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玉兰专利>正文

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12675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6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它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它包括晶闸管触发电路、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和DSP变频器控制单元,晶闸管触发电路接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分别与晶闸管、DSP变频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由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组成,晶闸管设置有三路,分别为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第三晶闸管,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分别与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第三晶闸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降低了故障隐患,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且为故障的检修提供明确指示,方便故障的排除,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力电子领域特别是变频器方案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可控整流装置(晶闸管整流)代替原来的普通二极管整流。在晶闸管整流方案中,由于功率比较大的变频器,需要的晶闸管额定电流比较大,所以往往用数个晶闸管并联使用,以增大电流,而数个晶闸管的并联使用,很容易出现其中某一个晶闸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工作,从而造成没有工作的晶闸管所属的相序额定电流严重不足,形成巨大隐患。多个晶闸管并联使用时,假如有一个或者两个晶闸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工作,但是并联的其他晶闸管在正常工作,比如,五个200A的晶闸管并联使用达到1000A的额定电流,假如有一个不工作,那么原计划1000A的电流量程实际就变成了800A,而800A与1000A的电流差别,在实际中一般检测手段往往很难测试出来,额定电流减小,虽然一般情况下影响不大,但是,当环境温度升高或者连续重载工作时,不足的电流量程就会使设备严重发热,总而损坏甚至烧毁系统,为设备埋下了严重的故障隐患。为了解决针对在并联晶闸管整流电路中容易出现的由于某个晶闸管不工作而造成的故障隐患,设计一种能够对并联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大大降低了故障隐患,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且为故障的检修提供明确指示,方便故障的排除,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包括晶闸管触发电路、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和DSP变频器控制单元,晶闸管触发电路接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分别与晶闸管、DSP变频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由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组成,晶闸管设置有三路,分别为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第三晶闸管,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分别与第一晶闸管、第二晶闸管、第三晶闸管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一光电耦合器、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的一路驱动信号,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一发光二极管至第一光电耦合器初级的正极,第一光电耦合器初级的负极、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均与第一插座的1脚连接,第一插座的3脚接地,第一插座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三电阻与第一电容组成的并联电路,第一插座的1脚、3脚分别接第一晶闸管的控制极、阴极,第一光电耦合器次级的正极接第二插座的3脚,第二插座的2脚接DSP变频器控制单元,第二插座的1脚接地,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采用光电耦合器PC817C。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单元包括第四电阻-第六电阻、第二电容、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光电耦合器和第三插座,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的一路驱动信号,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二发光二极管至第二光电耦合器初级的正极,第二光电耦合器初级的负极、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均与第三插座的1脚连接,第三插座的3脚接地,第三插座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六电阻与第二电容组成的并联电路,第三插座的1脚、3脚分别接第二晶闸管的控制极、阴极,第二光电耦合器次级的正极与第一光电耦合器次级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采用光电耦合器PC817C。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三单元包括第七电阻-第九电阻、第三电容、第三发光二极管、第三光电耦合器和第四插座,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的一路驱动信号,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发光二极管至第三光电耦合器初级的正极,第三光电耦合器初级的负极、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均与第四插座的1脚连接,第四插座的3脚接地,第四插座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九电阻与第三电容组成的并联电路,第四插座的1脚、3脚分别接第三晶闸管的控制极、阴极,第三光电耦合器次级的正极与第二光电耦合器次级的负极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次级的负极与第二插座的2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次级的负极接第十电阻至第二插座的1脚,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采用光电耦合器PC817C。作为优选,所述的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包括多个相同的电路单元,每个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的单元与对应的晶闸管连接,不管并联的晶闸管有几个,只要有任意一个或者几个晶闸管不工作,则本方案电路立即报警,并且相应单元状态指示灯熄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不但及早地杜绝了故障隐患,更为故障的排除检修提供明确指示,只有所有并联的晶闸管全部正常工作,电路才得以正常运行工作,同时,所有状态指示灯点亮,表明所有晶闸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因此,使用本技术的设备,不但大大降低了故障隐患,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更为故障的检修提供明确指示,方便故障的排除,设计方案更加人性化,合理化。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包括晶闸管触发电路A、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和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晶闸管触发电路A接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分别与晶闸管、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连接,所述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由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组成,晶闸管设置有三路,分别为第一晶闸管SC1、第二晶闸管SC2、第三晶闸管SC3,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分别与第一晶闸管SC1、第二晶闸管SC2、第三晶闸管SC3连接。