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信均专利>正文

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8628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包括有:一固定吊耳座、一转弹簧支点结构、一方管、一栏框承载座以及一手摇式吊炼。固定吊耳座与转弹簧支点结构固定在一墙体上,且二者相距有一高度。方管一端用一转弹簧与转弹簧支点结构相连接,而栏框承载座用一活动支点部与方管另一端相连接。手摇式吊炼具有一链条以及一手摇转动把手,链条二端分别具有一吊勾,且其中之一与固定吊耳座相连接,手摇转动把手可以使链条通过,且用一挂勾与方管相连接。当一使用者施力在手摇转动把手上时,使方管以转弹簧支点结构为轴心而下垂,且栏框承载座以活动支点部进行摇摆后,而与水平面相垂直,直到栏框承载座平稳位在地面上,让使用者通过此设备安全逃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逃生设备,特别是指一种操作简便可以多次进行高楼救援的抛物线式逃生设备
技术介绍
科技日新月异,现今社会高楼林立,相对一些天灾人祸使人们生命财产遭受更大损失,因此相关的高楼防灾的安全设备更相形重要。一般高楼灾害中最常见的就是火灾,不仅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惨烈损失外,亦造成社会成本莫大的负担,故应为全民所必须共同防范的灾难。虽然于报章新闻媒体上经常提醒社会大众,如何对灾难发生时加以处理,但火警的发生亦是时有所闻,因此高楼的安全逃生设备在灾难发生时及时产生效用,使人们生命财产作最后的屏壁,因此不应不慎重。而当今市售的高楼逃生设备种类繁多,但功能安全而有效而广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者却很少见,由于此类逃生设备有成本较高难以普及、或结构复杂容易故障、或体积庞大摆设困难、或操作不便有碍逃生等缺失,因而皆非理想的高楼逃生设备。诸如常用贩售的下坠式高楼逃生设备在使用时,会让使用者必须通过火源,方能抵达地面上,因此更造成使用者身心受创,如何去确保社会大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去努力寻求解决上述之问题,以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及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可以简便操作,以利于灾难发生时,使用者可以临场使用而逃离灾难现场,达成确保生命安全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可以重复升降操-->作,以达成多次救援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抛物线式逃生设备,运用抛物线式的行径路线,以达成使用者安全且稳定送离灾难现场的功效。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包括有:一固定吊耳座、一转弹簧支点结构、一方管、一栏框承载座以及一手摇式吊炼。所述固定吊耳座与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固定在一墙体上,且二者相距有一高度。所述方管一端以一转弹簧与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相连接,而所述栏框承载座以一活动支点部与所述方管另一端相连接。所述手摇式吊炼具有一链条以及一手摇转动把手,所述链条二端分别具有一吊勾,且其中之一与所述固定吊耳座相连接,所述手摇转动把手可以使所述链条通过,且以一挂勾与所述方管相连接。当一使用者施力在所述手摇转动把手上,进而使所述方管以转弹簧支点结构为轴心而下垂,且所述栏框承载座以所述活动支点部进行摇摆后,而垂直在水平面上,直到所述栏框承载座平稳位在地面上,让使用者通过此设备安全逃生。至于本专利技术之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依附图所作之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抛物线式逃生设备的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1图的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转弹簧支点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转弹簧支点结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转弹簧支点结构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抛物线式逃生设备的第一动作较佳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抛物线式逃生设备的第二动作较佳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抛物线式逃生设备的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及局部放大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包括有:一手摇式吊炼1、一转弹簧支点结构2、一方管3、一固定吊耳座6以及一栏框承载座4。所述固定吊耳座6固定在一墙体5上,所述墙体5为一高楼的一侧面。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固定在所述墙体5上,且与所述固定吊耳座6相距有一高度h。所述方管3一端与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相连接,且所述方管3可以运用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为轴心而进行适当角度Θ的一摆动运动91。所述栏框承载座4以一活动支点部43与所述方管3的另一端相结合,所述栏框承载座4具有一容置空间42,而一使用者(图中未示出)可以通过由一开口41进入所述容置空间42中。所述手摇式吊炼1具有:一链条11以及一手摇转动把手13。所述链条11其二端分别具有一吊勾12、12a,且运用其中之一吊勾12与所述固定吊耳座6相连接,而位在所述墙体5上。所述手摇转动把手13一侧具有一挂勾14,且所述挂勾14与所述方管3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手摇转动把手13可以使所述链条11通过,而分别使二吊勾12、12a位在二侧,且其中之一吊勾12与所述固定吊耳座6相连接。