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4315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3 20:52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搅拌釜搅拌分散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搅拌釜,包括罐体、搅拌轴、搅拌桨和副桨;所述搅拌轴一端固定于罐体顶部,另一端延伸至罐体底部;所述搅拌桨固定与搅拌轴上,并可随搅拌轴转动;所述搅拌桨为以搅拌轴为中心线的双螺旋形;所述搅拌桨与所述罐体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4cm;所述副桨固定于所述搅拌轴底端;所述副桨位于所述搅拌桨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搅拌釜的搅拌分散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搅拌釜,尤其是一种用于高粘度浆料的搅拌釜。
技术介绍
锂电行业用导电浆料粘度主要集中在20000-45000cps,尤其是许多中小电池厂使用的浆料集中在30000-45000pcs。上述高粘度的浆料需要使用高粘度搅拌釜(作用:预分散)和纳米砂磨机(作用:精磨)进行分散。目前公知的锂电行业用导电浆料搅拌釜,构造由电机、减速机、搅拌轴、搅拌桨、罐体以及外附的降温套。根据搅拌轴的数量,又分为单轴搅拌釜和多轴搅拌釜。例如,现有技术中的单轴搅拌釜包括罐体1,相互连接的电极和减速机设置于罐体1上方,减速机的转轴5伸入罐体1内。搅拌轴6通过联轴器7与转轴5固定连接。搅拌轴6上固定有锚式搅拌桨8’。罐体1外部套设有降温套,降温套上具有冷却液入口3和冷却液出口2。罐体1底部设有出料口4。其中电机、减速机、搅拌轴、罐体以及降温套均有国标设计标准以及成熟的行业设计公式,而搅拌桨叶虽有相关设计标准,却又不太明晰,国内搅拌釜生产厂家,设计生产中,随意发挥,造成实际使用过程中桨叶断裂、脱落、擦罐壁、分散不匀等问题,特别是由于分散不匀导致的降温套失效,会造成产线待机时间过长,严重制约产线的产能。搅拌桨又是高粘度搅拌机中最关键的部位,其形式和质量直接影响搅拌的质量和效果。现行单轴高粘度搅拌釜配套的搅拌桨多为桨式、涡轮式、锚式。受浆料粘度影响,桨式、锚式、涡轮式桨叶在搅拌过程中,仅能推开桨叶周围的浆料,不能与搅拌釜罐内其他部分浆料进行均匀混合,从而导致良品率大幅下降!而多轴高粘度搅拌釜虽然可以通过桨式、锚式、涡轮式桨叶组合使用,增大桨叶作用范围,从而达到均与分散效果,但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成本增加了数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搅拌釜搅拌分散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搅拌釜。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搅拌釜,包括罐体、搅拌轴、搅拌桨和副桨;所述搅拌轴一端固定于罐体顶部,另一端延伸至罐体底部;所述搅拌桨固定与搅拌轴上,并可随搅拌轴转动;所述搅拌桨为以搅拌轴为中心线的双螺旋形;所述搅拌桨与所述罐体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4cm;所述副桨固定于所述搅拌轴底端;所述副桨位于所述搅拌桨下方。本技术中,搅拌轴上固定有双螺旋形的搅拌桨,并且搅拌桨与所述罐体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4cm,同时搅拌轴底部固定有副桨。通过上述结构,搅拌轴带动搅拌桨和副桨同步转动时,双螺旋形的搅拌桨可在周向和沿轴向向上两个方向上推动浆料运动,同时,副桨可将搅拌桨下方的浆料翻起,被翻起的浆料继续被双螺旋形的搅拌桨搅动,使罐体内的高粘度浆料得到更充分的搅拌,使分散效果更好。同时,上述搅拌釜结构简单,成本体。进一步的,所述副桨与罐体底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2cm。进一步的,所述副桨与罐体底部的形状相适应。进一步的,所述副桨为锚式桨叶。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釜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机和减速机;所述电机驱动减速机的转轴转动;所述转轴从罐体顶部延伸至罐体内;所述搅拌轴与所述转轴同轴向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联轴器上具有用于与搅拌轴连接的下轴套;所述下轴套上设置有用于将下轴套和搅拌轴固定的螺钉。进一步的,所述联轴器上具有用于与转轴连接的上轴套;所述上轴套上设置有用于将上轴套和转轴固定的螺钉。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釜还包括用于对罐体进行降温的降温套;所述罐体设置于所述降温套内。