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99743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7 0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包括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所述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通过门极线和阴极线并联,用于触发晶闸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其中的软件方式触发电路可通过逻辑判断后决定,触发脉冲宽度和连续触发时间均可通过软件设置;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可承受较高的过压值,并可连续触发晶闸管;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有较高的电气隔离;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发电路,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
技术介绍
常规晶闸管为电流型触发,即在门极注入足够大的电流即可将晶闸管触发导通,晶闸管一旦触发导通,即不需要门极触发电流。如果晶闸管导通后门极触发电流仍然存在,门极散热不好会导致温度升高,进一步会导致门极烧毁,基于以上原因,对门极触发电路的脉冲宽度有一定要求。在已经投入运行的柔性直流示范工程中,中控板、晶闸管及旁路开关触发板和BOD触发板共同完成对整个子模块的控制和保护功能,包含了对晶闸管的触发,三个电路板需要较多的电线和光纤连接,需要较多的接口问题处理,这就造成了整个子模块结构复杂、接线困难。通过对以上三个电路板的改进,决定将三个电路板集成在一起,这样减少了接线及接口问题的处理,同时采用新一代的控制芯片,使得控制板变得更小,使结构设计和抗干扰设计更加容易,最终形成了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同时该触发电路为脉冲群方式,有效避免长期高电平对门极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软件方式触发电路可通过逻辑判断后决定,触发脉冲宽度和连续触发时间均可通过软件设置;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可承受较高的过压值,并可连续触发晶闸管;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有较高的电气隔离;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所述电路包括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所述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通过门极线和阴极线并联,用于触发晶闸管。所述硬件触发方式电路包括分压电阻R2、分压电阻R3、储能电容C2、储能电容C3、转折二极管BOD、放电电阻R4、限流电阻R5、限流电阻R6、防反二极管D3和保护二极管
D4。所述分压电阻R2和分压电阻R3串联后与外部电容C1并联,储能电容C2与分压电阻R3并联,转折二极管BOD与放电电阻R4串联后与储能电容C2并联;限流电阻R5与储能电容C3串联后与放电电阻R4并联,限流电阻R6与防反二极管D3、保护二极管D4串联后与储能电容C3并联,所述电阻R6连接防反二极管D3的阳极,防反二极管D3的阴极与保护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后,再接晶闸管的门极,保护二极管D4的阳极与晶闸管阴极相连。所述储能电容C2通过分压电阻R2进行充电,充电时间常数为R2×C2,储能电容C2充电稳定后的电压与分压电阻R3上的电压相同。所述软件触发方式电路包括第一与非门Y1、第二与非门Y2、上拉电阻R1、三极管Q1、脉冲变压器T1、防反二极管D1和保护二极管D2。触发信号TRI和高电平信号输入给第一与非门Y1的两个输入端,第一与非门Y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与非门Y2的输入端,触发使能信号TRI_EN输入第二与非门Y2的另一输入端,第二与非门Y2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脉冲变压器T1原边的一端,上拉电阻R1一端连接电源VCC,其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脉冲变压器T1原边另一端接地;所述保护二极管D2与脉冲变压器T1副边并联,防反二极管D1的阳极与保护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防反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晶闸管的门极,晶闸管的阴极与防反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三极管Q1为PNP三极管。