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高层建筑救生装置,主要由缆绳(1)、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卡放轮(5)、摆轮(6)构成,其中,缆绳(1)绕在首轮(2)的缆鼓(28)上,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依次相互啮合传动,尾轮齿轮(4)通过弹簧(6)传动同一根轴上的卡放轮(5),卡放轮(5)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均设有卡放齿,卡放爪包括安装在卡放轮(5)下方的卡放爪轴(12)上的下层卡放爪(9)、上层卡放爪(10)和摆爪(11),下层卡放爪(9)和上层卡放爪(10)分别与卡放轮(5)上下两层卡放齿配合,摆轮(7)通过摆钉(13)与摆爪(11)相连。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速度快、老少皆宜、成本低、适合各种楼层。(*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层建筑救生装置本技术属于救生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层建筑救生装置。目前,在我国和全世界因人口增加土地日紧,各种建筑不断向空间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高层建筑中的突发事件,如火灾、爆炸、地震灾害,时有所闻。在高层建筑中,有众多的人员生活和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人员慌乱,通道拥堵,甚至断层。令人们无路可逃。同时水、电、气亦会断缺。使在设计救生设备时无可用的能源。如何快速安全地撤出人员减少损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全世界人们的迫切要求。本技术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人们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速度快、老少皆宜、适合各种楼层的高层建筑救生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的高层建筑救生装置,主要由缆绳(1)、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卡放轮(5)、摆轮(6)构成,其中,缆绳(1)绕在首轮(2)的缆鼓(28)上,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依次相互啮合传动,尾轮齿轮(4)通过弹簧(6)传动同一根轴上的卡放轮(5),卡放轮(5)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均设有卡放齿,卡放爪包括安装在卡放轮(5)下方的卡放爪轴(12)上的下层卡放爪(9)、上层卡放爪(10)和摆爪(11),下层卡放爪(9)和上层卡放爪(10)分别与卡放轮(5)上下两层卡放齿配合,摆轮(7)通过摆钉(13)与摆爪(11)相连,即通过摆钉(13)拨动整个卡放爪。卡放轮(5)与安装在摆轮轴(14)上的摆轮(7)通过摆爪(11)相互拨动。上述首轮(2)与尾前轮(3)之间设置有传动轮系,传动轮系由过轮(36)、尾前中轮(32)、轴(24)、过轮(37)构成,一个传动轮系传动由多个尾前轮(3)、尾轮齿轮(4)、卡放轮(5)、摆轮(6)构成的阵列。本技术是设计人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实用的技术方案。如上所述的客观条件下,要达到让众多人员迅速而安全的降落地-->面,主要问题是如何克服重力所产生的加速度。使落地时的冲撞,在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为此,我们设计出无须动力的制约下降速度的机械装置,即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速度快、老少皆宜、适合各种楼层的高层建筑救生装置。另外,本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1.本装置无论新建建筑或已经使用的建筑,在楼层之间或层顶平面,皆可安装使用。外缆支架可以收折,不影响建筑主体和外观。2.缆绳的放降速度可以在0.5米/秒-4米/秒之间任意设计。3.对老弱病残人等皆可安全救援,栓扎牢固。轮椅、担架皆可钩系下放,特重者可用双钩或多钩挂系。4.本装置在放降阵列形成标准后,即可批量生产待用,对任何需此装置的建筑只需简单设计其传动轮系及外缆支架,故设计极为容易,大大降低成本。5.本装置小型化发展前景广阔,1-1.5个阵列即可用于家庭(3-6人)。6.本装置体积甚小,在300米高度的建筑中,主机所占的空间不超过20立方米。7.本装置的最大、特点是:不限任何建筑高度和人员数量,皆可设计满足需要,时间充裕时亦可抢救财物。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本技术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附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卡放轮及卡放爪的连接关系三视图:a、主视图;b、右视图;c、俯视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尾前轮与尾轮齿轮、摆轮的阵列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尾轮齿轮与卡放轮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的阵列群结构示意图:A、主视图;B、俯视图。