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德忠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2448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救生装置,其主要技术特征是,由升降体、四个滚动轮、杠杆和转动阻尼机构四部分组成,在杠杆中间设有杠杆支点,支点固定在升降体上,铁塔升降轨道在左右两组滚轮中间,转动阻尼机构的转矩轮的轴心定位在杠杆的近轨道端(转动阻尼机构相对独立),杠杆的另一端与人的安全带连结。其优点是,本装置可保证人工上下铁塔过程中,行动方便,如发生意外,能自动解锁后,当事人自动缓慢安全下滑到地面。该装置工艺简单,性能可靠,便于人工携带与使用,且不用电源。(*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依托轨道人工拖动升降保安装置,特别是一种用微孔节流原理控制两个封闭空间循环交替相互等量传输液压油的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保证工人上下铁塔安全,比较先进的方式是在铁塔安装脚钉或铁梯,并在铁梯附近安装金属滑道,滑道上附设滑动装置,装置与人体安全带连接,该装置自由上行,下行受限,如果操作者在铁塔上行动失控,滑道上的滑动装置会死锁在滑道上,进而,使操作者悬挂在空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操作者的安全。但是,还应该看到,在高压铁塔上操作失控的工人,通常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且通常是单人野外作业,操作者如果长时间悬挂在铁塔上,可危及当事人的生命安全,事实上电业领域此类事件时有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用微孔节流原理控制两个封闭空间循环交替相互等量传输液压油的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救生装置,本装置可保证人工上下铁塔过程中,行动方便,如发生意外,能自动解锁后,当事人自动缓慢安全下滑到地面。该装置工艺简单,-->性能可靠,便于人工携带与使用,且不用电源。如有意外发生,自动控制操作者缓慢下滑到地面的速度由转动阻尼机构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升降体、四个滚动轮、杠杆和转动阻尼机构四部分组成,在杠杆中间设有杠杆支点,支点固定在升降体上,铁塔升降轨道在左右两组滚轮中间,转动阻尼机构的转矩轮的轴心定位在杠杆的近轨道端(转动阻尼机构相对独立),杠杆的另一端与人的安全带连结。其转动阻尼机构是在其上部平行对称安装两个相同的单冲程缸体和活塞,缸体内有适量的液压油,两个缸由微管径管道连通,管道中间有节流阀调控液体流量,缸盖除封闭缸体和固定、封闭活塞杆之外,兼有连接下部功能。下部分同轴固定布置一个转矩轮和两个相同凸轮,两个凸轮相位相差180度安装,三轮转动轴心布置在上下部联接部件上。本机构所受外力是转矩轮以某种方式被动接受的一个扭矩,进而使两个凸轮同步转动,两个凸轮顶端分别与两个活塞杆定端接触,导致活塞同步上下运动,由于两个凸轮相同,且安装相位相差180度,因而,两个活塞上下冲程运动方向相反,位移与速度相同,上冲程使活塞上部分缸体内容积变小,反之容积变大。由于该封闭容积空间内充有液体,两个容积空-->间又通过微管径管道连通,势必导致容积变小空间的液体流向容积变大的空间,鉴于微管径管道的节流作用,使得活塞的上冲程受到阻尼作用,这种阻尼由活塞杆传到凸轮,最终传到转矩轮,实现转矩式阻尼。本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性能可靠、便于人工携带与使用,且不用电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转动阻尼机构双缸体活塞外驱动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转动阻尼机构单缸体活塞内驱动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的又一种转动阻尼机构单缸体活塞外驱动结构图图5是已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由图1可知,该装置是由升降体10、四个滚动轮5、6、7、8、杠杆2和转动阻尼机构1四部分组成,在杠杆2中间设有杠杆支点3,支点固定在升降体上,铁塔升降轨道在左右两组滚轮5、6、7、8中间,转动阻尼机构的-->转矩轮1的轴心定位在杠杆的近轨道端4,转动阻尼机构相对独立,杠杆2的另一端与人的安全带9连结。由图2可知,转动阻尼机构双缸体活塞外驱动结构,是上部分平行对称安装两个相同的单程缸体8和活塞3,缸体8内有适量的液压油,两个缸体8由微管径管道连通,管道之间有一节流孔2,节流孔2的外侧管道中间有节流阀1调控液体流量,缸盖除封闭缸体和固定、封闭活塞杆之外,兼有连接下部功能。