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杆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8827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体,其正面可结合一打击面板;    一环墙,其是由该本体的周缘往后延伸所形成;    至少一逃料孔,其设于该环墙的趾部位置上,以减少该本体上半部及趾部所占重量,而使该杆头的重心向下及向跟部移动,以增加高尔夫球杆的惯性矩。(*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特别是关于一杆头利用减少趾部位置的重量,以调整重心的高尔夫杆头构造。
技术介绍
习用高尔夫杆头构造,如图1、2及2a所示,其是由金属材质制成一杆头1,该杆头1包含一本体10、一打击面板11、一环墙12、一套颈13及一吸震片14,该打击面板11设于该本体10正面,以供打击高尔夫球。该环墙12是由该本体10的周缘往后延伸所形成,且该环墙12于该本体10的背面围绕形成一开口121。该套颈13用以结合一球杆(未绘示)。该吸震片14由橡胶或碳纤维材质制成,并可利用一黏着层141胶黏结合在该打击面板11背面,以吸收击球产生的震动。尽管如此,在制造该杆头1时,业界仍忽略若该本体10上半部的环墙12及套颈13所占重量过大,其通常容易导致该杆头1的重心15相对偏高,甚至偏移至该打击面板11的上半击球区。结果,其可能缩短该杆头1的惯性矩,并降低该杆头1将击球应力转移至球体的效率,且该重心15与主击球区不一致,进而造成该本体10的震动,因而大幅影响该杆头1的击球性能及击球稳定性。再者,如图2a所示,当该打击面板11是由焊接、硬焊或嵌设或压合等方式结合于该本体10的一面板结合部101时,该打击面板11及本体10的交界处将形成一结合缘111,例如焊道、硬焊溢料、嵌合处或压合处。在击球时,击球产生的震动可能使该结合缘111附近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若该结合缘111长期承受该集中应力,该结合缘111可能产生龟裂,而影响该杆头1的结构强度。虽然,上述习用杆头1设有该吸震片14,但该吸震片14的黏贴结合方式无法避免的容易在该吸震片14及本体10之间形成一间隙142。结果,在实际使用上,该吸震片14因该间隙142的阻隔而无法吸收该结合缘111的集中应力,而且该吸震片14也因该黏着层141的阻隔而大幅降低吸收该打击面板11震动的效率。因此,确实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习用高尔夫杆头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为改良上述缺点的原理是使一杆头的一环墙于趾部位置形成一逃料孔,该逃料孔减少该杆头上半部所占重量,因而使该杆头的重心向下及向跟部移动,以增加惯性矩。同时,该逃料孔及一打击面板的背面更可热压或射出成型一强化层,以强化结构强度及吸收击球震动。因此,本专利技术确实可增加杆头的惯性矩、击球性能、吸震效果及延长杆头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将一逃料孔设置在一杆头的一环墙的趾部位置,而使本专利技术具有增加杆头惯性矩及击球性能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在一打击面板的背面上藉由热压或射出成型方式形成一强化层,而使本专利技术具有提升结构强度、吸震效果、击球稳定性及握持舒适度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藉由调整该逃料孔的规格、形态及数量,以适当调整该杆头上半部及趾部所占重量,同时调整重心位置,而使本专利技术具有增加杆头重心调整裕度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在一打击面板的背面上形成一强化层,该强化层具有一延伸部,其可包覆固定一配重块,而使本专利技术具有简化配重块组装制程的功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高尔夫杆头构造,其包含一本体、一环墙及至少一逃料孔;该本体的正面可结合一打击面板;该环墙是由该本体的周缘往后延伸所形成;该逃料孔设于该环墙的趾部位置上,以减少该本体上半部所占重量,而使该杆头的重心向下及向跟部移动,以增加高尔夫球杆的惯性矩。由于本专利技术于环墙的趾部位置上设有至少一逃料孔,从而,可减少本体上半部及趾部所占重量,而使杆头的重心向下及向跟部移动,以增加高尔夫球杆的惯性矩,进而有效提升杆头的击球性能(击球距离)。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立体图。图2为习用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剖视图。图2a为图2所示习用高尔夫杆头构造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另一组合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另一组合立体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剖视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图7所示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立体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立体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剖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的组合剖视图。图号说明1……杆头10……本体 101……面板结合部11……打击面板 111……结合缘 12……环墙 121……开口 122……逃料孔 123……环凸缘124……容室 125……环槽 126……缺口13……套颈14……吸震片 141……黏着层142……间隙 15……重心16……强化层161……强化填块 162……延伸部 20……配重块21……凸缘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3、4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是由金属、合金材质制成一杆头1,该杆头1包含一本体10、一环墙12、一套颈13及至少一逃料孔122。该本体10的正面可形成一面板结合部101,以结合一打击面板11,该打击面板11可选择利用嵌设、压合、硬焊、焊接、螺固等方式结合于该本体10的面板结合部101,但也可利用一体成形方式直接形成于该本体10。该打击面板11可用以打击高尔夫球。该环墙12由该本体10的周缘向后延伸形成,且该环墙12于该本体10的背面围绕形成一开口121。该套颈13供结合一球杆(未绘示)。该逃料孔122形成于该本体10的环墙12的趾部(toe)位置上。该逃料孔122较佳地是属一通孔,其连通该环墙12的内壁面及外环面。该逃料孔122可减少该环墙12的上半部及趾部(toe)所占重量,故可使该杆头1的重心15向下及向跟部(heel)移动,因而可进一步相对增加该杆头1的惯性矩,进而有效提升该杆头1的击球性能(击球距离)。再者,该本体10(不含该打击面板11)可依需求选择利用精密铸造、铸造、机械加工、压铸、锻造、射出成形等方式一体成型制造,或以分段接合方式组装成一体。请参照图5~图7a所示,其揭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高尔夫杆头构造。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进一步于该打击面板11的背面形成一强化层16,以强化该打击面板11的结构强度,并支撑该打击面板11。该强化层16是经由该逃料孔122或由该开口121而将适当的轻质强化材料直接结合在该打击面板11的背面。同时,该强化层16通常也一体的延伸形成一强化填块161,以充填该逃料孔122,以增益该杆头1的外观。该强化层16及强化填块161较佳地利用热压成型或射出成型方式制作,该轻质材料较佳地是选自碳纤维、树脂(如环氧树脂)、高分子聚合材料、橡胶或轻质合金(例如钛合金、铝合金)及其黏性复合粉末。由于使用热压或射出成型方式,因此该强化层16不需藉由黏着剂,即可完全紧密的结合于该打击面板11的背面。再者,如图7a所示,由于该强化层16可完全覆盖该打击面板11及本体10的交界处形成的一结合缘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文清陈建同
申请(专利权)人:楠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