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75613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1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涉及流动控制技术领域。在旋翼的每片桨叶上安装由橡胶薄膜形成的充气单元,以及同时由橡胶薄膜形成的连接充气单元和下翼面的整流单元,桨叶与旋翼轴连接,充气管设置在桨叶和旋翼轴内部,其一端与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与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压气机连通,放气管设置在桨叶内,其一端与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在桨叶的桨尖处,与大气连通,充气单元中周期性的充气和放气操作改变桨叶的气动外形,抑制了动态失速的发生,进而提高了直升机的飞行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动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直升机由于其独特的飞行特性,能够垂直起降,不需要机场跑道,能够在空中悬停,能够任意方向飞行的能力,使其在军用和民用某些方面具有一般固定翼飞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旋翼系统作为直升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了直升机飞行时所需的推进、负重、操纵3种功能。在旋翼系统的作用下,直升机可以实现垂直上升、下降、悬停、在任何方向上飞行。而直升机在前飞时,桨叶的相对气流速度随桨叶的方位角作周期变化,前行桨叶气流速度大,后行桨叶气流速度小产生升力自然变小,势必造成桨盘在前行后行两侧所受升力不均,为了达到力矩平衡,必须进行周期性变距运动,通过变距增大后行桨叶的迎角,使力矩平衡。因此,直升机旋翼后行桨叶一般工作在低速大迎角状态,尤其是直升机在高速或者高载荷飞行状态下很容易发生流动分离,进而出现复杂的动态失速现象。直升机桨叶动态失速的发生会直接导致桨叶的升力下降、阻力增加、非定常载荷增加,从而直接影响到旋翼的升力、力矩、振动和噪声特性,并且极大的限制了直升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因此,发展主动流动控制技术来抑制动态失速的发生,进而提高直升机的飞行性能。目前,已有很多针对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方法的研究。其中,查戈成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联合射流(co-flowjet)的新概念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联合射流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就是在桨叶内部安置风扇,在翼型上表面靠近前缘处开口向桨叶后缘进行吹气,靠近后缘处开口进行吸气,同时保持吸气量和吹气量相等。研究表明:联合射流技术具有非常好的失速抑制能力,并且具有增升和减阻的效果。但由于旋翼运动的复杂性,将内置风扇用于旋翼很难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包括旋翼,所述旋翼包括多片桨叶,每片所述桨叶上均安装多个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位于所述桨叶的前缘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充气单元和整流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橡胶薄膜和第二橡胶薄膜,所述第一橡胶薄膜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上翼面,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橡胶薄膜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橡胶薄膜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下翼面上,且所述充气单元为密封结构;所述整流单元由橡胶薄膜形成,其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橡胶薄膜和第二橡胶薄膜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下翼面上,且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下翼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所述桨叶内的管道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桨叶通过桨根固定在旋翼轴上,所述桨叶和旋翼轴内部贯穿设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一端与所述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与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压气机连通,所述桨叶内部还设有放气管,所述放气管一端与所述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桨叶的桨尖处,与大气连通,所述充气管和放气管上分别设有充气阀门和放气阀门。较佳地,所述桨叶的翼型为SC1095,其弦长为0.61m,旋翼直径为7.2m,所述第一橡胶薄膜与所述桨叶的上翼面的连接处距离所述桨叶的前缘0.0086m,所述第二橡胶薄膜与所述桨叶的下翼面的连接处距离所述桨叶的前缘
0.0370m,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桨叶的下翼面的连接处距离所述桨叶的前缘0.1600m。较佳地,所述旋翼的每片桨叶上都安装有七个所述控制机构,七个所述控制机构沿所述桨叶的展向依次排列,每个所述控制机构的展向长度为0.5m,且每个所述控制机构的充气单元均通过一个所述充气管与所述压气机连通,同时每个所述控制机构的充气单元也通过一个所述放气管与大气连通。较佳地,所述充气阀门和放气阀门连接至直升机内的计算机,通过所述计算机控制所述充气阀门和放气阀门的开合,以控制所述充气单元的充放气状态。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在旋翼的每片桨叶上安装由橡胶薄膜形成的充气单元,以及同时由橡胶薄膜形成的连接充气单元和下翼面的整流单元,桨叶与旋翼轴连接,充气管设置在桨叶和旋翼轴内部,其一端与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与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压气机连通,放气管设置在桨叶内,其一端与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在桨叶的桨尖处,与大气连通,充气单元中周期性的充气和放气操作改变桨叶的气动外形,抑制了动态失速的发生,进而提高了直升机的飞行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升机旋翼和旋翼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桨叶的充气单元的充气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2中桨叶的切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桨叶的充气单元的放气状态示意图;图5为SC1095和SC1095-ILE翼型的升力系数曲线;图6为SC1095和SC1095-ILE翼型的阻力系数曲线;图7为SC1095和SC1095-ILE翼型的俯仰力矩系数曲线;图8为迎角为17.264°时SC1095翼型的流场图;图9为迎角为17.264°时SC1095-ILE翼型的流场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以含有两片桨叶的单旋翼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桨叶200和第二桨叶300均固定在旋翼轴100上,且以所述旋翼轴100为中心,所述第一桨叶200和第二桨叶300关于所述旋翼轴100中心对称。