进一步的,所述降温套上设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入口位于冷却液出口下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锚式搅拌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搅拌釜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搅拌釜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罐体;2、冷却液出口;3、冷却液入口;4、出料口;5、转轴;6、搅拌轴;7、联轴器;8、搅拌桨;9、副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2示出了本技术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搅拌釜的结构。具体的,该搅拌釜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减速机(图中未示出)、罐体1、联轴器7、搅拌轴6、搅拌桨8、副桨9、降温套。其中,罐体1大致呈圆柱筒状,其内部中空,形成搅拌室。罐体1顶部开口,浆料可由罐体1顶部添加至罐体1内,罐体1底部具有出料口4。电机和减速机相互连接,电机驱动减速机的转轴5转动。通常,电机和减速机设置于罐体1上方,以使减速机的转轴5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罐体1内。搅拌轴6位于罐体1内。搅拌轴6的顶端通过联轴器7与转轴5的底端固定连接。如现有技术中所公知的,联轴器7上具有分别与搅拌轴6和转轴5连
接的下轴套和上轴套,转轴5的底端插设于上轴套内并固定,搅拌轴6的顶端插设于下轴套内并固定。同时,本实施方式中,为避免搅拌轴6在转动过程中受到向下的反作用力而从联轴器7中脱落,下轴套上螺纹连接有螺钉(例如机米螺钉),螺钉沿径向穿设于下轴套侧壁上并对下轴套内的搅拌轴6施压,将下轴套和搅拌轴6固定。类似的,为避免搅拌轴6连通联轴器7从转轴5上脱落,上轴套上螺纹连接有螺钉(例如机米螺钉),螺钉沿径向穿设于上轴套侧壁上并对上轴套内的转轴5施压,将上轴套和转轴5固定。搅拌桨8固定于搅拌轴6上。搅拌桨8为以搅拌轴6为中心线的双螺旋形。在罐体1径向上,搅拌桨8最边缘处与罐体1内壁之间的间距为2-4cm(即搅拌桨8与所述罐体1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4cm),一方面可避免搅拌桨8在随搅拌轴6转动过程中与罐体1内壁发生碰撞;另一方面,可有效的对罐体1内的高粘度浆料进行搅拌,提高分散效果。搅拌桨8下方的搅拌轴6上还固定有副桨9,本实施方式中,副桨9为桨式桨叶。副桨9与罐体1底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2cm,以便更有效的将罐体1底部的浆料翻起,并使其进一步受到搅拌桨8的作用被继续向上推动,提高搅拌效果。降温套套设于罐体1外壁上,对罐体1及其内部的浆料进行冷却降温。降温套内部具有可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腔,降温套上设有均连通至冷却腔的冷却液入口3和冷却液出口2。冷却液入口3位于冷却液出口2下方,以便经冷却液入口3流入冷却腔的冷却液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搅拌釜,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搅拌轴(6)、搅拌桨(8)和副桨(9);所述搅拌轴(6)一端固定于罐体(1)顶部,另一端延伸至罐体(1)底部;所述搅拌桨(8)固定与搅拌轴(6)上,并可随搅拌轴(6)转动;所述搅拌桨(8)为以搅拌轴(6)为中心线的双螺旋形;所述搅拌桨(8)与所述罐体(1)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4cm;所述副桨(9)固定于所述搅拌轴(6)底端;所述副桨(9)位于所述搅拌桨(8)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釜,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搅拌轴(6)、搅拌桨(8)和副桨(9);所述搅拌轴(6)一端固定于罐体(1)顶部,另一端延伸至罐体(1)底部;所述搅拌桨(8)固定与搅拌轴(6)上,并可随搅拌轴(6)转动;所述搅拌桨(8)为以搅拌轴(6)为中心线的双螺旋形;所述搅拌桨(8)与所述罐体(1)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4cm;所述副桨(9)固定于所述搅拌轴(6)底端;所述副桨(9)位于所述搅拌桨(8)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桨(9)与罐体(1)底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2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桨(9)与罐体(1)底部的形状相适应。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桨(9)为锚式桨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釜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机和减速机;所述电机驱动减速机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珂潘章生刘权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百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