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发光UV油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61378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0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发光UV油墨,特别是丝网印刷用电致发光UV油墨,其特征在于该电致发光油墨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配比为: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45‑55%、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混合物30‑45%、光引发剂3‑8%、染料2‑8%、辅助剂0.5‑1%。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在粉末电致发光作为背光的产品中,将产品生产中的图案印刷和背光印刷合而为一,减少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直接以接近油墨色的电致发光粉作为该色光源提高了光源利用能效,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配制的CMYK四色电致发光UV油墨可以轻松的完成彩色图像的丝网印刷,并在交流电场的激励下达到受激发光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发光UV油墨,特别是丝网印刷用电致发光UV油墨。
技术介绍
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是物质在一定的电场作用下被相应的电能所激产生的发光现象。电致发光EL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电致发光作为一种平面光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爱好,人们企图实现照明光源从点光源、线光源到面光源的革命,而自从无机发光板硫化锌和磷砷化镓化合物专利技术以来电致发光已被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粉末电致发光现象早在1937年就被发现,但直到50年代将硫化锌和有机介质涂敷在透明导电玻璃上再做上第二电极加上交流电压才实现了稳定的电致发光。电致发光从发光材料角度可将电致发光分为无机电致发光和有机电致发光,其中无机粉末电致发光按施加在发光材料两侧的电压分为直流电致发光和交流电致发光,交流电致发光技术成熟已经被大量应用于显示背光源中,例如功能手机的背光、发光仪表盘、室内外灯箱广告、各种EL发光工艺品和标志牌、桌牌等。这些应用中电致发光都是作为上述物品的背光源来使用的,其外观显示的图案都需要在透明的物体上通过各种印刷方式或胶片打印方式制作,EL发光粉末通过丝印方式印刷在图案内侧构成EL发光层,在交流电压的驱动下,电致发光粉层发光成为背光光源,为透射式物品提供照明。这就造成了制作这类背射式物品时,图案印刷和背光层印刷需分别进行,工艺复杂;另外,EL发光层作为背光照明使用时,需要电致发光粉和调色荧光粉配合调制才能形成满足背光白色色温的发光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图案印刷和电致发光层印刷合一的丝网用电致发光UV油墨,并在电场激励下受激发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电致发光UV油墨,特别是涉及一种丝网印刷用电致发光UV油墨,其特征在于,该电致发光UV油墨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配比为: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45-55%、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混合物30-45%、光引发剂3-8%、染料2-8%、辅助剂0.5-1%。电致发光UV油墨中的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与双功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重量比为0.2-0.3。双官能度丙烯酸稀释剂可以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简称HDDA)、 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简称DPGDA)、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简称TPGDA)之一或其混合物,若需加快固化速度和加强油墨硬度可以适量添加三官能度的丙烯酸酯稀释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简称TMPTA)。电致发光UV油墨的光引发剂是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简称184)和 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简称TPO)的混合物,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简称184)与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简称TPO)的重量比为0.8-1。光引发剂也可以采用2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和 [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丙酮-1] (简称907)的混合物替代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简称184)和 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简称TPO)的组合,该光引发剂组合在有色体系中呈现很高的光引发活性。电致发光粉可选择6-30μm的包膜或非包膜硫化锌系列发光粉。油墨色料选择染料来提高光的明度。电致发光UV油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 首先将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光引发剂和染料混合搅拌30-45分钟、然后添加辅助剂混合搅拌5-15分钟;(2) 将第(1)步得到的混合物加入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搅拌20-30分钟,即得。本专利技术应用在粉末电致发光作为背光的产品中,将产品生产中的图案印刷和背光印刷合而为一,减少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直接以接近油墨色的电致发光粉作为该色光源提高了光源利用能效,采用本专利技术配制的CMYK四色电致发光UV油墨可以轻松的完成彩色图像的丝网印刷,并在交流电场的激励下达到受激发光目的。图1是现有粉末电致发光作为背光的EL产品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致发光UV油墨制作的EL背光产品结构图。图1显示了现有粉末电致发光作为背光的EL产品结构,产品正面采用ITO导电玻璃或ITO导电薄膜(100),内侧或外侧印刷有图案层(110),导电膜ITO层(101)侧依次丝印电致发光层(120)、介质层(130)和电极层(140),在ITO导电层(101)和电极层(140)间施加交流电压,电致发光层(120)发出的光线透过图案层(110)油墨将图像显现出来。图2显示了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致发光UV油墨制作的EL背光产品结构,在ITO导电层(101)上直接用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发光UV油墨丝印发光图案层(121),而后依次印刷介质层(130)和电极层(140),在ITO导电层(101)和电极层(140)间施加交流电压,发光图案层(121)的每一个色点受激发光,通过油墨中的色料滤光将图像显现出来,由于色点直接发光,图像色饱和度高,光利用率高。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电致发光UV油墨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配比为: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50%、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混合物40%、光引发剂5%、染料4%、辅助剂1% 。电致发光粉选择6-30μm的非包膜硫化锌系列发光粉。双官能度丙烯酸稀释剂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简称HDDA),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与双功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重量比为0.3。光引发剂是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简称184)和 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简称 TPO)的混合物,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简称184)与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简称 TPO)的重量比为1。电致发光UV油墨的染料采用有机染料。辅助剂根据需要选择消泡剂、流平剂、湿润分散剂、触变剂、附着力促进剂、阻聚剂之一或多种组分混合。实施例1中电致发光UV油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 首先将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光引发剂和染料混合搅拌30-45分钟、然后添加辅助剂混合搅拌5-15分钟;(2) 将第(1)步得到的混合物加入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搅拌20-30分钟,即得。实施例2:电致发光UV油墨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配比为: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55%、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混合物35%、光引发剂4%、染料5%、辅助剂1% 。电致发光粉选择6-30μm的非包膜硫化锌系列发光粉,双官能度丙烯酸稀释剂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简称HDDA),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与双功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重量比为0.2。光引发剂是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简称184)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简称 TPO)的混合物,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简称184)与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简称 TPO)的重量比为0.8。电致发光油墨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电致发光UV油墨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配比为: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45%、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混合物45%、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致发光UV油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发光UV油墨,特别是涉及一种丝网印刷用电致发光UV油墨,其特征在于该电致发光油墨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配比为: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45‑55%、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混合物30‑45%、光引发剂3‑8%、染料2‑4%、辅助剂0.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发光UV油墨,特别是涉及一种丝网印刷用电致发光UV油墨,其特征在于该电致发光油墨的主要成分及其百分含量配比为:无机粉末电致发光粉45-55%、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混合物30-45%、光引发剂3-8%、染料2-4%、辅助剂0.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UV油墨,其特征在于双官能度丙烯酸酯稀释剂与双官能度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重量比为0.2-0.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发光UV油墨,其特征在于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华张树峰程彩娟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派亚油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