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94932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31 1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厌氧载体池;间歇曝气池,包括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配水井,用于给所述间歇曝气池配水;清水池,用于盛放处理后得到的清水;中控室,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大大节约了能量,土建费用较低,运行费用低,节约成本,实现了智能化污水处理的智能化,施工简单、方便安装,运行维护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生活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生活污水有大型的生活污水和中小型的生活污水,中小型生活污水包括城镇、农村、工业园区、生活小区等生活污水。目前,生活污水常用的传统处理工艺有接触氧化法、SBR法、A/O法、氧化沟法等,还有更先进一点的工艺为MBR膜法、CASS工艺等。传统工艺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不好,出水氮磷超标,出现污泥膨胀,污泥剩余量大,且工艺及技术复杂,占地面积较大,操作较为繁琐,同时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不适用于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污水中的脱氮除磷仍然是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运行维护成本低等都是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追求的目标。为此,一种工艺简单、高效、智能控制运行、让脱氮除磷后顾无忧的一体式工艺的处理技术对于处理中小型生活污水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生活污水处理效率高、运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一体式智能控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包括:厌氧载体池,设置有污水进水管,内部设置有陶瓷平台载体并投放有水解酸化酶菌,用于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间歇曝气池,与所述厌氧载体池连通,包括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所述预反应区用于调节水流,所述主反应区用于曝气,所述间歇曝气池上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预反应区的水泵入所述主反应区的水泵,底端设置有多个鼓风曝气装置;配水井,设置于所述厌氧载体池与所述间歇曝气池之间并与所述厌氧载体池、间歇曝气池连通,位于所述厌氧载体池的出水端,用于给所述间歇曝气池配水;清水池,与所述间歇曝气池连通,用于盛放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内部设置有第一水质检测仪,第一水质检测仪用于在线检测清水的水质;中控室,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所述水泵、鼓风曝气装置连
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鼓风曝气装置。进一步地,所述陶瓷平台载体为孔状结构,孔状表面积为10-20m2/g。进一步地,所述厌氧载体池底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的混合搅拌机,用于对进入所述厌氧载体池内的污水进行搅拌。进一步地,所述厌氧载体池内设置有污泥回流系统。进一步地,所述污水进水管上设置有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的增压泵和第二水质检测仪,所述增压泵用于将生活污水泵入所述间歇曝气池内,所述第二水质检测仪用于在线检测泵入的生活污水的水质。进一步地,还包括排泥泵,设置于所述间歇曝气池的外面,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并通过排泥管与所述间歇曝气池连接,用于将所述间歇曝气池内的污泥排出。进一步地,所述间歇曝气池内安装有溶氧仪及超声波液位计。进一步地,所述间歇曝气池内设置有滗水器。进一步地,所述间歇曝气池内设置有搅拌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有益效果为:1,由于在间歇曝气池前设置有厌氧载体池,并在厌氧载体池内设置陶瓷平台载体并投放有水解酸化酶菌,且陶瓷平台载体为孔状的,独特的孔状陶瓷平台不但可以容纳活性纳米材料,还可以大面积容纳有益菌群,有益菌群的微生物的群体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间歇曝气池的进水端增加了一个预反应区,在底部设置多个鼓风曝气装置,运行方式为连续进水,间歇排水,无明显的反应阶段和闲置阶段,从而使得污水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2,在厌氧载体池内设置混合搅拌机及污泥回流系统,使得生物载体细菌与污水快速混合,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迅速分解降解水中污染物质,水解酸化污水的时间短,池内停留时间少,使得污泥水解率高,减少脱水机运行时间,大大节约了能量。同时土建费用较低,运行费用低,节约成本。3,中控室设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相关器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智能化污水处理的智能化。