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05228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5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白刺籽油1~9份、羟丙基‑β‑环糊精8~60份、酪蛋白酸钠1.0~4.5份、稳定剂0.01份~0.0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微胶囊辅料选择得宜,制备工艺重复性良好;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包合稳定,粒径均匀,具有高饱和率和稳定的载油量,且具有较好的外观和良好的稳定性,有利于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领域。
技术介绍
白刺属Nitraria是蒺藜科旱生或超旱生典型荒漠植物,是防风固沙的优良灌木。对白刺果实的研究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目前已在食品、保健品领域进行了开发应用。在利用白刺果实时,会产出大量白刺种籽,有研究报道种白刺种籽含油率达11%~13%,其中含有丰富的保健成分,包括亚油酸及其他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同样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亚油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一种必须氨基酸,由于其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等作用,而备受关注;其他的不饱和脂肪酸如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提高免疫功能,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浆三酰甘油浓度,对降低餐后血脂水平的作用也很强;每天摄入0.8~1.5g的亚麻酸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对冠心病有特殊的预防作用。然而,正是由于白刺籽油中含有多种天然活性成分,给白刺籽油的应用带来了不便:大量天然活性成分的存在,使暴露在空气中的白刺籽油极易酸败、变质,降低甚至使其丧失原有的功能;另外,液态的白刺籽油携带、运输、贮存、使用都不方便。如何使白刺籽油更长久地保持其保健功能、更方便地利用这一宝贵自然资源,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通称壁材)将固体或液体(通称芯材)包囊成直径为数微米至几百微米的微小胶囊的技术。微胶囊具备以下优点:1、从形态上可以将液体、气体转变成固体;2、囊壁可以保护和隔离容易相互反应的物质,使其可稳定地并存;3、可根据需要控制芯物质的释放;4、可以屏色、味、毒性等。然而,微胶囊化存在较多技术难点,尤其是壁材的选择及其与芯材的比例,往往需要根据囊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才能确定,否则会出现微胶囊形态不圆整、粘连及囊芯物含量过低等问题,难以得到质量符合要求的微胶囊。另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也非常关键。唐俊等对鱼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结果证实,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多种条件参数,如高压均质压力、出风温度、进风温度等因素都会对微囊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唐俊等.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鱼油微囊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142~147)。因此,提供一种质量优良的白刺籽油微胶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白刺籽油1~9份、羟丙基-β-环糊精8~60份、酪蛋白酸钠1.0~4.5份、稳定剂0.01份~0.05份。进一步的,所述的稳定剂为明胶、阿拉伯胶、白蛋白、淀粉、壳聚糖、海藻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的制剂:白刺籽油9份、羟丙基-β-环糊精60份、酪蛋白酸钠4.5份、明胶0.05份。进一步的,所述的白刺籽油来源于白刺属Nitraria植物种籽。进一步的,所述的白刺属Nitraria植物为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Bor.。进一步的,所述白刺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1.6%~80.3%w/w。进一步的,所述白刺籽油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制备得到。进一步的,所述超临界CO2萃取条件为:萃取釜压力为20~35Mpa,温度45±1℃;分离I压力8~12Mpa,温度58±1℃;分离II压力6~8MPa,温度38±1℃,CO2流量为40-80L/h,萃取2-4h,即得白刺籽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所述白刺籽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取羟丙基-β-环糊精和酪蛋白酸钠,用0.5~2倍体积量的60±2℃的蒸馏水溶解,向溶液中加入0.1~0.5%w/v明胶水溶液,保持溶液温度为60±2℃,搅拌均匀,得壁材溶液;b、将a步骤的壁材溶液与白刺籽油混合,以转速12000rpm~20000rpm高速剪切成乳状液,所得乳状液于30-55℃均质2次,均质压力为20~30Mpa;灭菌;c、将灭菌后的乳状液进行喷雾干燥,物料温度50~60℃,进风口温度160~180℃,出风口85~100℃,雾化器24000±10r/min,进料速度40±2mL/min,即得。进一步的,b步骤采用超高温瞬时加热灭菌,加热温度110~130℃,时间5~10s。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及其制备工艺。本专利技术微胶囊辅料选择得宜,制备工艺重复性良好;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包合稳定,粒径均匀,具有高饱和率和稳定的载油量,且具有较好的外观和良好的稳定性,有利于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显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专利技术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原料、设备均为已知产品,通过购买市售产品获得。微胶囊含油量的测定方法参考NY/T 1285-2007《油料种籽含油量的测定残余法》第1-4页所述方法。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白刺籽油微胶囊的制备1、原料预处理将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种籽晾干,粉碎,过40目筛,备用。2、超临界CO2萃取白刺籽油每次将380.0g粉碎的白刺种籽样品装入1L萃取釜中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萃取釜压力为20~35MPa,温度45±1℃;分离I压力8~12Mpa,温度58±1℃;分离II压力6~8MPa,温度38±1℃,CO2流量为40-80L/h,萃取2-4h,每隔30min接取籽油,最终得到白刺籽油样品55.3g。3、微囊化壁材准备在烧杯中称取HP-β-CD(羟丙基-β-环糊精)80.0g,酪蛋白酸10.0g,用60±2℃的蒸馏水100ml溶解,向壁材溶液中加入已溶解的0.2~0.3%w/w食用明胶水溶液100ml,作为稳定剂,利用微波提取仪辅助搅拌均匀,并保持溶液温度为60±2℃。4、籽油与壁材混合取白刺籽油10.0g,缓慢加入上述壁材溶液中。5、乳化、均质将上述混合液高速剪切(转速12000rpm~20000rpm)成乳状液,所得乳状液于30-55℃进行均质2次,均质压力为20~30Mpa。6、灭菌将上述所得均质后的乳状液采用超高温瞬时加热灭菌,加热温度110~130℃,时间5~10s。灭菌后冷却至50~60℃。7、喷雾干燥所得灭菌后的乳状液进行喷雾干燥,物料温度50~60℃,进风口温度160~180℃,出风口85~100℃,雾化器24000±10r/min,进料速度40±2mL/min,得到本专利技术白刺籽油微胶囊粉末A 103.8g,微胶囊含油量为11.2%。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白刺籽油微胶囊的制备1、原料预处理将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种籽晾干,粉碎,过50目筛,备用。2、超临界CO2萃取白刺籽油将1000g粉碎的白刺种籽样品装入5L萃取釜中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萃取釜压力为20~35MPa,温度45±1℃;分离I压力8~12Mpa,温度58±1℃;分离II压力6~8MPa,温度38±1℃,CO2流量为40-80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白刺籽油1~9份、羟丙基‑β‑环糊精8~60份、酪蛋白酸钠1.0~4.5份、稳定剂0.01份~0.0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白刺籽油1~9份、羟丙基-β-环糊精8~60份、酪蛋白酸钠1.0~4.5份、稳定剂0.01份~0.05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所述的稳定剂为明胶、阿拉伯胶、白蛋白、淀粉、壳聚糖、海藻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辅料制备而成的制剂:白刺籽油9份、羟丙基-β-环糊精60份、酪蛋白酸钠4.5份、明胶0.05份。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所述的白刺籽油来源于白刺属Nitraria植物种籽。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所述的白刺属Nitraria植物为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所述白刺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1.6%~80.3%w/w。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刺籽油微胶囊,其特征是:所述白刺籽油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制备得到。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白刺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伦索有瑞院珍珍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湖州高原生物资源产业化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