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035048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0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隧道施工救援配套设备相关领域,并公开了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该系统包括设于隧道掌子面后方的舱体、设在舱体底部的履带移动单元,设置在舱体前后端和左右侧的多个门结构,以及设置在舱体内部的供风、供氧、空气净化、环境监测、通讯、供电及生存保障等多个功能组件。其中还重点对上述履带移动单元、舱体、门结构的设置方式以及关键功能单元的具体组成结构作出了改进设计。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设备相比可进一步确保和改善救生舱舱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逃生及救援的效率,因而适用于各类隧道施工应用场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逃生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安全问题出现于软弱围岩等不良地层中。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差、地表覆土浅或隧道下穿(建)构筑物等不利因素,施工中极易发生变形和塌方等灾害。近年来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事故频发,造成设备、人员损失惨重,社会影响极大。事后调查发现,超过70%的塌方发生在隧道掌子面后方一定距离,塌方发生后掌子面施工人员被“关门”,如果塌方范围波及至掌子面或不及时救援,极易导致被困人员遇难。因此,采用何种设备确保掌子面施工人员安全是暗挖法修建软弱围岩隧道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关于隧道救生舱的研究方案,例如,CN201510492065.7公开了一种移动隧道救生舱,其包括舱体和履带总成,该救生舱能安全、稳定、多方向移动,适时监测灾后隧道并主动移动救生舱至安全区域;又如,CN201510166924.3公开了一种隧道救生舱结构,其包括舱体,舱体上铰接有舱门与逃生门,舱体底部连接有履带,舱体内设有通风系统、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环境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及生存保障系统,其在事故发生后可为幸存人员提供避难空间,减少人员伤害。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考虑到塌方时救生舱舱体所受的载荷主要为冲击载荷和塌方后的静载荷,因此,为了保证救生舱内被困人员的安全, 对于救生舱舱体自身的结构及其强度、移动性能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并有必要提出针对性的重点设计;此外,塌方后为了便于隧道外救援人员及时施救,还必需对救生舱舱门的位置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运用场合的复杂需求,还有必要对救生舱内部多个功能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集成设置方式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相应地,上述现有技术对于上述技术问题均未给出妥善的解决方案,有必要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中通过并对救生舱的整体结构强度设计、舱门和移动部件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内部一些关键功能组件的配置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进,相应与现有技术相比可获得满足强度要求、移动平稳且功能更为完善的救生舱,给被困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给抢救时间起到有效缓冲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救生系统包括包括整体呈箱体结构的舱体,该舱体的外部布置有外壳体钢板,其内部交叉布置加强筋;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履带移动单元,该履带移动单元包括由两个纵向支架和多个横梁共同固接而成的主体框架,并且这两个纵向支架包括均沿着救生舱的长轴方向而布置的第一纵向支架和第二纵向支架,其中对于第一纵向支架而言,其前端设置有第一驱动轮及配套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减速器,它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托链轮,第一履带套设在所述第一驱动轮与第一托链轮之间,由此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作用下独立实现循环运动;对于第二纵向支架而言,其后端设置有第二驱动驱动轮及配套的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减速器,它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托链轮,第二履带同样套设在所述第二驱动轮与第二托链轮之间,由此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作用下独立 实现循环运动;所述横梁则彼此平行地横跨设置在所述两个纵向支架之间,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救生舱舱体下侧;所述舱体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前舱门和后舱门,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有逃生门;所述前舱门、后舱门、逃生门均设计为外开式结构,并且后舱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救生舱的内部,同时该后舱门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其执行位置定位的定位传感器。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舱体的内部被划分为人员区域和设备区域,其中人员区域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前侧和中段,并配备有供避险人员使用的座椅和排泄物处理单元;设备区域中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后侧,并集成设有供风单元、供氧单元、空气净化单元以及供电单元,其中供风单元、供氧单元和空气净化单元协同工作,用于为救生舱内部提供新鲜空气;此外,所述供电单元由外部交流电源和内部直流电源共同组成,并可切换地用于救生舱内所有用电设备的供电。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对于所述第一、第二履带而言,其基本组成链片的一侧呈不平整的凸凹结构。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一减速器、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减速器均采用横卧式布置。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优选采用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前后端面以水平和垂直的方式布置多根角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左右侧面水平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底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顶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T型钢作为加强筋,在舱体内部的纵向上还设置有多圈T型钢作为加强筋,该多圈T型钢沿所述舱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舱体的设备区域中还集成设有环境监测单元和通讯单元,其中该环境监测单元包括用于对救生舱内氧气含量执行实时 检测的氧气传感器、用于对救生舱内二氧化碳含量执行实时检测的二氧化碳传感器,以及用于实时检测救生舱内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计;该通讯单元由有线视频通讯模块和无线视频通讯模块共同组成,并配合用于执行救生舱内外的视频通话。