防反二极管D1防止硬件方式触发电路的能量传递到软件触发方式电路中;防反二极管D3防止软件方式触发电路的能量传递到硬件触发方式电路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软件方式触发电路可通过逻辑判断后决定,触发脉冲宽度和连续触发时间均可通过软件设置;2)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可承受较高的过压值,并可连续触发晶闸管;3)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有较高的电气隔离;4)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所述电路包括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所述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通过门极线和阴极线并联,用于触发晶闸管。所述硬件触发方式电路包括分压电阻R2、分压电阻R3、储能电容C2、储能电容C3、转折二极管BOD(Break Over Diode)、放电电阻R4、限流电阻R5、限流电阻R6、防反二极管D3和保护二极管D4。所述分压电阻R2和分压电阻R3串联后与外部电容C1并联,储能电容C2与分压电阻R3并联,转折二极管BOD与放电电阻R4串联后与储能电容C2并联;限流电阻R5与储能电容C3串联后与放电电阻R4并联,限流电阻R6与防反二极管D3、保护二极管D4串联后与储能电容C3并联,所述电阻R6连接防反二极管D3的阳极,防反二极管D3的阴极与保护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后,再接晶闸管的门极,保护二极管D4的阳极与晶闸管阴极相连。所述储能电容C2通过分压电阻R2进行充电,充电时间常数为R2×C2,储能电容C2充电稳定后的电压与分压电阻R3上的电压相同。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工作原理如下:硬件触发电路目的是保护外部电容C1过电压,即当外部电容C1过电压时,会发出晶闸管触发脉冲。当外部电容C1电压上升到某一值时,储能电容C2通过分压电阻R2进行充电,储能电容C2两端电压为C1×R3/(R2+R3),即储能电容C2电压也会上升到一定值,当该值超过转折二极管BOD的转折电压时,使得转折二极管BOD动作,转折二极管BOD两端电压降低到4到8V,储能电容C2上电能量C2×(C1×R3/(R2+R3))2/2将通过限流电阻R5给储能电容C3充电,当储能电容C3上电压达到10V左右时,将通过限流电阻R6和防反二极管D3发出晶闸管触发信号,即完成了一次触发。如果此时外部电容C1上的电压仍然超过某一值,又会重复上述过程,再次完成一次触发。即实现了连续触发功能,连续触发周期与充电时间常数R2×C2和储能电容C1上的电压值有关,储能电容C1上的电压越高,连续触发周期越短。硬件方式触发电路设计特殊应用:因为该电路在较为恶劣的电磁环境中使用,希望储能电容C3在转折二极管BOD不动作期间,其两端电压保持为0V,如果储能电容C3上的电压达到一定水平,将会误触发晶闸管SCR。为了避免在恶劣电磁环境中和转折二极管BOD的漏电流对储能电容C3充电,加入放电电阻R4,可使得储能电容C3上的电荷通过限流电阻
R5和放电电阻R4放掉。所述软件触发方式电路包括第一与非门Y1、第二与非门Y2、上拉电阻R1、三极管Q1、脉冲变压器T1、防反二极管D1和保护二极管D2。触发信号TRI和高电平信号输入给第一与非门Y1的两个输入端,第一与非门Y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与非门Y2的输入端,触发使能信号TRI_EN输入第二与非门Y2的另一输入端,第二与非门Y2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脉冲变压器T1原边的一端,上拉电阻R1一端连接电源VCC,其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脉冲变压器T1原边另一端接地;所述保护二极管D2与脉冲变压器T1副边并联,防反二极管D1的阳极与保护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防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所述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通过门极线和阴极线并联,用于触发晶闸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所述硬件方式触发电路和软件方式触发电路通过门极线和阴极线并联,用于触发晶闸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硬件触发方式电路包括分压电阻R2、分压电阻R3、储能电容C2、储能电容C3、转折二极管BOD、放电电阻R4、限流电阻R5、限流电阻R6、防反二极管D3和保护二极管D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阻R2和分压电阻R3串联后与外部电容C1并联,储能电容C2与分压电阻R3并联,转折二极管BOD与放电电阻R4串联后与储能电容C2并联;限流电阻R5与储能电容C3串联后与放电电阻R4并联,限流电阻R6与防反二极管D3、保护二极管D4串联后与储能电容C3并联,所述限流电阻R6连接防反二极管D3的阳极,防反二极管D3的阴极与保护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后,再接晶闸管的门极,保护二极管D4的阳极与晶闸管阴极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适用于晶闸管的混合触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容C2通过分压电阻R2进行充电,充电时间常数为R2×C2,储能电容C2充电稳定后的电压与分压电阻R3上的电压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之渊杨卫刚吕铮冯静波李强于海玉廖敏彭玲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