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7997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4 1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与型腔板,所述型腔板上设有用于模塑标准拉伸试样的第一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冲击试样的第二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用于模塑标准洛氏硬度测试样的第四型腔、用于模塑标准热变形温度测试样的第五型腔和主流道,其中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流道通过分流道分别与第一型腔、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连通,所述主流道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部设有主浇注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拉伸试样模具、冲击试样模具、弯曲试样模具、洛氏硬度试样模具和热变形温度试样模具整合优化设计后在同一个型腔板模具上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试样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
技术介绍
熔接痕是塑件表面的一种线状痕迹,系由注射或挤出中若干股流料在模具中分流汇合,熔料在界面处未完全熔合,彼此不能熔接为一体,造成熔合印迹,影响塑件的外观质量及力学性能,在注塑成型热塑性塑料制品时,通常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与制品设计相关的模具的结构因素,成型制品产生熔接痕的现象几乎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产生熔接痕的原因是由于充模过程中来自不同方向的熔体流动前峰,在汇合处未能完全融合所致。熔接痕(熔接线或熔接面)的存在不仅影响制品的外观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熔接痕会成为应力集中点从而影响制品的力学强度,在制品需要二次加工(如涂装、电镀)时,耐化学品性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所显现。为了避免因熔接痕而产生的诸多产品质量问题,在产品加工成型后,须对试制品进行熔接痕方面的测试,检查制品是否有熔接痕,判别因不同程度的熔接痕所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的大小,并根据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品熔接痕区域的强度、耐化学品性和表观性能受材料选择、制品设计、模具设计和制品加工条件等几个因素影响。比较材料拉伸试样的熔接强度保留值(即有熔接线的试样与无熔接线的试样其拉伸强度的比值)对于预测改性塑料的熔接性能,优化
设计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有熔接线的拉伸强度试样,可以简单地用两端开设浇口的试样模具制成,而无熔接线的拉伸强度试样可以采用通常使用的标准的单浇口试样模具制成。目前所用ASTM标准的测试样条模具为一模3穴,其中拉伸测试样条1穴,缺口冲击测试样条1穴,弯曲测试样条也只有1穴,无法对硬度和阻燃的性能进行测试,而且为了多个弯曲测试样条,都要注塑很多模,导致缺口冲击样条、拉伸样条剩余较多,造成了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与型腔板,所述型腔板上设有用于模塑标准拉伸试样的第一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冲击试样的第二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用于模塑标准洛氏硬度测试样的第四型腔、用于模塑标准热变形温度测试样的第五型腔和主流道,其中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流道通过分流道分别与第一型腔、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连通,所述主流道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部设有主浇注口,所述第一型腔平行设置在主流道的一侧,第一型腔的中间部位设有浇口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垂直设置在主流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的一端通过浇口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
一型腔的浇口截面呈扇形,第二型腔浇口截面呈矩形,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的浇口截面均呈梯形。优选的,所述第一型腔、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的高度相等。优选的,所述浇口的高度为型腔高度的4/5。优选的,所述浇口的宽度与其相连接的型腔宽度相等。优选的,所述用于模塑标准冲击试样的第二型腔3上设有形成冲击缺口的“V”形凸起。优选的,所述主流道和分流道的脱模斜角为10~30°。本专利技术中,将拉伸试样模具、冲击试样模具、弯曲试样模具、洛氏硬度试样模具和热变形温度试样模具整合优化设计后在同一个型腔板模具上实现,在同等工艺条件下,一次成型五种测试类型的试验用样条,对不同试样进行对应的试验,为材料改性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设有两个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可进行多次样条弯曲测试,避免多次更换模具,节约了工作时间,避免原料浪费。