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志超专利>正文

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9439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主要是由一个带有人工通气自动交换装置的管路和两条吸痰管路共同连接在一气管插管接头上的五通路为一体的装置。该装置可做为新生儿抢救仪的一个部件外接于气管插管与抢救仪之间,也可独立使用。它通过转换开关可随意改换人工通气装置或吸痰装置与气管插管的接通,本设计能使过去分离操作的人工通气和吸痰步骤合为一体,为便携式新生儿抢救仪或新一代新生儿抢救台提供一个关键性部件,能为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的是一种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在医学领域里,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分娩时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是新生儿致死的主要病症。它主要因胎儿宫内窘迫酸中毒和产时吸入性呼吸道阻塞所致,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及由此而致全身组织器官的缺氧症状和新生儿的濒死状态。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抢救,可直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或幸存儿的缺氧性脑损伤,留下永久性脑瘫及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活负担。在新生窒息的抢救中,除应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外,更应重视仪器、设备的配备,以使抢救过程程序化、简单化,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普遍的抢救水平。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关键在于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和保证供氧。目前国内多数医院都是使用一次性新生儿吸痰器,它是由乳胶吸痰导管、储液瓶和吸引管组成。其使用方法是把吸痰导管直接插入新生儿喉部和气管,然后用嘴衔住吸引管抽气吸引,其抢救效果很差,并可能误入食道吸出胃液,无法解决呼吸道阻塞的问题。医务人员白白做了几分钟的无效劳动,拖延了时间,只能使新生儿窒息加重更难抢救。在通气方面是用儿科喉镜行气管插管,然后接上三通,再接上氧气囊和用手按三通的出气孔来控制呼吸次数,吸氧量及吸氧压力,三者之间人工难以协调,缺乏节奏感。且口腔内气管插管需用手固定,气管插管与三通之间、三通进气孔与气囊导管之间连接不牢固,非常容易脱落,影响抢救。抢救中仅通气这一项就需两个人来配合,难以协调,再加上吸痰器和插管不配套,单项使用不方便,如果抢救中需要心脏按压则又需两只手配合,使得抢救台上非常忙乱,技术上配合难度大,延长了抢救时间,使医生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得不到好的工作效率。由于抢救新生儿方面的设备短缺和目前设备缺乏先进性使临床新生儿窒息的整体抢救水平受到制约,使抢救成功率难以提高,目前临床的新生儿抢救设备急待改进和更新。-->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它可做为便携式新生儿抢救仪或新一代新生儿抢救台的一个关键部件直接用支架固定在新生儿口腔外并做为一个中间站连接在气管插管和主机之间。本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也可利用在目前简单抢救器械中取代三通而独立使用。本两用人工通气自动转换器的研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使过去本来分离实施的吸痰和人工通气工作合二为一,并使人工通气中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两大步骤变为自动化而免于人工操作。本设计能使过去抢救新生儿的复杂操作变得简单、连贯和规范。去除抢救中一切不合理废动作,从根本上降低了技术难度。能达到极大地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医生工作效率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主要由连接于中心管腔的带有人工通气自动交换装置的管路(简称:气体交换管路)和吸痰管路合为一体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腔为一上、下两端开口的直立管腔,其中段有两个横向连通管分支,其中一分支通过通气转换管和通气口连接在气体自动交换室的侧壁;气体自动交换室的上壁经出气阀门与出气孔相通;气体自动交换室的下壁经进氧阀门、进氧管与供氧管接头相通。所述气体自动交换室为一直立的筒,其侧壁中间有通气口,其内有一直立的同轴双胶阀,该阀常态下因重力作用其下面阀片自然盖在进氧阀门上,上面阀片与出气阀门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所述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中心管腔的另一连管分支经吸痰转换管与吸痰管接头相通。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所述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内气体交换管路上的通气转换管和吸痰管路上的吸痰转换管的中间有横行于体部的转换开关滑道通过。该滑道中有转换开关,该开关上有连通孔,它可控制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中的气体交换管路和吸痰管路的轮换启、闭。所述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的中心管腔的下端为气管插管接头,可与气管插管相接;中心管腔的上端为管内吸痰孔,通过该孔和中心管腔可插入毛细吸痰管直接进入气管插管内吸痰,其管内吸痰孔不用时有孔盖封闭。