石堰体和一级粘土堰体构成了土石围堰,在土石围堰上方填筑二级粘土堰体;一级粘土堰体中部钻孔并浇筑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包括基底,内侧抛石堰体、外侧抛石堰体、一级粘土堰体、二级粘土堰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是原一次围堰被冲毁后的剩余充砂长管袋和河床,在基底两侧抛石块形成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在内侧抛石堰体和外侧抛石堰体之间填筑粘土形成一级粘土堰体,内侧抛石堰体、外侧抛石堰体和一级粘土堰体构成了土石围堰,在土石围堰上方填筑二级粘土堰体;一级粘土堰体中部钻孔并浇筑塑性混凝土钻孔咬合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重建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级粘土堰体和二级粘土堰体的边坡及顶面铺设钢筋网片并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哲邓彪谢震灵董小龙郭小龙万超郭俊杨国胜万慕华徐多叶亮张荣华徐雪莹吴孔勇彭炎锋邳仲强崔海龙南飞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