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对于所述供风单元而言,其包括消音箱、多级过滤器和箱体,其中该消音箱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部,其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承压管路与所述多级过滤器相连,该承压管路上设置有球阀和调压阀;所述多级过滤器设置于箱体的内部,其通过供风管路与救生舱侧壁上的供风接口相连,该供风接口则直接与所述施工救生舱外部的空压机相连,并且将空压机所产生的高压空气作为风源。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对于所述供氧单元而言,其包括氧气供应单元、氧气汇流单元和氧气控制单元,其中氧气供应单元包括多个压缩氧气瓶,每个压缩氧气瓶上分别设置有气瓶减压器;氧气汇流单元包括汇流排,其分别通过金属软管与每个压缩氧气瓶相连,其上设置有截止阀;氧气控制单元包括氧气控制箱,其通过紫铜管与所述汇流排相连,所述紫铜管上设置有减压阀,所述氧气控制箱上还设置有流量计、压力表和开关。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空气净化单元包括空气净化箱、空气吸附组件和进排气组件,其中所述空气净化箱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的排气层、过滤层和进气层,各层之间分别由托架隔开,并且这些托架上分别设置有网格结构的托盘;所述排气层中设置有多个风扇,这些风扇交替使用;所述空气吸附组件包括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其放置于所述托盘上;所述进排气组件包括进气孔和排气孔,并且其中进气孔设置于所述空气净化箱的排气层处,用于将救生舱中的污浊空气吸入空气净化单元;所述排气孔设置于所述空气净化箱的进气层处,并用于将净化后的空气从空气净化单元排出至救生舱中。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对于所述供电单元而言,所述外部交流电源的电 源接口被设置为竖直向下,并采用快插接头连接,同时在该快插接头上方设置防护罩。作为进一步优选地,该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的内部设置有吸热内嵌片和抽排风单元,其中该吸热内嵌片彼此间隔地设置在隧道施工救生舱的四周舱壁内侧上,且其内部灌装有潜热型功能流体;该抽排风单元配套安装在所述吸热内嵌片的附近,并用于执行救生舱内、外热量的交换;此外,该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救生系统包括整体呈箱体结构的舱体(1),该舱体的外部布置有外壳体钢板,其内部交叉布置加强筋;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履带移动单元(12),该履带移动单元(12)包括由两个纵向支架和多个横梁共同固接而成的主体框架,并且这两个纵向支架包括均沿着救生舱的长轴方向而布置的第一纵向支架和第二纵向支架,其中对于第一纵向支架而言,其前端设置有第一驱动轮及配套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减速器,它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托链轮,第一履带套设在所述第一驱动轮与第一托链轮之间,由此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作用下独立实现循环运动;对于第二纵向支架而言,其后端设置有第二驱动驱动轮及配套的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减速器,它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托链轮,第二履带同样套设在所述第二驱动轮与第二托链轮之间,由此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作用下独立实现循环运动;所述横梁则彼此平行地横跨设置在所述两个纵向支架之间,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救生舱舱体下侧;所述舱体(1)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前舱门和后舱门,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有逃生门;所述前舱门、后舱门、逃生门均设计为外开式结构,并且后舱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救生舱的内部,同时该后舱门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其执行位置定位的定位传感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救生系统包括整体呈箱体结构的舱体(1),该舱体的外部布置有外壳体钢板,其内部交叉布置加强筋;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履带移动单元(12),该履带移动单元(12)包括由两个纵向支架和多个横梁共同固接而成的主体框架,并且这两个纵向支架包括均沿着救生舱的长轴方向而布置的第一纵向支架和第二纵向支架,其中对于第一纵向支架而言,其前端设置有第一驱动轮及配套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减速器,它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托链轮,第一履带套设在所述第一驱动轮与第一托链轮之间,由此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作用下独立实现循环运动;对于第二纵向支架而言,其后端设置有第二驱动驱动轮及配套的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减速器,它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托链轮,第二履带同样套设在所述第二驱动轮与第二托链轮之间,由此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作用下独立实现循环运动;所述横梁则彼此平行地横跨设置在所述两个纵向支架之间,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救生舱舱体下侧;所述舱体(1)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前舱门和后舱门,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有逃生门;所述前舱门、后舱门、逃生门均设计为外开式结构,并且后舱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救生舱的内部,同时该后舱门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其执行位置定位的定位传感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1)的内部被划分为人员区域和设备区域,其中人员区域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前侧和中段,并配备有供避险人员使用的座椅和排泄物处理单元;设备区域中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后侧,并集成设有供风单元(4)、供氧单元(5)、空气净化单元(6)以及供电单元,其中供风单元、供氧单元和空气净化单元协同工作,用于为救生舱内部提供新鲜空气;此外,所述供电单 元由外部交流电源和内部直流电源共同组成,并可切换地用于救生舱内所有用电设备的供电。3.如权利要求1或2或所述的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而言,其基本组成链片的一侧呈不平整的凸凹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一减速器、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减速器均采用横卧式布置。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采用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前后端面以水平和垂直的方式布置多根角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左右侧面水平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底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顶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T型钢作为加强筋,在舱体内部的纵向上还设置有多圈T型钢作为加强筋,该多圈T型钢沿所述舱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自行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1)的设备区域中还集成设有环境监测单元(7)和通讯单元(8),其中该环境监测单元(7)包括用于对救生舱内氧气含量执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德海王春梅韩向阳王伟邵鹏程李鸣冲莫阳春踪敬良桑中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