所述第一桨叶200通过第一桨根210固定连接在所述旋翼轴100上,所述第二桨叶300通过第二桨根310固定连接在所述旋翼轴100上。所述第一桨叶200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其中所述第一桨叶200经过的位置包括所述第一位置220、第二位置(即第二桨叶300的位置)、和第三位置230。其中,所述第一位置220为桨叶由前行桨叶变为后行桨叶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一位置220旋转90度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230为所述第二位置转动90度的位置。所述第一桨叶200和第二桨叶300具有相同的结构,下面以所述第一桨叶200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2和图3,所述第一桨叶200包括相对的上翼面201以及下翼面202。所述下翼面202在靠近边缘的位置设有控制机构240,所述控制机构240位于所述第一桨叶200的迎风侧,即前缘。所述控制机构240包括充气单元241和整流单元244,所述充气单元241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橡胶薄膜242和第二橡胶薄膜243,所述第一橡胶薄膜242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桨叶200的上翼面20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橡胶薄膜24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橡胶薄膜24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翼面202上,且所述充气单元241为密封结构。所述整流单元244也由橡胶薄膜形成,其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橡胶薄膜242和第二橡胶薄膜243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翼面202上,且所述
整流单元244与所述下翼面202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所述第一桨叶200内的管道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桨叶200、第一桨根210以及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翼,所述旋翼包括多片桨叶,每片所述桨叶上均安装多个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位于所述桨叶的前缘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充气单元和整流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橡胶薄膜和第二橡胶薄膜,所述第一橡胶薄膜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上翼面,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橡胶薄膜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橡胶薄膜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下翼面上,且所述充气单元为密封结构;所述整流单元由橡胶薄膜形成,其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橡胶薄膜和第二橡胶薄膜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下翼面上,且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下翼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所述桨叶内的管道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桨叶通过桨根固定在旋翼轴上,所述桨叶和旋翼轴内部贯穿设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一端与所述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与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压气机连通,所述桨叶内部还设有放气管,所述放气管一端与所述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桨叶的桨尖处,与大气连通,所述充气管和放气管上分别设有充气阀门和放气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升机旋翼动态失速主动流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翼,所述旋翼包括多片桨叶,每片所述桨叶上均安装多个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位于所述桨叶的前缘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充气单元和整流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橡胶薄膜和第二橡胶薄膜,所述第一橡胶薄膜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上翼面,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橡胶薄膜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橡胶薄膜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下翼面上,且所述充气单元为密封结构;所述整流单元由橡胶薄膜形成,其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橡胶薄膜和第二橡胶薄膜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桨叶的下翼面上,且所述整流单元与所述下翼面之间形成的空间通过所述桨叶内的管道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桨叶通过桨根固定在旋翼轴上,所述桨叶和旋翼轴内部贯穿设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一端与所述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与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压气机连通,所述桨叶内部还设有放气管,所述放气管一端与所述充气单元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桨叶的桨尖处,与大气连通,所述充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和勇邢世龙叶正寅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