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与节能和环保问题已成为当今汽车工程领域三大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意义的研究热点。汽车碰撞安全性问题自汽车诞生以来就存在,随着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也由于车速的不断提高,碰撞安全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不仅给车辆本身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乘员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该装置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能,减缓对乘员伤害,降低车辆维修成本。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包括液压缸缸体,液压缸缸体前端连接安装板,液压缸缸体通过安装板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液压缸缸体内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活塞杆、前活塞、中活塞、后活塞以及塑性变形钢管;活塞杆的前端连接圆盘,前活塞设置于活塞杆内,活塞杆的外圆面与液压缸缸体的内圆面滑动配合;中活塞与活塞杆后端固定连接,中活塞中心开设厚度方向贯穿中活塞的节流孔;塑性变形钢管的前端与后活塞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塑性变形钢管的后端固定于缸底上。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缸缸体(16),液压缸缸体(16)前端连接安装板(7),液压缸缸体(16)通过安装板(7)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液压缸缸体(16)内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活塞杆(6)、前活塞、中活塞(10)、后活塞(12)以及塑性变形钢管(13);活塞杆(6)的前端连接圆盘(4),前活塞设置于活塞杆(6)内,活塞杆(6)的外圆面与液压缸缸体(16)的内圆面滑动配合;中活塞(10)与活塞杆(6)后端固定连接,中活塞(10)中心开设厚度方向贯穿中活塞的节流孔;塑性变形钢管(13)的前端与后活塞(12)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塑性变形钢管(13)的后端固定于缸底(15)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缸缸体(16),液压缸缸体(16)前端连接安装板(7),液压缸缸体(16)通过安装板(7)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液压缸缸体(16)内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活塞杆(6)、前活塞、中活塞(10)、后活塞(12)以及塑性变形钢管(13);活塞杆(6)的前端连接圆盘(4),前活塞设置于活塞杆(6)内,活塞杆(6)的外圆面与液压缸缸体(16)的内圆面滑动配合;中活塞(10)与活塞杆(6)后端固定连接,中活塞(10)中心开设厚度方向贯穿中活塞的节流孔;塑性变形钢管(13)的前端与后活塞(12)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塑性变形钢管(13)的后端固定于缸底(1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中活塞(10)中心的节流孔替换为厚度方向贯穿中活塞的中心孔,中心管(11)穿过中心孔并与中活塞(10)形成滑动配合,中活塞(10)与中心管(11)的配合面形成液密封,中心管(11)的后端固定于后活塞(12)的前端面上,中心管(11)后段的管壁上开设有节流孔,将后活塞(12)与中活塞(10)之间的活塞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波,高博,肖利民,孙元,王扬,杨瑄,石潇,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