图中:1、缆绳;2、首轮;3、尾前轮;4、尾轮齿轮;5、卡放轮;6、弹簧;7、摆轮;8、轴;9、下层卡放爪;10、上层卡放爪;11、摆爪;12、卡放爪轴;13、摆钉;14、摆轮轴;15、衬套、16、箱壳、17、盘簧、18、盘簧滑座、19、双轴孔座、20、卡放爪座、21、卡放轮的上层齿、22、卡放轮的下层齿、23、单轴孔座、24、尾前轮轴、25、盘簧滑座孔、26、垫圈、27、丝扭、28、缆鼓、29、降-->架、30、撑杆、31、机座、32、尾前中轮、33、撑架、34、滑出架、35、主轴架、36、过轮;37、过轮。 如图1~5所示:本技术的高层建筑救生装置,主要由带钢环的缆绳(1)、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卡放轮(5)、摆轮(6)构成,其中,缆绳(1)绕在首轮(2)的缆鼓(28)上,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依次相互啮合传动,尾轮齿轮(4)通过弹簧(6)传动同一根轴上的两个卡放轮(5),卡放轮(5)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均设有卡放齿,卡放爪包括安装在卡放轮(5)下方的卡放爪轴(12)上的下层卡放爪(9)、上层卡放爪(10)和摆爪(11),下层卡放爪(9)和上层卡放爪(10)分别与卡放轮(5)上下两层卡放齿配合,摆轮(7)通过摆钉(13)与摆爪(11)相连,即通过摆钉(13)拨动整个卡放爪。卡放轮(5)与安装在摆轮轴(14)上的摆轮(7)通过卡放爪(8)相互拨动。如图4所示,一个尾轮齿轮(4)可同时传动上下两个即一组卡放轮(5),而一个尾前轮(3)如图3可同时传动前后左右四个尾轮齿轮(4),即带动四组共8个卡放轮(5),组成阵列,此阵列可以任意设计。本技术的高层建筑救生装置,是在建筑的外墙空间,采用缆绳(1)将人员(或物质)系留吊挂在高层建筑救生装置上,连续下放直至地面。工作时,利用摆轮(7)的动作,拨动卡放爪,卡放由缆绳(1)拖动的传动轮系至卡放轮(5),缆绳(1)下降时,同时卡放轮(5)斜面推动卡放爪(9、10、11)反拨摆轮(7),以使摆动动作连续不停,下放不断。本技术利用了钟表的卡放结构及原理。但在危急时刻,大量人员的撤出,要求有很快的下降速度,提高下降速度的办法有二:一是传动比的变化,但有受力情况和空间条件的限制,二是尾轮卡放轮齿数的减少,使每一摆动周期的转速提高。在最常见的卡放系统,钟表的卡放系统中,其转动速度极其缓慢,即使加大摆轮(7)的摆动频率,也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为此我们研究出无扰卡放系统,见附图2所示,该图为卡放轮卡放爪的配合三视图。图中卡放轮(5)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均有两个卡放齿,卡放爪共有三个,它们分别是下层卡放爪(9)、上层卡放爪(10)和摆爪(11),下层卡放爪(9)和上层卡放爪(10)为卡放之用分为两层。在此设计中,采用卡放分离的办法,图中下层卡放爪(9)只工作于卡放轮的下层二齿,上层卡放爪(10)则对应卡放轮的上层二齿,二爪-->二齿卡放互不干扰。卡放轮(5)虽为二层,实为一体,效果相同。此种设计对卡放机构而言,既可减少卡放轮齿数,又有足够空间设计强有力的摆动卡放机构,大大加快缆绳放降速度和承重能力。同时,无干扰卡放系统,还打破了卡放轮齿数只能单数的限制,并由此开拓了卡放机构的使用范围和设计空间。图2所示为两个摆动周期,尾轮转动一周,箭头所示为转动方向。如图3所示:为摆动的可靠性不受外界影响,本技术采用圆形摆轮(7),同时由于负荷巨大,故而等时卡放系统必须强而有力。由于人员众多,时间紧迫,单个卡放机构是不堪重负的,必须采用多个摆动卡放机构来分担。也就须有多个尾轮(卡放轮)及其前面的尾前轮(3),形成阵列,见图3、图5。图3为由缆绳(1)拖动轮系带动的一个尾前轮(3),尾前轮(3)的四周可以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层建筑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高层建筑救生装置主要由缆绳(1)、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卡放轮(5)、摆轮(6)构成,其中,缆绳(1)绕在首轮(2)的缆鼓(28)上,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依次相互啮合传动,尾轮齿轮(4)通过弹簧(6)传动同一根轴上的卡放轮(5),卡放轮(5)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均设有卡放齿,卡放爪包括安装在卡放轮(5)下方的卡放爪轴(12)上的下层卡放爪(9)、上层卡放爪(10)和摆爪(11),下层卡放爪(9)和上层卡放爪(10)分别与卡放轮(5)上下两层卡放齿配合,摆轮(7)通过摆钉(13)与摆爪(11)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建筑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高层建筑救生装置主要由缆绳(1)、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卡放轮(5)、摆轮(6)构成,其中,缆绳(1)绕在首轮(2)的缆鼓(28)上,首轮(2)、尾前轮(3)、尾轮齿轮(4)依次相互啮合传动,尾轮齿轮(4)通过弹簧(6)传动同一根轴上的卡放轮(5),卡放轮(5)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均设有卡放齿,卡放爪包括安装在卡放轮(5)下方的卡放爪轴(12)上的下层卡放爪(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汉,
申请(专利权)人:刘光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