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作为系统控制部分的插箱Ⅰ、作为系统驱动部分的插箱Ⅱ,且所述插箱Ⅰ与插箱Ⅱ的宽度、深度均相同。所述插箱Ⅰ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Ⅰ、围框Ⅰ、盖板Ⅰ、底板Ⅰ;在插箱Ⅰ内部安装有电连接的PLC模块、继电器;插箱底板Ⅰ上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Ⅱ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Ⅱ、围框Ⅱ、盖板Ⅱ、底板Ⅱ;在插箱Ⅱ内部安装有变频器、滤波器、AC/DC电源、防雷器;插箱底板Ⅱ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Ⅰ、插箱Ⅱ后部分别设有用于电缆连接相互通信的航空插座Ⅰ、航空插座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结构紧凑、实用性强、便于组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雷达及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伺服驱动控制系统是雷达及通信等电子设备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设备,根据使用性要求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控制部分(驱动控制Ⅰ)和驱动部分(驱动控制Ⅱ),驱动部分完成市电的变频滤波及交直流转换,同时具有防雷功能;控制部分完成对变频及各环境参数的监控;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单元,通过变频调速系统控制驱动电机,实现多种转速,上述原理过程如图4所示。现在通常使用的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结构上采用直接在金属平板上安装器件的结构形式,各模块元器件直接暴露于外部,通式内部器件间走线杂乱,具有较大的触电隐患,同时驱动控制Ⅰ、驱动控制Ⅱ两个部分的重量较大,在将其装配至机柜内部时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实用性强、便于组装的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作为系统控制部分的插箱Ⅰ、作为系统驱动部分的插箱Ⅱ,且所述插箱Ⅰ与插箱Ⅱ的宽度、深度均相同。优选的,所述插箱Ⅰ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Ⅰ、围框Ⅰ、盖板Ⅰ、底板Ⅰ;在插箱Ⅰ内部安装有电连接的继电器与PLC模块;插箱底板Ⅰ上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Ⅱ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Ⅱ、围框Ⅱ、盖板Ⅱ、底板Ⅱ;在插箱Ⅱ内部安装有变频器、滤波器、AC/DC电源、防雷器;插箱底板Ⅱ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Ⅰ、插箱Ⅱ后部分别设有用于电缆连接相互通信的航空插座Ⅰ、航空插座Ⅱ。进一步的,所述前面板Ⅰ、前面板Ⅱ中间分别开孔安装有透明或茶色的有机玻璃板Ⅰ、有机玻璃板Ⅱ;所述前面板Ⅰ、前面板Ⅱ上均设有把手。进一步的,所述围框Ⅰ、围框Ⅱ两侧板上分别设有便于对插箱进行搬移的翻边孔Ⅰ、翻边孔Ⅱ。进一步的,所述底板Ⅰ、底板Ⅱ上焊接有加强筋,且底板Ⅰ、底板Ⅱ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围框Ⅰ、围框Ⅱ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系统按功能使用性分为驱动和控制两个部分,将两个部分分别采用插箱式结构,可以很方便安装在机柜中,两部分通过电缆连接相互通信,在结构设计有序紧凑的前提下完好的实现了系统功能,减少了安全隐患,为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的保证。2)、本技术插箱前面板设置有茶色有机玻璃板,方便观察内部器件的工作指示灯。3)、本技术插箱底板设计成单独的零件并焊接有加强筋,保证不会因内部器件重量大而影响插箱的长期使用;底板通过螺钉固定在围框上,插箱的两侧板上设有的长方形的翻边孔,便于插箱搬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插箱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插箱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原理图。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1-插箱Ⅰ10-前面板Ⅰ 11-围框Ⅰ 12-盖板Ⅰ 13-底板Ⅰ14-PLC模块 15-继电器 16-航空插座Ⅰ100-有机玻璃板Ⅰ 110-翻边孔Ⅰ2-插箱Ⅱ20-前面板Ⅱ 21-围框Ⅱ 22-盖板Ⅱ 23-底板Ⅱ24-变频器 25-滤波器 26-AC/DC电源 27-防雷器28-航空插座Ⅱ 29-开关 200-有机玻璃板Ⅱ 210-翻边孔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为一种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作为系统控制部分的插箱Ⅰ1、作为系统驱动部分的插箱Ⅱ2,且所述插箱Ⅰ1与插箱Ⅱ2的宽度、深度均相同。