本技术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是便携式新生儿抢救仪或新一代新生儿抢救台(正在研制中)的一个关键性部件。它具有能使过去分离使用的负压吸痰装置和人工通气装置合为一体并共同连接于气管插管上以转换开关控制其轮换启闭的特点,本转换器人工通气中的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过程变为自动控制,并因本转换器直接用支架固定于新生儿口腔外,其二氧化碳直接通过出气孔排出不需通过主机,这样具有减少无效死腔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具有结构严谨新颖、外观小巧、功能合理等优点,并可生产一次性用品。现以较佳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总体外观图,为示意图;图2是图1的总装配主视图;图3是图2的腑视图(A-A剖视);图4是图3的B-B剖截视图;附图编号1、(新生儿)气管插管接头  2、转换开关    3、体部4、管内吸痰孔盖          5、管内吸痰孔  6、出气孔7、供氧管接头            8、吸痰管接头  9、中心管腔10、气体自动交换室   11、同轴双胶阀  12、(转换开关)滑道13、进氧阀门         14、出气阀门    15、通气转换管16、吸痰转换管       17、进氧管      18、(转换开关)连通孔19、通气口本技术的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主要由连接于中心管腔9的气体交换管路和吸痰管路合为一体而成。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所述中心管腔9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直立管腔,其中段有两个横向连通管分支,其中一分支通过通气转换管15和通气口19连接在气体自动交换室10的侧壁;气体自动交换室10的上壁经出气阀门14与出气孔6相通;气体自动交换室的下壁经进氧阀门13、进氧管17与供氧管接头7相通。所述气体自动交换室10为一直立的筒其侧壁中间有通气口19,其内有一直立的同轴双胶阀11,该阀常态下因重力作用其下面阀片自然盖在进氧阀门13上,上面阀片与出气阀门14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所述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中心管腔9的另一连管分支经吸痰转换管16与吸痰管接头8相通。-->所述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内气体交换管路上的通气转换管15和吸痰管路上的吸痰转换管16的中间有横行于体部3的转换开关滑道12通过。该滑道12中有转换开关2,该开关上有连通孔18,它可控制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中的气体交换管路和吸痰管路的轮换启、闭。所述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的中心管腔9的下端为气管插管接头1,可与气管插管相接;中心管腔9的上端为管内吸痰孔5,通过该孔和中心管腔9可插入毛细吸痰管直接进入气管插管内吸痰,其管内吸痰孔5不用时有孔盖4封闭。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使用过程:①连接:本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的气管插管接头1与新生儿气管插管相接,供氧管接头7与便携式新生儿抢救仪的供氧软接管连接,吸痰管接头与便携式新生儿抢救仪的吸痰软接管连接。②负压吸痰:当负压吸痰时需把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的转换开关2开到吸痰位置(转换开关连通孔18即把气管插管和主机吸痰管接通)打开主机吸痰电源开关,左手拇指点压管内吸痰孔5,新生儿气管内痰液即通过气管插管、中心管腔9、吸痰转换管16、连通孔18吸痰管接头8、流向主机;如松开左手拇指,负压立即消失;当气管内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主要由连接于中心管腔(9)的带有人工通气自动交换装置的管路(简称:气体交换管路)和吸痰管路合为一体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腔(9)为一上、下两端开口的直立管腔,其中段有两个横向连通管分支,其中一分支通过通 气转换管(15)和通气口(19)连接在气体自动交换室(10)的侧壁;气体自动交换室(10)的上壁经出气阀门(14)与出气孔(6)相通;气体自动交换室的下壁经进氧阀门(13)、进氧管(17)与供氧管接头(7)相通。所述气体自动交换室(10 )为一直立的筒,其侧壁中间有通气口(19),其内有一直立的同轴双胶阀(11),该阀常态下因重力作用其下面阀片自然盖在进氧阀门(13)上,上面阀片与出气阀门(14)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所述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中心管腔(9)的另一连管分支经 吸痰转换管(16)与吸痰管接头(8)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两用人工通气自动交换器,主要由连接于中心管腔(9)的带有人工通气自动交换装置的管路(简称:气体变换管路)和吸痰管路合为一体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腔(9)为一上、下两端开口的直立管腔,其中段有两个横向连通管分支,其中一分支通过通气转换管(15)和通气口(19)连接在气体自动交换室(10)的侧壁;气体自动交换室(10)的上壁经出气阀门(14)与出气孔(6)相通;气体自动交换室的下壁经进氧阀门(13)、进氧管(17)与供氧管接头(7)相通。所述气体自动交换室(10)为一直立的筒,其侧壁中间有通气口(19),其内有一直立的同轴双胶阀(11),该阀常态下因重力作用其下面阀片自然盖在进氧阀门(13)上,上面阀片与出气阀门(14)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志超张英敏邸欣
申请(专利权)人:于志超张英敏邸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