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管桩连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13312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9 0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管桩连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向管桩连接头,包括内连接盘,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上端的上连接筒、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下端的一侧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上连接筒包括主筒体、固定座、内顶杆、横杆、设置于所述横杆的端部的内挤压板、套设于所述横杆上且压紧于所述内挤压板的侧壁上的第一弹簧、穿设于所述主筒体的侧壁内的导向筒、设置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上的定位座、第一压紧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紧杆的上部的推进杆和旋设于所述推进杆的端部的挤压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向管桩连接头操作方便,连接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管桩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管桩连接头
技术介绍
管桩,又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建筑物或者构造物的基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使用时候一般由柴油机或者静压法打入地下,管桩的截桩或者不截桩,管桩装得底端形状以及管桩使用时需要钢筋的应力大小直接影响到管桩自身的质量以及打入地下的安全程度。在管桩使用时通常用连接头对管桩进行连接,但是传统的管桩连接头操作不便,连接不牢固。有鉴于此,应当对现有技术中的管桩连接头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管桩连接头,解决传统的管桩连接头操作不便,连接不牢固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管桩连接头,包括内连接盘,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上端的上连接筒、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下端的一侧的第一连接件和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下端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件;所述上连接筒包括主筒体、设置于所述主筒体的下部的固定座、沿着所述固定座的轴向旋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上端的内顶杆、设置于所述内顶杆的上端的横杆、设置于所述横杆的端部的内挤压板、套设于所述横杆上且压紧于所述内挤压板的侧壁上的第一弹簧、穿设于所述主筒体的侧壁内的导向筒、设置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上的定位座、设置于所述定位座上的第一压紧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紧杆的上部的推进杆和旋设于所述推进杆的
端部的挤压座;所述固定座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固定座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内顶杆相适应;所述内顶杆为圆柱状;于所述内挤压板的侧壁内凹设有第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横杆相适应;沿着所述导向筒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伸缩导向孔,所述第一伸缩导向孔和所述推进杆相适应;所述推进杆为圆柱状;所述挤压座为圆台状,于所述挤压座内凹设有第二旋接槽,所述第二旋接槽和所述推进杆相适应;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内设置有第一锁定槽,所述第一锁定槽和所述定位座相适应;所述定位座为圆台状;于所述定位座内穿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一压紧杆相适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上端的内连接杆、设置于所述内连接杆的上端的第一卡接脚、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下部的侧壁上的挤压块、穿设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中部的横向拉伸杆和设置于所述横向拉伸杆的端部的第一压紧件。其中,所述第一卡接脚的纵截面为梯形;于所述第一卡接脚内穿设有主旋接孔,所述主旋接孔和所述内连接杆相适应;所述内连接杆为圆柱状;于所述第一框架内穿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和所述横向拉伸杆相适应;所述第一压紧件的纵截面为椭圆形;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下部设置有卡接固定槽,所述卡接固定槽和所述挤压块相适应;所述挤压块的纵截面为梯形。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双向管桩连接头,包括内连接盘,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上端的上连接筒、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下端的一侧的第一连接件和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的下端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件。本技术的双
向管桩连接头连接强度高,锚固效果好,能更好的提高施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整体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可以有效提高抗剪控制力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双向管桩连接头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上连接筒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连接件的主视图。1-上连接筒;11-固定座;12-内顶杆;13-主筒体;14-横杆;15-第一弹簧;16-内挤压板;17-挤压座;18-导向筒;19-推进杆;110-第一压紧杆;111-定位座;2-内连接盘;3-第一连接件;31-第一卡接脚;32-第一框架;33-横向拉伸杆;34-挤压块;35-第一压紧件;36-内连接杆;4-第二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结合图1至图3对本技术的双向管桩连接头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双向管桩连接头,包括内连接盘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上端的上连接筒1、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下端的一侧的第一连接件3和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下端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件4;所述上连接筒1包括主筒体13、设置于所述主筒体13的下部的固定座11、沿着所述固定座11的轴向旋设于所述固定座11的上端的内顶杆12、设置于所述内顶杆12的上端的横杆14、设置于所述横杆14的端部的内挤压板16、套设于所述横杆14上且压紧于所述内挤压板16的侧壁上的第一弹簧15、穿设于所述主筒体13的侧壁内的导向筒18、设置于所述主筒体
