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11468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7 1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口、与雨水收集口连接的雨水处理单元,所述的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以及后期雨水处理装置,所述的雨水收集口低于地面,所述的雨水收集口底部设有进水口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侧壁设有溢流口与后期雨水处理装置连接。采用了上述系统之后,通过在路边安装本系统,在尽可能减少占地的情况下由本系统被动分离前期与后期的雨水,雨水通过路面自主流入雨水收集口的进水口进入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直至装满,之后通过溢流口溢流至下凹式绿地结构进入地表以下处理并且存储、转移雨水(地表径流),同时,减少地表径流,滞缓排水时间,减少瞬时排水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道路、建筑的大量减少导致地面硬化率增加。雨水无法通过地面渗透而通过地表径流方式进入市政雨水管道送至污水厂或就近河体。大量雨水进入管道致使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变大,污水厂的处理负荷变重。此外,未经处理的径流雨水(特别是初期雨水)含有大量污染物会污染环境水体。因此,迫切需要雨水处理、分流手段,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现有的雨水治理、分流手段较为分离,未形成系统组合,用于处理雨水的净化装置较易形成局部积水,处理后期雨水显得有些疲乏;用于分流雨水的装置往往未起到较好的雨水治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将初期雨水以及后期雨水进行分离并且对后期雨水进行处理的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口、与雨水收集口连接的雨水处理单元,所述的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以及后期雨水处理装置,所述的雨水收集口低于地面,所述的雨水收集口底部设有进水口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侧壁设有溢流口与后期雨水处理装置连接。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后期雨水处理装置采用下凹式绿地结构,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最底部的石灰夯实垫层、位于石灰夯实垫层上的滤料层,过滤下来的雨水进入到设置的雨水箱存储回收利用,多余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网或者附近水体,所述的雨水箱的位置低于滤料层。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滤料层包括位于顶部的处理层以及位于处理层下的排水层。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处理层采用直径为8~16mm中砾石构成,所述的排水层采用直径为16~32mm的粗砾石构成。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处理层上栽种植物。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植物包括鸢尾以及美人蕉中一种或者多种,所述的鸢尾与美人蕉的栽种密度均为15株/m2。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雨水收集口呈长方壳体,所述的雨水收集口顶部敞开用于集中雨水,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底部为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连接的进水口,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侧壁上设有溢流口且开在与后期雨水处理装置相邻的侧壁上,所述的溢流口至少一个。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雨水收集口的顶部敞开位置设有格栅。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雨水收集口的进水口通过入水管道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底部连接。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旁设有雨水罐,所述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对收集的雨水简单处理之后排入雨水罐回收利用,多余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网或者附近水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上述系统之后,通过在路边安装本系统,在尽可能减少占地的情况下由本系统被动分离前期与后期的雨水,雨水通过路面自主流入雨水收集口的进水口进入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直至装满,之后通过溢流口溢流至下凹式绿地结构进入地表以下处理并且存储、转移雨水(地表径流),同时,减少地表径流,滞缓排水时间,减少瞬时排水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雨水收集口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雨水收集口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下凹式绿地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动车道;2、人行道;3、雨水收集口;4、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5、后期雨水处理装置;6、雨水箱;7、路牙;8、格栅;9、入水管道;10、雨水罐;31、进水口;32、溢流口;51、石灰夯实垫层;52、排水层;53、处理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安装于机动车道1、人行道2以及机动车道1与人行道2之间的绿化带下方,包括雨水收集口3、与雨水收集口3连接的雨水处理单元,雨水收集口3位于绿化带的路牙7旁且略低于路牙7,以方便雨水汇流,所述的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以及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底部设有进水口31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通过入水管道9连接,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侧壁设有溢流口32与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为雨水收集口3的具体结构,雨水收集口3呈长方壳体,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顶部敞开用于集中雨水,在顶部敞开处设置格栅8用于阻挡大颗粒的石头以及树叶,防止进入其内,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底部为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连接的进水口31,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侧壁上设有溢流口32且开在与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相邻的侧壁上,溢流口32有三个且分别位于雨水收集口3的三个侧壁上,溢流口32流出来的雨水直接进入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如图4所示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采用下凹式绿地结构,设计的下凹式绿地结构的宽度一般选择在60~150cm,深度一般选择在50~100cm,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最底部的石灰夯实垫层51(防止下陷)、位于石灰夯实垫层51上滤料层,滤料层分为由中砾石组成的处理层53以及由粗砾石组成的排水层52,过滤下来的雨水顺着处理层53以及排水层52进入到设置在底部的雨水箱6内存储并回收利用,多余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网或者附近水体,所述的雨水箱6的位置低于滤料层的排水层52;本专利技术采用两层砾石结构,上层为中砾石,其粒径为8~16mm,下层为粗砾石,其粒径为16~32mm;在处理层(即中砾石)上栽种植物。栽种的植物为鸢尾以及美人蕉,鸢尾的栽种密度为15株/m2,美人蕉的栽种密度为15株/m2;栽种植物的时候,根据需要可以进行选择栽种、分区域栽种、也可以混合栽种。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收集的雨水经过静置后,从其上的排水管道排出进入设置在一旁的雨水罐10内存储用于回收利用,多余的雨水排入到雨水管网或者附近水体。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当下雨的时候,雨水从路面流向两侧路牙7,由于雨水收集口3低于路面以及路牙7,雨水汇流至雨水收集口3内,由于初期的雨水污染较为严重,雨水从雨水收集口3底部的进水口31通过管道9流入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内,当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内部盛满之后,雨水也从初期变为后期,此时,进水口31不再进水,进入到雨水收集口3的后期雨水从溢流口32处,溢流至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内,即下凹式绿地结构;后期雨水首先通过景观植物的根部和中砾石(处理层53)以及粗砾石(排水层52)的过滤,过滤掉一些杂质,汇入最底端的雨水箱6内存储,方便进行回收利用,当雨水箱6盛满之后,多余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网以及附近的水体。雨水收集口3通过进水口31以及溢流口32的设计,不仅达到了进水的效果,也实现了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被动分离的效果,设计每三个雨水收集口3连接一个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相邻的雨水收集口3之间相距10米。本专利技术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设置在路面以下,不占用路面空间而且占地面积较小,实现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的被动分离,带有滞峰能力,不仅不会在雨洪期对城市雨水管网造成额外压力,而且相应的为其减小压力,减少地表径流,滞缓排水时间,减少瞬时排水量。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口(3)、与雨水收集口(3)连接的雨水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以及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低于地面,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底部设有进水口(31)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连接,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侧壁设有溢流口(32)与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口(3)、与雨水收集口(3)连接的雨水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以及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低于地面,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底部设有进水口(31)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装置(4)连接,在所述的雨水收集口(3)侧壁设有溢流口(32)与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期雨水处理装置(5)采用下凹式绿地结构,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最底部的石灰夯实垫层(51)、位于石灰夯实垫层(51)上的滤料层,过滤下来的雨水进入到设置的雨水箱(6)存储回收利用,多余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网或者附近水体,所述的雨水箱(6)的位置低于滤料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料层包括位于顶部的处理层(53)以及位于处理层(53)下的排水层(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理层(53)采用直径为8~16mm中砾石构成,所述的排水层(52)采用直径为16~32mm的粗砾石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雨水收集分类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