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软开关的非隔离降压拓扑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非隔离降压电源多采用buck拓扑,如图1所示,由输入电源(V1),输入电容(C1),输入开关管(M1)、同步开关管(M2)、电感(L1)、输出电容(C2),负载(R1)组成。电路中,输入开关管(M1)为MOSFET,由于MOSFET内部结电容的存在,当M1导通时它的VDS电压为输入电压,导通后结电容被短路,能量消耗在M1中,引起能量消耗。而且这种能量消耗会随着开关频率的增加而增高。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电源的开关频率被限制在200kHZ内。因为开关频率直接影响电感与电容的大小,较低的开关频率使电感电容的设计值增大,从而需要大体积的电感与电容。另外,由于M1导通瞬间di/dt非常高,这将导致电源的EMI(电磁干扰)非常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非隔离降压电源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软开关的非隔离降压拓扑结构,在保持原buck拓扑的基础上通过软开关降低能量消耗、降低电磁干扰,利用增加开关频率实现电源的小型化,提高功率密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软开关的非隔离降压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V1,电容C1和C2,负载R1,MOSFET M1、M2、M3、和M4,变压器K1以及变压器K1的主绕组L1、从绕组L2,所述电源V1的正极分别并接电容C1的一端和MOSFET M1的漏极,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源V1的负极,MOSFET M1的源极分别并接MOSFET M2的漏极和主绕组L1的一端,MOSFET M2的源极连接到电源V1的负极,主绕组L1的另一端分别并接电容C2的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电源V1的负极,MOSFET M3的漏极和MOSFET M的漏极分别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软开关的非隔离降压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V1,电容C1和C2,负载R1,MOSFET M1、M2、M3、和M4,变压器K1以及变压器K1的主绕组L1、从绕组L2,所述电源V1的正极分别并接电容C1的一端和MOSFET M1的漏极,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源V1的负极,MOSFET M1的源极分别并接MOSFET M2的漏极和主绕组L1的一端,MOSFETM2的源极连接到电源V1的负极,主绕组L1的另一端分别并接电容C2的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1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普泰日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