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5208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8 02:06
一种电致变色结构,其中电致变色结构包括:基底,包括第一面及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第一导电层,位于基底的第一面;变色功能层,位于第一导电层表面;第二导电层,位于变色功能层表面,第二导电层被分隔为相互电隔离的第一隔离区和第一传导区;第一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隔离区内、且穿过电致变色层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第二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传导区表面,与第一传导区的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第一遮光层,用于遮挡第一隔离区。综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用于遮挡光线的第一遮光层,以遮挡第一隔离区,能够在电致变色玻璃变色后,遮挡第一隔离区的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均匀性,提高电致变色玻璃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玻璃
,特别涉及一种电致变色结构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材料的反射率、透射率以及吸收率等特性能够根据电场的大小与极性发生可逆的变化。在玻璃表面设置电致变色结构形成电致变色玻璃,能够通过电压控制实现对玻璃透光性能的控制。根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报告,建筑物的能量消耗占整体能源消耗的近40%:隔离性能不好的窗户所损失的热量占建筑物冬季热损失的10%~30%;而夏天穿透窗户进入建筑物内部的光线,则增加室内制冷所需要的能量。据估算,美国每年由于建筑物玻璃窗而造成的能量损失价值约200亿美元。电致变色玻璃可以控制玻璃的透光量和眩光量,可以对玻璃的透光量及透过玻璃的热量进行优化,保持室内条件舒适,从而能够减少维持建筑物室内温度的能量消耗。因此,随着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致变色玻璃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汽车防眩光反射镜、汽车天窗、高铁窗户、飞机窗户、高档大厦的幕墙玻璃等领域。而且随着综合使用成本的逐步降低,电致变色玻璃能够逐步替代Low-e玻璃,在节能环保的智能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色玻璃,在加压变色后,往往会出现漏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结构,以改善提高电致变色玻璃的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结构,包括:基底,包括第一面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基底的第一面;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变色功能层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被分隔为相互电隔离的第一隔离区和第一传导区;第一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隔离区内、且穿过所述电 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第二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传导区表面,与第一传导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第一遮光层,用于遮挡第一隔离区。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隔离区的第二导电层。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在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隔离区相对应的部分。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隔离区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积。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将所述第二导电层分为第一隔离区和第一传导区;所述第一遮光层还遮挡所述第一沟槽。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隔离区的第二导电层,且填充所述第一沟槽。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隔离区以及所述第一沟槽相对应的部分。可选的,第一导电层包括相互电隔离的第二隔离区和第二传导区;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二遮光层,用于遮挡第二隔离区。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离区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二电极,以及覆盖所述第一传导区的第二导电层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离区相对应的部分。可选的,所述第二遮光层覆盖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离区相对应的部分。可选的,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隔离区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积。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将所述第一导电层分为第二隔离区和第二传导区;所述第二遮 光层还遮挡所述第二沟槽。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离区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二电极、以及覆盖所述第一传导区的第二导电层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离区和所述第二沟槽相对应的部分。可选的,所述第二遮光层覆盖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离区和所述第二沟槽相对应的部分。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离区和所述第二隔离区的宽度范围为1微米~500微米,所述第一传导区和所述第二传导区的宽度范围为1厘米~500厘米。可选的,所述基底包括透光基底。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的阻挡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设置用于遮挡光线的第一遮光层,以遮挡第一隔离区,能够在电致变色玻璃变色后,遮挡第一隔离区的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均匀性,提高电致变色玻璃的性能。本技术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相互电隔离的第二隔离区和第二传导区,因此所述电致变色玻璃还包括遮挡所述第二隔离区的第二遮光层,以遮挡第二隔离区的漏光,有利于改善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均匀性,从而提高电致变色的性能。本技术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基底表面投影面积分别大于所述第一隔离区和所述第二隔离区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积,可以减少由于光线衍射而造成的漏光,进一步改善电致变色玻璃的遮光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3是本技术电致变色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电致变色结构形成方法另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
技术介绍
可知,现有技术中的电致变色玻璃存在漏光的问题。现结合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玻璃中电致变色结构的结构分析其漏光问题的原因:参考图1,示出了一种电致变色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电致变色玻璃包括基底10以及依次位于基底10表面的第一导电层11、电致变色层12以及第二导电层13;依次贯穿第二导电层13和电致变色层12的第一电极14a和位于第二导电层13表面的第二电极14b分别与第一导电层11和第二导电层13电连接,向所述第一导电层11和第二导电层13加载电压信号,使第一导电层11和第二导电层13间形成电场以控制电致变色层12的颜色。为了避免第一电极14a与第二电极14b间出现短接现象,所述第二导电层13分为相互电隔离的第一隔离区13i和第一传导区13t,所述第一电极14a位于第一隔离区13i内,所述第二电极14b位于第一传导区13t内。由于第一电极14a位于第一隔离区13i内,因此第一隔离区13i的第二导电层13和第一导电层11相应区域之间的电位相等,无法形成电场,因此当加压变色时,第一隔离区13i的第二导电层13和第一导电层11相应区域之间的电致变色层12不会变色,从而出现漏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图2至图3是本技术电致变色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是所述电致变色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包括:基底100,所述基底100包括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基底100用于提供物理支撑平台,具体的所述基底100可以是柔性基底也可以是刚性基底。所述基底100可以为透光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00为玻璃。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00的材料为玻璃,可以直接在所形成的电 致变色结构上压合玻璃构成电致变色玻璃,能够简化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减小电致变色玻璃的重量。所述电致变色结构的数量不做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夹合于两块玻璃之间形成电致变色结构,从而降低对工艺机台的要求,降低制造成本。位于所述基底10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一个面上的第一导电层110。所述第一导电层110形成于所述基底100的第一面或第二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层110用于加载电压以形成电场。所述第一导电层110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包括第一面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基底的第一面;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变色功能层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被分隔为相互电隔离的第一隔离区和第一传导区;第一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隔离区内、且穿过所述电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第二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传导区表面,与第一传导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第一遮光层,用于遮挡第一隔离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包括第一面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基底的第一面;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变色功能层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被分隔为相互电隔离的第一隔离区和第一传导区;第一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隔离区内、且穿过所述电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第二电极,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一传导区表面,与第一传导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第一遮光层,用于遮挡第一隔离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隔离区的第二导电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在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隔离区相对应的部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隔离区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将所述第二导电层分为第一隔离区和第一传导区;所述第一遮光层还遮挡所述第一沟槽。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隔离区的第二导电层,且填充所述第一沟槽。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覆盖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隔离区以及所述第一沟槽相对应的部分。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层包括相互电隔离的第二隔离区和第二传导区;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第二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钧裴世铀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威迪变色玻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