第一型腔浇口采用截面为扇形的浇口能使熔融塑料顺利、快速的充满样条型腔,确保流速均匀,有效改善熔接痕,减少样条测试误差,第二型腔浇口采用矩形截面的浇口,避免了应力集中,所注塑出来的试样用于冲击试验,缺口的设计便于冲击试样时应力集中容易打断试样,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采用横截面为梯形的浇口,减少了注塑所用时间,提高注塑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与型腔板1,所述型腔板1上设有用于模塑标准拉伸试样的第一型腔2、用于模塑标准冲击试样的第二型腔3、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4、用于模塑标准洛氏硬度测试样的第四型腔5、用于模塑标准热变形温度测试样的第五型腔6和主流道7,其中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4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流道7通过分流道分别与第一型腔2、第二型腔3、第三型腔4、第四型腔5、第五型腔6连通,所述主流道7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部设有主浇注口8,所述第一型腔2平行设置在主流道7的一侧,第一型腔2的中间部位设有浇口9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型腔3、第三型腔4、第四型腔5、第五型腔6垂直设置在主流道7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型腔3、第三型腔4、第四型腔5、第五型腔6的一端通过浇口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型腔的浇口9截面呈扇形,第二型腔的浇口10截面呈矩形,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的浇口截面均呈梯形。所述第一型腔2、第二型腔3、第三型腔4、第四型腔5、第五型腔6的高度相等,所述浇口的高度为型腔高度的4/5,所述浇口的宽
度与其相连接的型腔宽度相等,所述用于模塑标准冲击试样的第二型腔上设有形成冲击缺口的“V”形凸起,所述主流道7和分流道的脱模斜角为20°。将拉伸试样模具、冲击试样模具、弯曲试样模具、洛氏硬度试样模具和热变形温度试样模具整合优化设计后在同一个型腔板模具上实现,在同等工艺条件下,一次成型五种测试类型的试验用样条,对不同试样进行对应的试验,为材料改性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设有两个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4,可进行多次样条弯曲测试,避免多次更换模具,节约了工作时间,避免原料浪费。第一型腔浇口9采用截面为扇形的浇口能使熔融塑料顺利、快速的充满样条型腔,确保流速均匀,有效改善熔接痕,减少样条测试误差,第二型腔浇口10采用矩形截面的浇口,避免了应力集中,所注塑出来的试样用于冲击试验,缺口的设计便于冲击试样时应力集中容易打断试样,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采用横截面为梯形的浇口,减少了注塑所用时间,提高注塑时的稳定性。该模具系统还包括有浇口套,浇口套可穿过静模板正对型腔板上的分流道的正中央。浇口套上设有主浇注口8及与主浇注口8相连通的主流道7,主流道7与型腔板上的分流道相连通。模具结构设有顶出装置,包括与型腔相配合的整体顶出型芯,型芯设在一顶出板上,而一顶柱穿过动模板承抵住顶出板,再由顶出板向前顶出型芯而将试样顶出,主流道7和分流道的脱模斜角为20°,顶出用的型芯与型腔尺寸完全一致,能使样条在整个被顶出面受力均匀,易于顶出,且
样条被顶出的表面不会有任何顶出痕迹,样条表面的平整度好,样条质量高。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与型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板上设有用于模塑标准拉伸试样的第一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冲击试样的第二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用于模塑标准洛氏硬度测试样的第四型腔、用于模塑标准热变形温度测试样的第五型腔和主流道,其中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流道通过分流道分别与第一型腔、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连通,所述主流道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部设有主浇注口,所述第一型腔平行设置在主流道的一侧,第一型腔的中间部位设有浇口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垂直设置在主流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的一端通过浇口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型腔的浇口截面呈扇形,第二型腔浇口截面呈矩形,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的浇口截面均呈梯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改性材料测试的新型样条模具,包括静模板、动模板与型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板上设有用于模塑标准拉伸试样的第一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冲击试样的第二型腔、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用于模塑标准洛氏硬度测试样的第四型腔、用于模塑标准热变形温度测试样的第五型腔和主流道,其中用于模塑标准弯曲试样的第三型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流道通过分流道分别与第一型腔、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连通,所述主流道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部设有主浇注口,所述第一型腔平行设置在主流道的一侧,第一型腔的中间部位设有浇口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垂直设置在主流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型腔、第三型腔、第四型腔、第五型腔的一端通过浇口与分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型腔的浇口截面呈扇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明汪倩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禾昌聚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