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一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光电耦合器PC1、第一插座CN1和第二插座SCR-FB,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A的一路驱动信号,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至第一光电耦合器PC1初级的正极,第一光电耦合器PC1初级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均与第一插座CN1的1脚连接,第一插座CN1在电路中负责安装插接端子,方便电路连接,第一插座CN1的3脚接地,也就是驱动电路的公共端,第一插座CN1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容C1组成的并联电路,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容C1组成一个RC吸收网络,主要作用是吸收驱动信号中的干扰和杂波,第一插座CN1的1脚、3脚分别接第一晶闸管SC1的控制极、阴极,以便于构成回路推动第一晶闸管SC1工作,第一光电耦合器PC1次级的正极接第二插座SCR-FB的3脚,第二插座SCR-FB的3脚是+24V电源的输入端,外部连接24V电源,第二插座SCR-FB的2脚是本电路中报警信号的输出端,接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第二插座SCR-FB的1脚接地。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二单元包括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二光电耦合器PC2和第三插座CN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A的一路驱动信号,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至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晶闸管触发电路(A)、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和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晶闸管触发电路(A)接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分别与晶闸管、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连接,所述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由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组成,晶闸管设置有三路,分别为第一晶闸管(SC1)、第二晶闸管(SC2)、第三晶闸管(SC3),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分别与第一晶闸管(SC1)、第二晶闸管(SC2)、第三晶闸管(SC3)连接;所述的第一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光电耦合器(PC1)、第一插座(CN1)和第二插座(SCR‑FB),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A)的一路驱动信号,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至第一光电耦合器(PC1)初级的正极,第一光电耦合器(PC1)初级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均与第一插座(CN1)的1脚连接,第一插座(CN1)的3脚接地,第一插座(CN1)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容(C1)组成的并联电路,第一插座(CN1)的1脚、3脚分别接第一晶闸管(SC1)的控制极、阴极,第一光电耦合器(PC1)次级的正极接第二插座(SCR‑FB)的3脚,第二插座(SCR‑FB)的2脚接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第二插座(SCR‑FB)的1脚接地;所述的第二单元包括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二光电耦合器(PC2)和第三插座(CN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A)的一路驱动信号,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至第二光电耦合器(PC2)初级的正极,第二光电耦合器(PC2)初级的负极、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均与第三插座(CN2)的1脚连接,第三插座(CN2)的3脚接地,第三插座(CN2)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六电阻(R6)与第二电容(C2)组成的并联电路,第三插座(CN2)的1脚、3脚分别接第二晶闸管(SC2)的控制极、阴极,第二光电耦合器(PC2)次级的正极与第一光电耦合器(PC1)次级的负极连接;所述的第三单元包括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第三电容(C3)、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第三光电耦合器(PC3)和第四插座(CN3),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A)的一路驱动信号,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至第三光电耦合器(PC3)初级的正极,第三光电耦合器(PC3)初级的负极、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均与第四插座(CN3)的1脚连接,第四插座(CN3)的3脚接地,第四插座(CN3)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九电阻(R9)与第三电容(C3)组成的并联电路,第四插座(CN3)的1脚、3脚分别接第三晶闸管(SC3)的控制极、阴极,第三光电耦合器(PC3)次级的正极与第二光电耦合器(PC2)次级的负极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PC3)次级的负极与第二插座(SCR‑FB)的2脚连接,第三光电耦合器(PC3)次级的负极接第十电阻(R10)至第二插座(SCR‑FB)的1脚。...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对晶闸管触发状态的检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晶闸管触发电路(A)、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和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晶闸管触发电路(A)接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分别与晶闸管、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连接,所述晶闸管触发检测保护电路由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组成,晶闸管设置有三路,分别为第一晶闸管(SC1)、第二晶闸管(SC2)、第三晶闸管(SC3),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分别与第一晶闸管(SC1)、第二晶闸管(SC2)、第三晶闸管(SC3)连接;所述的第一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光电耦合器(PC1)、第一插座(CN1)和第二插座(SCR-FB),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A)的一路驱动信号,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至第一光电耦合器(PC1)初级的正极,第一光电耦合器(PC1)初级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均与第一插座(CN1)的1脚连接,第一插座(CN1)的3脚接地,第一插座(CN1)的1脚与3脚之间接有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容(C1)组成的并联电路,第一插座(CN1)的1脚、3脚分别接第一晶闸管(SC1)的控制极、阴极,第一光电耦合器(PC1)次级的正极接第二插座(SCR-FB)的3脚,第二插座(SCR-FB)的2脚接DSP变频器控制单元(B),第二插座(SCR-FB)的1脚接地;所述的第二单元包括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二光电耦合器(PC2)和第三插座(CN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的一端均接至晶闸管触发电路(A)的一路驱动信号,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至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余玉兰赵方平王辉戴增辉余擎宇胡发亭余节状季晓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