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神经系统再生能力有限,先天畸形、外伤、手术等造成的神经损伤均会导致支配区感觉丧失、运动障碍及神经源性疼痛等。短距离神经缺损,可直接手术缝合,但大于1cm的长段周围神经缺损,需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或通过人工神经移植物辅助神经再生。采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虽然效果尚可,但存在来源受限、残留供区感觉功能障碍、增加供区创伤、需要多次手术等缺点,因此人工构建的神经移植物成为神经再生的研究重点。神经细胞再生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前提,神经细胞再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合适的生长环境。人们开发了许多不同材料组成及构型的移植物,试图引导轴突生长,提高神经再生的能力,如长丝、纤维束、中空纤维、多层管等,其中静电纺纳米纤维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研究发现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用于神经修复具有以下优点:(1)纳米级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增加了细胞和纤维的接触面积,可携带并释放药物、蛋白、核酸等多种生物化学物质,不但利于神经细胞黏附、迁移、增殖,还可促进轴突伸展;(2)对比无序和有序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是由“皮‑芯”结构构成,所述的“芯”是由含微通道的取向纳米纤维膜卷绕成的束状纤维构成,所述的微通道直径为30‑200um,与纳米纤维取向平行,所述的纳米纤维直径为80‑450nm;所述的“皮”是由取向纳米纤维膜卷绕包覆,然后再喷覆一层无规纳米纤维膜复合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是由“皮-芯”结构构成,所述的“芯”是由含微通道的取向纳米纤维膜卷绕成的束状纤维构成,所述的微通道直径为30-200um,与纳米纤维取向平行,所述的纳米纤维直径为80-450nm;所述的“皮”是由取向纳米纤维膜卷绕包覆,然后再喷覆一层无规纳米纤维膜复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的材料由丝素、明胶、层粘连蛋白、胶原中的一种或几种天然聚合物组成,或由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羟基丙酸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合物(PLGA)、聚己内酯等合成聚合物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也可以是由上述天然与合成高聚物中的一种与多种组成;按重量计,“芯”的重量占85-9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皮”的材料为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羟基丙酸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合物(PLGA)、聚己内酯等合成聚合物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4.一种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由丝素、明胶、层粘连蛋白、胶原中的一种或几种,或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羟基丙酸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合物(PLGA)、聚己内酯等合成聚合物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或上述天然与合成高聚物中的一种与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溶解在挥发性溶剂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利用直径为200mm的高速转辊收集,转速为1000-3000rpm,形成高取向纳米纤维膜,以此作为微通道纳米纤维膜的“基层”;(2)平行于纳米纤维取向,在已形成的“基层”表明平行排列直径为32-210um的长丝,间距为0.02-0.2mm;所述的长丝采用水性聚氨酯(PU)或聚乙烯醇(PVA)预先涂覆处理;(3)利用纺制基层的高聚物与工艺条件,继续静电纺丝,在已排列长丝的“基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桂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