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插箱Ⅰ1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Ⅰ10、围框Ⅰ11、盖板Ⅰ12、底板Ⅰ13;在插箱Ⅰ1内部安装有电连接的继电器15与PLC模块14;插箱底板Ⅰ13上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Ⅱ2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Ⅱ20、围框Ⅱ21、盖板Ⅱ22、底板Ⅱ23;如图3所示,在插箱Ⅱ2内部安装有变频器24、滤波器25、AC/DC电源26、防雷器27及为上述内部元件供电的接线板29和便于控制元件工作与否的开关290;插箱底板Ⅱ23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Ⅰ1、插箱Ⅱ2后部分别设有用于电缆连接相互通信的航空插座Ⅰ16、航空插座Ⅱ28。并且,所述前面板Ⅰ10、前面板Ⅱ20中间分别开孔安装有茶色有机玻璃板Ⅰ100、茶色有机玻璃板Ⅱ200;所述前面板Ⅰ10、前面板Ⅱ20上均设有把手。有机玻璃板也可设为透明或其它易于透视的浅色系。所述围框Ⅰ11、围框Ⅱ21两侧板上分别设有便于对插箱进行搬移的翻边孔Ⅰ110、翻边孔Ⅱ210。所述底板Ⅰ13、底板Ⅱ23上焊接有加强筋,且底板Ⅰ13、底板Ⅱ23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围框Ⅰ11、围框Ⅱ21上。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设计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伺服驱动控制系统按照功能分成两个部分:作为系统控制部分的插箱Ⅰ1和作为系统驱动部分的插箱Ⅱ2,插箱Ⅱ2完成对强电的变频滤波及交直流转换,插箱Ⅰ1与插箱Ⅱ2信号连接完成对电机转速等参数的控制。插箱Ⅰ1、插箱Ⅱ2都设计为标准插箱结构,方便装配在机柜中使用。首先在插箱Ⅰ1内部的底板Ⅰ13上安装PLC模块14、继电器15,并完成线缆连接;接着将前面板Ⅰ10、围框Ⅰ11、盖板Ⅰ12、底板Ⅰ13围成一体形成插箱Ⅰ1,并在插箱底板Ⅰ13上开设通风孔。其中,前面板Ⅰ10中间开孔,内表面粘接上茶色有机玻璃板Ⅰ100,围框Ⅰ11两侧板上设计翻边孔Ⅰ110,方便对插箱Ⅰ1进行搬移。在插箱Ⅱ2内部的底板Ⅱ23上安装变频器24、滤波器25、AC/DC电源26、防雷器27、接线板29以及控制电源开启的开关290,并完成线缆连接;接着将前面板Ⅱ20、围框Ⅱ21、盖板Ⅱ22、底板Ⅱ23围成一体形成插箱Ⅱ2;并在插箱底板Ⅱ23开设通风孔。其中,前面板Ⅱ20中间开孔,内表面粘接上茶色有机玻璃板Ⅱ200,围框Ⅱ21两侧板上设计翻边孔Ⅱ210,方便对插箱Ⅱ2进行搬移。最后,将插箱插入机柜中,通过开关290控制插箱Ⅱ2内部器件的工作,完成对强电的变频滤波及交直流转换;在机柜背部利用插箱Ⅰ1、插箱Ⅱ2后部设有的航空插座Ⅰ16、航空插座Ⅱ28完成线缆连接实现相互通讯,从而整个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开始正常运行,完成对变频及各环境参数的监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作为系统控制部分的插箱Ⅰ(1)、作为系统驱动部分的插箱Ⅱ(2),且所述插箱Ⅰ(1)与插箱Ⅱ(2)的宽度、深度均相同;所述插箱Ⅰ(1)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Ⅰ(10)、围框Ⅰ(11)、盖板Ⅰ(12)、底板Ⅰ(13);在插箱Ⅰ(1)内部安装有电连接的继电器(15)与PLC模块(14);插箱底板Ⅰ(13)上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Ⅱ(2)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Ⅱ(20)、围框Ⅱ(21)、盖板Ⅱ(22)、底板Ⅱ(23);在插箱Ⅱ(2)内部安装有变频器(24)、滤波器(25)、AC/DC电源(26)、防雷器(27)、为内部元件供电的接线板(29)和便于控制元件工作与否的开关(290);插箱底板Ⅱ(23)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Ⅰ(1)、插箱Ⅱ(2)后部分别设有用于电缆连接相互通信的航空插座Ⅰ(16)、航空插座Ⅱ(2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箱式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作为系统控制部分的插箱Ⅰ(1)、作为系统驱动部分的插箱Ⅱ(2),且所述插箱Ⅰ(1)与插箱Ⅱ(2)的宽度、深度均相同;所述插箱Ⅰ(1)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Ⅰ(10)、围框Ⅰ(11)、盖板Ⅰ(12)、底板Ⅰ(13);在插箱Ⅰ(1)内部安装有电连接的继电器(15)与PLC模块(14);插箱底板Ⅰ(13)上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Ⅱ(2)包括围成一体的前面板Ⅱ(20)、围框Ⅱ(21)、盖板Ⅱ(22)、底板Ⅱ(23);在插箱Ⅱ(2)内部安装有变频器(24)、滤波器(25)、AC/DC电源(26)、防雷器(27)、为内部元件供电的接线板(29)和便于控制元件工作与否的开关(290);插箱底板Ⅱ(23)开有通风孔;所述插箱Ⅰ(1)、插箱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刘鲁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