13的外壁上的定位座111、设置于所述定位座111上的第一压紧杆110、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紧杆110的上部的推进杆19和旋设于所述推进杆19的端部的挤压座17;所述固定座11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固定座11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内顶杆12相适应;所述内顶杆12为圆柱状;于所述内挤压板16的侧壁内凹设有第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横杆14相适应;沿着所述导向筒18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伸缩导向孔,所述第一伸缩导向孔和所述推进杆19相适应;所述推进杆19为圆柱状;所述挤压座17为圆台状,于所述挤压座17内凹设有第二旋接槽,所述第二旋接槽和所述推进杆19相适应;于所述主筒体13的外壁内设置有第一锁定槽,所述第一锁定槽和所述定位座111相适应;所述定位座111为圆台状;于所述定位座111内穿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一压紧杆110相适应。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第一框架3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32的上端的内连接杆36、设置于所述内连接杆36的上端的第一卡接脚31、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32的下部的侧壁上的挤压块34、穿设于所述第一框架32的中部的横向拉伸杆33和设置于所述横向拉伸杆33的端部的第一压紧件35。所述第一卡接脚31的纵截面为梯形;于所述第一卡接脚31内穿设有主旋接孔,所述主旋接孔和所述内连接杆36相适应;所述内连接杆36为圆柱状;于所述第一框架32内穿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和所述横向拉伸杆33相适应;所述第一压紧件35的纵截面为椭圆形;于所述第一框架32的下部设置有卡接固定槽,所述卡接固定槽和所述
挤压块34相适应;所述挤压块34的纵截面为梯形。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管桩连接头,包括内连接盘(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上端的上连接筒(1)、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下端的一侧的第一连接件(3)和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下端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件(4);所述上连接筒(1)包括主筒体(13)、设置于所述主筒体(13)的下部的固定座(11)、沿着所述固定座(11)的轴向旋设于所述固定座(11)的上端的内顶杆(12)、设置于所述内顶杆(12)的上端的横杆(14)、设置于所述横杆(14)的端部的内挤压板(16)、套设于所述横杆(14)上且压紧于所述内挤压板(16)的侧壁上的第一弹簧(15)、穿设于所述主筒体(13)的侧壁内的导向筒(18)、设置于所述主筒体(13)的外壁上的定位座(111)、设置于所述定位座(111)上的第一压紧杆(110)、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紧杆(110)的上部的推进杆(19)和旋设于所述推进杆(19)的端部的挤压座(17);所述固定座(11)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固定座(11)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内顶杆(12)相适应;所述内顶杆(12)为圆柱状;于所述内挤压板(16)的侧壁内凹设有第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横杆(14)相适应;沿着所述导向筒(18)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伸缩导向孔,所述第一伸缩导向孔和所述推进杆(19)相适应;所述推进杆(19)为圆柱状;所述挤压座(17)为圆台状,于所述挤压座(17)内凹设有第二旋接槽,所述第二旋接槽和所述推进杆(19)相适应;于所述主筒体(13)的外壁内设置有第一锁定槽,所述第一锁定槽和所述定位座(111)相适应;所述定位座(111)为圆台状;于所述定位座(111)内穿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一压紧杆(110)相适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管桩连接头,包括内连接盘(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上端的上连接筒(1)、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下端的一侧的第一连接件(3)和设置于所述内连接盘(2)的下端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件(4);所述上连接筒(1)包括主筒体(13)、设置于所述主筒体(13)的下部的固定座(11)、沿着所述固定座(11)的轴向旋设于所述固定座(11)的上端的内顶杆(12)、设置于所述内顶杆(12)的上端的横杆(14)、设置于所述横杆(14)的端部的内挤压板(16)、套设于所述横杆(14)上且压紧于所述内挤压板(16)的侧壁上的第一弹簧(15)、穿设于所述主筒体(13)的侧壁内的导向筒(18)、设置于所述主筒体(13)的外壁上的定位座(111)、设置于所述定位座(111)上的第一压紧杆(110)、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紧杆(110)的上部的推进杆(19)和旋设于所述推进杆(19)的端部的挤压座(17);所述固定座(11)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固定座(11)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内顶杆(12)相适应;所述内顶杆(12)为圆柱状;于所述内挤压板(16)的侧壁内凹设有第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横杆(14)相适应;沿着所述导向筒(18)的轴向于其内穿设有第一伸缩导向孔,所述第一伸缩导向孔和所述推进杆(19)相适应;所述推进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技桩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