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电解制氢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59642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6 14:40
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LXQ)、螺旋管腔(LXG)、第一管腔(ZG1)、第二管腔(ZG2)。电解制氢设备,具有前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新能源汽车,具有前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廉、应用灵活、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稳定可靠、可用于电解制氢防止电解气体通过液体通道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学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电解制氢系统。
技术介绍
氢气可用于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来源,现有的电解制氢设备不适应于移动设施,因为其在震动时容易因为液体流动管道成为气体通道而导致电解装置的用于电解的电极两端电解出的氢气和氧气混合,这是及其危险的;如果有一种装置既能满足于液体流通,且在装置颠簸时液体流动管道不会变成气体通道的装置,则有利于氢动力汽车的研发,运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技术背景中叙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电解制氢系统,本专利技术提出装置的设计使得电解氢装置可以安装在震动频繁的汽车上。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1、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LXQ)、螺旋管腔(LXG)、第一管腔(ZG1)、第二管腔(ZG2);螺旋管腔(LXG)为螺旋状,螺旋管腔(LXG)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一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一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一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一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第一端相通;第一管腔(ZG1)穿在整个螺旋管腔(LXG)段,且第一管腔(ZG1)的开口端(JK1)超出螺旋管腔(LXG)的第二端;第二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二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二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二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二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第二端相通;第二管腔(ZG1)穿在整个螺旋管腔(LXG)段,且第二管腔(ZG1)的开口端(JK1)超出螺旋管腔(LXG)的第一端。2、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LXQ)与\螺旋管腔(LXG)、第一管腔(ZG1)、第二管腔(ZG2)三者共同构成的空腔的形状一致\,也就是说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为管道状。3、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一体成型。4、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个元件构成。5、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金属材质。6、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塑料材质。7、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陶瓷材质。8、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旋管腔(LXG)具有致密的氧化层。9、电解制氢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技术实现思路
1-8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10、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
技术实现思路
1-8所述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说明及其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成本低廉、应用灵活、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稳定可靠、可用于电解制氢防止电解气体通过液体通道混合。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实例1的制氢发电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实例1的储电模块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实例1的发电控制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实施实例1的充能模块的示意图。图5为实施实例1的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的示意图,其中a为纵切图,b为a中剖面N1-N1的剖切图。具体实施实例下面将结合实施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实施实例1、如图1-5所示一种能量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氢发电模块、储电模块、发电控制模块、充能模块;如图1所示,制氢发电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混合装置(LXQ)、第一容器(L1)、第二容器(L2)、充水口、充水阀(F3)、第一电极(DJ1)、第二电极(DJ2)、第一管道(GD1)、第二管道(GD2)、第一气泵(B1)、第二气泵(B2)、第一单向阀(DF1)、第二单向阀(DF2)、第一气罐(Q1)、第二气罐(Q2)、第一入口气阀(F1)、第二入口气阀(F2)、第一稳压阀(W1)、第二稳压阀(W2)、氢燃料电池(BAT1)、第三管道(GD3)、第四管道(GD4)、循环阀(F4)、除气容器(YLG);制氢发电模块的防混合装置包括壳体(LXQ)、螺旋管腔(LXG)、第一管腔(ZG1)、第二管腔(ZG2);螺旋管腔(LXG)为螺旋状,螺旋管腔(LXG)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一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一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一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一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第一端相通;第一管腔(ZG1)穿在整个螺旋管腔(LXG)段,且第一管腔(ZG1)的开口端(JK1)超出螺旋管腔(LXG)的第二端;第二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二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二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二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二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第二端相通;第二管腔(ZG1)穿在整个螺旋管腔(LXG)段,且第二管腔(ZG1)的开口端(JK1)超出螺旋管腔(LXG)的第一端。制氢发电模块中:第一容器(L1)的底部与防混合装置(LXQ)的一端相通,第二容器(L2)的的底部与防混合装置(LXQ)的另一端相通;也就是说第一容器(L1)的的底部、第二容器(L2)的的底部通过防混合装置(LXQ)相通;制氢发电模块中:第一电极(DJ1)装置在第一容器(L1)的容腔内,第一电极(DJ1)的最下端的水平位置高于第一容器(L1)与防混合装置(LXQ)相通接口的水平位置;制氢发电模块中:第二电极(DJ2)装置在第二容器(L2)的容腔内,第二电极(DJ2)的最下端的水平位置高于第二容器(L2)与防混合装置(LXQ)相通接口的水平位置;当第一容器(L1)、第二容器(L2)电解时气压差太大时会由于液体脱离电极而终止电解反应;制氢发电模块中:第一容器(L1)的顶部通过第一管道(GD1)经由第一气泵(B1)、第一单向阀(DF1)与第一气罐(Q1)相通,第一气泵(B1)将第一容器(L1)内的气体驱动到第一气罐(Q1)内,第一单向阀(DF1)允许第一容器(L1)内的气体流动到第一气罐(Q1),第一单向阀(DF1)不允许第一气罐(Q1)流动到第一容器(L1)内;制氢发电模块中:第二容器(L2)的顶部通过第二管道(GD2)经由第二气泵(B2)、第二单向阀(DF2)与第二气罐(Q2)相通,第二气泵(B2)将第二容器(L2)内的气体驱动到第二气罐(Q2)内,第二单向阀(DF2)允许第二容器(L2)内的气体流动到第二气罐(Q2),第二单向阀(DF2)不允许第二气罐(Q2)流动到第二容器(L2)内;制氢发电模块中:第一气罐(Q1)与氢燃料电池(BAT1)的一个进气通道相连, 第一气罐(Q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LXQ)、螺旋管腔(LXG)、第一管腔(ZG1)、第二管腔(ZG2);螺旋管腔(LXG)为螺旋状,螺旋管腔(LXG)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一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一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一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一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第一端相通;第一管腔(ZG1)穿在整个螺旋管腔(LXG)段,且第一管腔(ZG1)的开口端(JK1)超出螺旋管腔(LXG)的第二端;第二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二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二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二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二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第二端相通;第二管腔(ZG1)穿在整个螺旋管腔(LXG)段,且第二管腔(ZG1)的开口端(JK1)超出螺旋管腔(LXG)的第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电解制氢防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LXQ)、螺旋管腔(LXG)、第一管腔(ZG1)、第二管腔(ZG2);螺旋管腔(LXG)为螺旋状,螺旋管腔(LXG)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一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一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一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一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第一端相通;第一管腔(ZG1)穿在整个螺旋管腔(LXG)段,且第一管腔(ZG1)的开口端(JK1)超出螺旋管腔(LXG)的第二端;第二管腔(ZG1)的轴线方向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轴线方向相同,第二管腔(ZG1)位于螺旋管腔(LXG)的螺旋线以内,第二管腔(ZG1)的长度大于螺旋管腔(LXG)的两个端点所在的与螺旋管腔(LXG)轴线垂直的面的距离;第二管腔(ZG1)具有连接端和开口端(JK1);第二管腔(ZG1)的连接端与螺旋管腔(LXG)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新明乔学斌田亚平赵新生邓耀华文元美袁博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