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模组、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14590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02:06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包括触控面板与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铁框,所述铁框包括底部和沿所述底部边缘向所述触控面板弯折的侧部,所述底部和所述侧部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侧部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着远离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触控面板平行。在所述铁框的支撑作用下,当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受到按压力作用时,所述背光模组不会发生沿施力方向的位移和形变,这就保证了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控制单元可以更准确的检测出该按压力的力度,也就可以更准确的识别压力触控的触摸动作,提高了压力触控性能的稳定性,使得用户人机交互体验满意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模组与压力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压力感应技术是指对外部受力能够实施探测的技术,这项技术很久前就运用在工控、医疗等领域。目前,许多厂商正在寻求合适的方案在显示领域尤其是手机或平板显示器领域实现压力感应触控,以使得显示设备可以感知用户对屏幕的压力力度,实现更多的触控操作功能,从而使客户得到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现有的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触控显示模组10和外壳20,触控显示模组10收容在所述外壳20中。所述触控显示模组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13、显示面板12及触控面板11,所述显示面板12与所述背光模组13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隙层14。所述触控面板11的边缘与所述外壳20的边缘通过双面胶带138粘贴固定。所述背光模组1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134、导光板133、多层光学膜片132、胶框135及铁框131。所述胶框135围绕所述反射片134、导光板133、多层光学膜片132设置,所述反射片134、导光板133、多层光学膜片132和所述胶框135均设置在所述铁框131的底部1312和所述铁框131的侧部1311所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1313内。所述铁框131的侧部131的高度与所述胶框135的高度基本相同或者略高于所述胶框135。所述显示面板12内设置有第一触控压力电极层122,所述背光模组13内设置有第二触控压力电极层137。在用户对该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做出触摸动作时,所述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单元会检测由于所述空气间隙层14的间隙距离的变化而导致的所述第一触控压力电极层122与所述第二触控压力电极层137之间电容的变化,以此计算所受到压力的力度,进而识别所述触摸动作是否属于压力触控。然而,如图2所示,现有的结构中,当用户做出一个压力触控的触摸动作后,不仅触控面板11和显示面板12会产生形变,所述背光模组13也会产生形变并沿着施力的方向产生一定的位移。这就使得所述空气间隙层14的间隙距离的变化值减小,也就使得所述第一触控压力电极层122与所述第二触控压力电极层137之间电容的变化值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该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受到的压力,也就使得某些压力触控的触摸动作不能被识别,影响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降低了用户人机交互体验的满意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品压力触控性能更稳定,用户人机交互体验满意度更高的触控显示模组和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包括:触控面板;背光模组,包括铁框,所述铁框包括底部和沿所述底部边缘向所述触控面板弯折的侧部,所述底部和所述侧部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侧部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着远离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触控面板平行。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的压力触控显示装置。所述压力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触控显示模组收容在所述外壳中,所述铁框的弯折部位于所述外壳的边缘和所述触控面板的边缘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背光模组的侧部延伸到了所述触控面板的边缘,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除铁框以外的结构均收容于所述铁框的底部和侧部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在所述铁框的支撑作用下,当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受到按压力作用时,所述背光模组不会发生沿施力方向的位移和形变,这就保证了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控制单元可以更准确的检测出该按压力的力度,也就可以更准确的识别压力触控的触摸动作,提高了压力触控性能的稳定性,使得用户人机交互体验满意度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如图1提供的现有技术中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在受到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如图3所示的一种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在受到按压时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触控显示模组 20外壳 11触控面板12显示面板 13背光模组 14空气间隙层121彩膜基板 122第一触控压力电极层 123阵列基板124光学胶 131铁框 13111弯折部132光学膜片 133导光板 134反射片135胶框 137第二触控压力电极层 136遮光胶带138双面胶带 1311侧部 1312底部1313收容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触控显示模组10。所述触控显示模组10包括触控面板11、显示面板12、背光模组13及空气间隙层14。所述显示面板12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11与所述背光模组13之间,所述显示面板12与所述背光模组13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隙层14。请继续参考图3,所述触控面板11包括盖板玻璃(未图示)和触控电极(未图示)。所述触控面板11在受到触摸动作作用时,通过触控显示模组10的控制单元对所述触控电极之间电阻或电容的变化来识别所述触摸动作发生的位置。请继续参考图3,所述显示面板12与所述触控面板11通过光学胶124粘和固定。所述显示面板12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21与阵列基板123。所述显示面板12还设置有第一触控压力电极层122,所述第一触控压力电极层122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未图示)。可选的,所述第一触控压力电极层122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121与所述阵列基板123之间。请继续参考图3,所述背光模组13包括铁框131,所述铁,131包括底部1312和沿所述底部1312边缘向所述触控面板11弯折的侧部1311,所述底部1312和所述侧部1311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1313。所述侧部131具有弯折部13111,所述弯折部13111沿着远离所述底部1312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13111与所述触控面板11平行。所述铁框131的弯折部13111与所述触控面板11之间通过双面胶带138粘合固定。所述背光模组13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134、导光板133、多层光学膜片132和围绕所述反射片134、导光板133、多层光学膜片132设置的胶框135,所述反射片134、导光板133、多层光学膜片132和所述胶框135均设置在所述铁框131的底部1312和所述铁框131的侧部1311所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1313内。所述显示面板12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11与所述背光模组13之间,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313内。所述背光模组13的胶框135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遮光胶带136,可选的,所述遮光胶带136的上下两个表面均具有粘性,所述遮光胶带136的上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12粘结固定,所述遮光胶带136的下表面与所述背光模组13粘结固定,可选的,所述遮光胶带136还可以仅下表面具有粘性,所述遮光胶带136的下表面与所述背光模组13粘结固定。所述背光模组13中还设置有第二触控压力电极层137,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201620266640.html" title="触控显示模组、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触控显示模组、压力触控显示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面板;背光模组,包括铁框,所述铁框包括底部和沿所述底部边缘向所述触控面板弯折的侧部,所述底部和所述侧部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侧部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着远离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触控面板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面板;背光模组,包括铁框,所述铁框包括底部和沿所述底部边缘向所述触控面板弯折的侧部,所述底部和所述侧部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侧部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着远离所述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触控面板平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框的弯折部与所述触控面板之间通过双面胶带粘合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多层光学膜片和围绕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多层光学膜片设置的胶框,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多层光学膜片和所述胶框均设置在所述铁框的底部和所述铁框的侧部所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位于所述铁框的底部和所述铁框的侧部所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面板通过光学胶粘合固定。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胶框靠近所述显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思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