因此当施力在所述手摇转动把手13上时,会使所述方管3运用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为轴心,进行所述摆动运动91,且所述栏框承载座4以所述活动支点部43进行一摇摆运动95后,而位在重力方向96上。请参阅图3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转弹簧支点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具有一导槽21以及至少一卡固孔22。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以一座板23贴靠在所述墙体5上,再以多数个螺栓24通过所述座板23,而将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固定在所述墙体5上。所述座板23上结合有一槽座25,由于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为钢或铁或其合金所制成,因此所述槽座25以焊接或一体成型铸造在所述座板23上,而所述槽座25上形成有所述导槽21,所述导槽21具有一槽口26且沿一延伸方向92延伸。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槽座25上具有至少一卡固孔22以及至少一通孔27,且所述方管3更包括有一圆管体31,所述圆管体31与一转弹簧32相连接,而所述转弹簧32固定在所述通孔27上,因此运用所述导槽21可以容置所述方管3,而所述方管3用所述圆管体31固定在所述卡-->固孔22上,将所述方管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导槽21中,使所述方管3运用所述卡固孔22为轴心,而沿所述导槽21的延伸方向92进行所述摆动运动91,更以所述转弹簧32本身的弹力,减少进行所述摆动运动91时的施力。由于所述方管3在使用时力距较大,需很长的空间容纳一般拉簧,而转弹簧32仅需旋转180度的角度,即可以获得与拉簧相等大小的力矩,且免承受拉簧尺寸过小无法承受所述方管3使用时的力距,而产生变形的缺失,因此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选择使用转弹簧32,更可以使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精巧美观。以下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因大部分的组件是相同或类似于前述实施例,因此相同的组件将直接给予相同的名称及编号,且对于类似的组件则给予相同名称但在原编号后另增加一英文字母以资区别且不予赘述,合先叙明。请参阅图3B及图3C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转弹簧支点结构的其它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为因应各大楼消防或使用空间的不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的槽座25与槽口26设计位置,使得所述方管3与所述座板23方向相垂直,因此可以设定为当使用者在灾难发生时,逃离至对面栋大楼,或逃离至地面上。但若使用者位在较高的楼层上(如8、9楼),由于火是为向上燃烧,因此利用本专利技术抛物线式逃生设备逃离至较低的楼层(如4、5楼),就可以避开灾难。而在图3B的较佳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a的槽座25a与槽口26a设计位置,使得所述方管3与所述座板23方向相平行,且所述方管3沿第一方向93延伸,因此可以设定为当使用者在灾难发生时,逃离至第一方向93侧的大楼。在图3C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2b的槽座25b与槽口26b设计位置,使得所述方管3与所述座板23方向相平行,且所述方管3沿第二方向94延伸,因此可以设定为当使用者在灾难发生时,逃离至第二方向94侧的大楼。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包括有:    一固定吊耳座,固定在一墙体上;    一转弹簧支点结构,固定在所述墙体上,且与所述固定吊耳座相距一高度;    一方管,一端用一转弹簧与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相连接,运用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为轴心,进行适当角度的一摆动运动;    一栏框承载座,用一活动支点部与所述方管的另一端相连接;以及    一手摇式吊炼,具有:    一链条,二端分别具有一吊勾,且以一吊勾与所述固定吊耳座相连接;    一手摇转动把手,一侧具有一挂勾,且所述挂勾与所述方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手摇转动把手使所述链条通过,而分别使二吊勾位在二侧上,当施力在所述手摇转动把手上时,会使得所述方管以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为轴心,进行所述摆动运动,且所述栏框承载座以活动支点部进行一摇摆运动后,而位在重力方向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物线式逃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有:一固定吊耳座,固定在一墙体上;一转弹簧支点结构,固定在所述墙体上,且与所述固定吊耳座相距一高度;一方管,一端用一转弹簧与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相连接,运用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为轴心,进行适当角度的一摆动运动;一栏框承载座,用一活动支点部与所述方管的另一端相连接;以及一手摇式吊炼,具有:一链条,二端分别具有一吊勾,且以一吊勾与所述固定吊耳座相连接;一手摇转动把手,一侧具有一挂勾,且所述挂勾与所述方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手摇转动把手使所述链条通过,而分别使二吊勾位在二侧上,当施力在所述手摇转动把手上时,会使得所述方管以所述转弹簧支点结构为轴心,进行所述摆动运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信均
申请(专利权)人:刘信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