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杆安装装置以及稳定杆安装用托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0972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6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的托架。衬套(8)具有上下方向的过盈量(Δa、Δb)以及前后方向的过盈量(Δc、Δd),并且托架(6)具有收缩部(28)。其结果是,由托架(6)等从相互正交的方向对衬套(8)施加力,并且由收缩部(28)经由衬套(8)对稳定杆赋予箭头(F1、F2)所示的方向的面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托架,该托架经由衬套将稳定杆(stabilizer bar)安装于车身。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4中记载有包括保持稳定杆的衬套和将衬套安装于车身侧部件的托架的稳定杆安装装置(以下,仅简称为杆安装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包括:(i)衬套(图5、图7),其具有形成于一对侧面的凸部;以及(ii)托架,其具有凸缘部和收容衬套的凹部。该杆安装装置中,由于衬套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具有过盈量,所以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并且,专利文献1中也记载有包括在凹部的开口部形成有末端发散状的导向部的托架(图9)的杆安装装置。该杆安装装置中,在安装时容易进行向衬套的凹部的插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包括衬套,该衬套形成为供稳定杆插入的贯通孔具有下部小径部和上部大径部的形状。由于贯通孔的下部为小径部,所以能够良好地抑制作用于稳定杆的下部的面压力的降低,从而能够实现面压力的均匀化。并且,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有包括夹设于衬套与车身之间的刚体(图11)的杆安装装置。利用刚体,抑制衬套的弹性材料朝下方的流动,从而能够抑制作用于稳定杆的下部的面压力的降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中,在衬套的轴向的两端部设置凸缘部,并在这些凸缘部之间嵌合托架(图9)。由此,抑制衬套与托架之间的轴向的相对移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包括衬套,该衬套具有设于轴向的中间部的凸部和设于一端部的挡位部,托架以与衬套的挡位部抵接且嵌合于凸部的状态被安装。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053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08406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060196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077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得到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的托架。本专利技术的托架中,在收容衬套的凹部的比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设置收缩部。利用收缩部并经由衬套对稳定杆的接近车身侧部件的部分赋予面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作用于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图9示出以往的杆安装装置的一个例子。杆安装装置包括:(i)衬套102,其为筒状部件,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状,在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100;以及(ii)托架108,其具有收容衬套102的凹部104和设于该凹部104的两侧的一对凸缘部106。稳定杆插入于衬套102的贯通孔100,并以衬套102收容于托架108的凹部104的状态在一对凸缘部106处安装于车身侧部件110。图9中,车身侧部件110的被安装面的法线n的方向是车辆的上下方向,与稳定杆的轴线p平行的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与它们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以往的杆安装装置中,衬套102具有上侧过盈量和下侧过盈量,从而在稳定杆安装于车身侧部件110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对稳定杆赋予较大的面压力。但是,衬套102在上部被托架106的凹部104压缩,但在下部被车身侧部件110的被安装面(平坦面)压缩,从而作用于稳定杆的上部的面压力和作用于下部的面压力变得不同。例如,作用于稳定杆的下部的由虚线包围的部分A的面压力fa、fb变小。因此,在稳定杆粘合于衬套102的情况下,稳定杆与衬套102的粘合性降低,并且在稳定杆与衬套102未粘合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贯通孔
100的开口。对此,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托架,例如在与图9所示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下,在稳定杆经由衬套而安装于车身侧部件110的情况下,由托架的收缩部经由衬套对稳定杆的下部(与接近车身侧部件110的一侧的部分对应)的部分A赋予面压力。其结果,与以往的杆安装装置中的情况比较,能够实现赋予稳定杆的面压力的均匀化。在稳定杆粘合于衬套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粘合性的降低,并在未粘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开口。【可请求保护的专利技术】以下,对本申请中被识别为能够请求保护的专利技术或者专利技术的特征点进行说明。并且,(1)项与技术方案1对应,(4)项至(6)项与技术方案2至4对应。(1)一种托架,包括能够收容衬套的凹部和向车身侧部件进行安装的安装部,上述托架经由上述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上述车身侧部件,上述托架的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部,对于上述一对对置部彼此的间隔,相比在中间部的间隔,在比该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的间隔更窄。在一对对置部的比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设置有一对对置部之间的间隔比中间部的间隔窄的部分。而且,利用间隔比上述中间部的间隔窄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收缩部。(2)根据(1)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分别形成为在上述中间部与上述凹部的开口端之间的部分向内侧屈曲的形状。(3)根据(2)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包括一对向内倾斜部,该一对向内倾斜部为如下部分,即:在比上述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上述间隔随着远离上述中间部而变窄的部分。向内倾斜部可以是间隔以曲线性的方式变窄的部分,也可以是间隔以直线性的方式变窄的部分。(4)根据(1)项至(3)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包括一对向外倾斜部,该一对向外倾斜部分别为如下部分,即:在比该上述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上述间隔随着接近开口端部而变宽的部分。通过一对向外倾斜部而使凹部的开口部形成为末端变宽状,换言之为锥形状。因此,能够使衬套容易向托架的凹部插入。一对向内倾斜部与一对向外倾斜部之间成为最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内侧凸部,由一对内侧凸部、向内倾斜部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内侧凸部侧的部分)等构成收缩部。优选在利用本托架并经由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车身侧部件的状态下,将收缩部设置于如下位置,即:比一对对置部与包括稳定杆的直径的平面相交的交线更靠车身侧部件侧。并且,进一步优选设置于如下位置,即:一对对置部与稳定杆的车身侧部件侧的切面相交的交线附近(换言之,为包括交线的设定范围内),或者设于比交线更靠车身侧部件侧的部分。(5)根据(4)项所记载的托架,上述向外倾斜部具有随着接近开口端部而上述间隔连续地变宽的直线部。(6)根据(1)项至(5)项中任一项所所记载的托架,上述一对对置部具有一对平板部,该一对平板部是分别设于上述中间部且上述间隔恒定的部分。利用平板部能够良好地使衬套压缩。(7)一种稳定杆安装装置,包括保持上述稳定杆的衬套和(1)项至(6)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托架。(8)根据(7)项所记载的杆安装装置,上述衬套是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的筒状部件,具有形成于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部的与上述贯通孔的切面相交的交线附近的一对凹部。通过分别切去衬套的一对侧面部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与托架的收缩部对置的一对凹部。凹部优选设置于比一对侧面部与包括贯通孔的直径
的平面相交的交线更靠车身侧部件侧的位置。并且,进一步优选设置于一对侧面部与贯通孔的切面相交的交线附近(换言之,为包括交线的设定范围内)、或者比交线更远离贯通孔的部分。(9)一种衬套,其特征在于,为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的筒状部件,具有一对凹部,该一对凹部形成于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部的各个侧面部的与上述贯通孔的切面相交的交线在内的设定范围内。本衬套适于和(1)项至(6)项中所记载的托架一并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利用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托架的杆安装装置经由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车身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托架的俯视图。图3是上述托架的剖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架,包括能够收容衬套的凹部和朝车身侧部件安装的安装部,所述托架经由所述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所述车身侧部件,所述托架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部,相比在中间部,所述一对对置部彼此的间隔在比该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形成得窄。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16 JP 2015-0842031.一种托架,包括能够收容衬套的凹部和朝车身侧部件安装的安装部,所述托架经由所述衬套将稳定杆安装于所述车身侧部件,所述托架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部,相比在中间部,所述一对对置部彼此的间隔在比该中间部更靠开口侧的部分形成得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田智近藤贵臣白重匡贵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