下部分在同一轴9上用定位键固定安装一个转矩轮5和两个相同凸轮6,轴承4安装在壳体与转动轴之间,缸体8与外壳之间用密封圈10来密封。实施例2:在实际应用中本技术的转动阻尼机构还可以做成单缸体活塞内驱动结构,由图3可知,主要由缸体、活塞、主轴兼圆柱型凸轮、转矩轮、缸体端盖、油封和轴承等组成。转矩轮9受外扭矩作用,使得圆柱型凸轮4在缸体内1转动,在缸体内1装有活塞2,圆柱型凸轮4用金属销3固定在活塞2上,在缸体内与活塞外之间有直线型沟槽12,金属销7固定在直线型沟槽12上,在活塞上钻有节流孔11,转矩轮9用密封轴承5、定位键6与圆柱型凸轮4、堵头10固定。凸轮4的侧端设有一凸轮轨道8,由于活塞内2表面有与凸轮槽配合运动的金属销3,缸体内表面镶有与活塞外表面直线型沟槽12配合运动的金属销7,使得圆柱型凸轮的-->转动可导致活塞在缸体内的往复直线运动。以活塞为界,把缸体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由于活塞上钻有节流孔,两个空间通过节流孔相通。活塞运动方向缸体容积变小,空间内的液体通过节流孔向相反方向空间排放,由于节流孔对排放流体的阻尼作用,导致对活塞直线运动的阻尼,最终形成对转矩轮转动的阻尼。实施例3:在实际应用中本技术的转动阻尼机构还可以做成单缸体活塞外驱动结构,由图4可知,本结构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部分是缸体1和活塞2,活塞2与连杆4靠连接轴3连接,以活塞2为界缸体分为左右两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活塞上钻有节流孔6,使左右两个空间相连通,活塞可左右移动。右部分是一个转矩轮7,转矩轮7固定在轴8上,转矩轮7与连杆4固定在轴5上,缸体1与活塞2用密封圈9密封。转矩轮7相当于曲柄,转矩轮转动,可带动活塞在缸体内往复直线运动。活塞运动方向缸体空间变小,液体向反方向空间排放,由于节流孔对排放流体的阻尼作用,使活塞运动受到阻尼,进而,由于曲柄滑块机构的传递作用,使转矩轮的转动受到阻尼。本技术仅以上述三个实施例为典型例,其他类似的传动机构很多本案不一一列举。由图5可知,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只是转动阻尼-->机构不同。实施例中单缸体活塞内驱动结构和单缸体活塞外驱动结构的节流孔放在活塞上是简便方法,为调试方便或产品系列化,应设置专用的微管径管道连通活塞两侧的封闭容积空间,且管道中间设有节流阀。此外,本专利的核心技术是,设计一种转动结构,使两个通过微管径管道连通的两个封闭容积空间的容积能周期性的等量的一增一减变化,使这种容积变化通过一个转矩轮转动实现,由于微管径管道对流体从容积减小方向容积增大方排放过程的阻尼作用,导致对容积减小过程的阻尼作用,最终形成对转矩轮转动的阻尼作用。这里仅列出三个有代表性的结构,实际上还有多种结构。其三、如果阻尼运动过程过长,会导致容积空间内液体过热,除注意附加散热装置外,可对转矩轮附加摩擦等阻尼装置,同步消耗部分外系统输入的的能量。其四、尽管本专利是根据设计铁塔滑道附设的新型上下滑动保安救生装置而提出的,实际上本专利的用途远不止于此,一般地说,凡是要求对转动运动进行阻尼的领域,本技术均可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救生装置,包括升降体、四个滚动轮、杠杆和转动阻尼机构四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在杠杆中间设有杠杆支点,支点固定在升降体上,铁塔升降轨道在左右两组滚轮中间,转动阻尼机构的转矩轮的轴心定位在杠杆的近轨道端,杠杆的另一端与人的安全带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救生装置,包括升降体、四个滚动轮、杠杆和转动阻尼机构四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在杠杆中间设有杠杆支点,支点固定在升降体上,铁塔升降轨道在左右两组滚轮中间,转动阻尼机构的转矩轮的轴心定位在杠杆的近轨道端,杠杆的另一端与人的安全带连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救生装置,其特征是,转动阻尼机构是双缸体活塞外驱动结构,在其上部平行对称安装两个相同的单冲程缸体和活塞,缸体内有适量的液压油,两个缸由微管径管道连通,管道中间有节流阀,在同一轴上固定安装一个转矩轮和两个相同凸轮,两个凸轮相位相差180度安装,三轮转动轴心安装在上下部联接部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铁塔人工升降保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忠
申请(专利权)人:王德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