4,将厌氧载体池与间歇曝气池设计成一体化设备,使得施工简单、方便安装,运行维护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厌氧载体池,2-间歇曝气池,3-第二水质检测仪,4-陶瓷平台载体,5-混合搅拌机,6-配水井,7-鼓风曝气装置,8-溶氧仪,9-滗水器,10-清水池,11-排泥泵,12-搅拌器,13-增压泵,14-污水进水管,15-水解酸化酶菌,16-超声波液位计,17-第一水质检测仪,18-中控室,19-可编程逻辑控制器,20-预反应区,21-主反应区,22-水泵,23-排泥管,24-连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技术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厌氧载体池1以及与厌氧载体池1连通的间歇曝气池2,以及设置于厌氧载体池1和间歇曝气池2之间的配水井6,以及与间歇曝气池2连通的清水池10,还包括中控室18,中控室18上设置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9,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9用于对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总体控制。厌氧载体池1的进水端设置有污水进水管14,污水进水管14上设置有增压泵13和第二水质检测仪3,增压泵13和第二水质检测仪3均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9连接。增压泵13用于将生活污水泵入间歇曝气池1内,第二水质检测仪3为流量计、COD在线监测仪,(COD-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的量,以下相同)。第二水质检测仪3用于在线检测泵入的生活污水的水质,包括污水流量,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的量等。厌氧载体池1内部设置有陶瓷平台载体4并投放有水解酸化酶菌15,用于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陶瓷平台载体4为孔状结构,孔状表面积范围为10-20m2/g,也就是陶瓷平台载体4每克重量的表面积范围为10-20m2,如此之大面积,为微生物提供广阔的生活环境。厌氧载体池1底部设置有多个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9连接的混合搅拌机5和污泥回流系统,混合搅拌机5使得生物载体细菌与原生活污水快速混合,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迅速分解降解水中污染物质。由于厌氧载体池1中特有的兼氧-厌氧和高底物浓度环境,在工艺上有助于提高脱氮和除磷效果。间歇曝气池2为双排或双排以上并联运行,包括预反应区20和主反应区21,预反应区20可起调节水流的作用,主反应区21是曝气、沉淀的主体。间歇曝气池2上端设置有用于将预反应区20的水泵入主反应区21的水泵22,水泵22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9连接,间歇曝气池2底端设置有多个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9连接的鼓风曝气装置7。间歇曝气池内安装有溶氧仪8及超声波液位计16,还安装有滗水器9,底部安装有搅拌器12。间歇曝气池2是连续进水工艺,不但在反应阶段进水,在沉淀和滗水阶段也进水。配水井6设置于厌氧载体池1与间歇曝气池2之间并与厌氧载体池1、间歇曝气池2连通,位于厌氧载体池1的出水端,用于给间歇曝气池配水。配水井6作为间歇曝气池2的配水池及选择池,污水与回流污泥在此快速混合。清水池10与间歇曝气池2连通,用于盛放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载体池,设置有污水进水管,内部设置有陶瓷平台载体并投放有水解酸化酶菌,用于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间歇曝气池,与所述厌氧载体池连通,包括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所述预反应区用于调节水流,所述主反应区用于曝气,所述间歇曝气池上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预反应区的水泵入所述主反应区的水泵,底端设置有多个鼓风曝气装置;配水井,设置于所述厌氧载体池与所述间歇曝气池之间并与所述厌氧载体池、间歇曝气池连通,位于所述厌氧载体池的出水端,用于给所述间歇曝气池配水;清水池,与所述间歇曝气池连通,用于盛放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内部设置有第一水质检测仪,第一水质检测仪用于在线检测清水的水质;中控室,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所述水泵、鼓风曝气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鼓风曝气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载体池,设置有污水进水管,内部设置有陶瓷平台载体并投放有水解酸化酶菌,用于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间歇曝气池,与所述厌氧载体池连通,包括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所述预反应区用于调节水流,所述主反应区用于曝气,所述间歇曝气池上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预反应区的水泵入所述主反应区的水泵,底端设置有多个鼓风曝气装置;配水井,设置于所述厌氧载体池与所述间歇曝气池之间并与所述厌氧载体池、间歇曝气池连通,位于所述厌氧载体池的出水端,用于给所述间歇曝气池配水;清水池,与所述间歇曝气池连通,用于盛放处理后得到的清水,内部设置有第一水质检测仪,第一水质检测仪用于在线检测清水的水质;中控室,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所述水泵、鼓风曝气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水泵、鼓风曝气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平台载体为孔状结构,孔状表面积为10-20m2/g。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远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宇达水处理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