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89222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6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包括前排桩冠梁、后排墙冠梁、连接板以及内置在后排墙内的型钢,后排墙冠梁内设有多个第一纵筋、环筋、大箍筋和小箍筋,环筋套设在型钢外,大箍筋绑扎在第一纵筋位于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外的部分上,小箍筋绑扎在第一纵筋位于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内的部分上;连接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二纵筋、小U型主筋和大U型主筋,小U型主筋的闭口端套拉在环筋上,大U型主筋的闭口端设置于后排墙冠梁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既可避免由于型钢贯穿连接板导致连接板主筋无法穿越后排墙冠梁的难题,同时可以解决型钢贯穿连接板后导致连接板与后排墙冠梁相交处的抗剪承载力和抗弯承载力严重削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基坑支护和边坡防护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广场、地下铁道等地下设施建设都需要进行基坑支护。城市建筑基坑往往紧领城市地下管网设施(如地下水管、燃气管道、通讯电缆等)及既有建筑,且地下水位较高。由于周边建筑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采用超越建筑红线的土钉、锚杆进行基坑支护,而悬臂桩由于自身刚度有限,支护深度较浅,当结合内支撑使用时,大量的内支撑不仅影响土方施工及坑内作业,还难以拆除。而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还需要单独施工止水帷幕墙,因此,存在工期长,造价高的缺点。而传统的双排桩由于前、后排桩间隔一定距离,并通过刚架方式进行连接,形成具有较强刚度的悬臂式门式刚架结构,在复杂建筑环境的城市建筑基坑中逐渐推广应用,当需要进行基坑止水时,往往在前、后排桩之间或后排桩后侧施工止水帷幕墙进行基坑止水。尽管传统双排桩解决了复杂建筑环境下城市基坑的支护技术问题,并结合止水帷幕墙解决了基坑止水问题,但上存在一下两个显著缺点:(1)双排桩的后排桩受力一般比前排桩小的多,后排桩仍然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大大增加工程造价;(2)双排桩支护基坑采用截水帷幕墙止水时需要单独施工,且一般仅考虑其截水作用,而不考虑其挡土作用,不仅浪费材料,增加造价,还延长工期。而采用异型双排桩,即前排采用灌注桩形成前排桩,后排采用水泥土搅拌墙并内插型钢形成后排墙,前排桩和后排墙采用刚架梁或连接板进行连接形成的新型双排桩结构,不仅优化了后排墙的当土作用,还兼做止水帷幕墙,实现挡土与止水功能合二为一,既节省工程造价,又缩短工期。由于异型双排桩的前排桩和后排墙的连接方式直接影响其支护效果,因此,前排桩和后排墙的连接方式成为异型双排桩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异型双排桩前排桩和后排墙的刚性连接问题以及连接板内钢筋在后排墙内插型钢处的穿越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采用该连接板,既可避免由于型钢贯穿连接板导致连接板主筋无法穿越后排墙冠梁难题,同时可以解决型钢贯穿连接板后导致连接板与后排墙冠梁相交处的抗剪承载力和抗弯承载力严重削弱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包括前排桩冠梁、后排墙冠梁、用于连接前排桩和后排墙的连接板以及内置在后排墙内位于所述后排墙冠梁和所述连接板交接处的型钢,所述后排墙冠梁内设有多个第一纵筋、环筋、大箍筋和小箍筋,所述第一纵筋沿着所述后排墙冠梁的长度方向分别绑扎在所述型钢两侧的后排墙冠梁内,所述环筋套设在所述型钢外,所述大箍筋绑扎在所述第一纵筋位于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外的部分上,所述小箍筋绑扎在所述第一纵筋位于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内的部分上,所述小箍筋靠近所述型钢的一侧套拉在所述环筋上;所述连接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二纵筋、小U型主筋和大U型主筋,所述小U型主筋设置在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内,所述大U型主筋设置在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外,所述小U型主筋的开口端锚固在所述前排桩冠梁内,所述小U型主筋的闭口端套拉在所述环筋上,所述大U型主筋的开口端锚固在所述前排桩冠梁内,所述大U型主筋的闭口端设置于所述后排墙冠梁内。所述第一纵筋分布在所述型钢的两侧,位于所述型钢同一侧的所述第一纵筋各有多个,此多个所述第一纵筋分成多列沿着所述后排墙冠梁的宽度方向设置,每列所述第一纵筋分为多层沿所述后排墙冠梁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小箍筋的高度为同列所述第一纵筋间的最大外皮距离,所述小箍筋的宽度为同侧所述第一纵筋间的最大外皮距离。所述各个环筋沿着所述型钢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前排桩冠梁内绑扎有第三纵筋。由于上述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两大难题:(1)解决了连接板抗剪承载力难题:由于型钢穿透连接板与后排墙冠梁的连接部分,使得型钢两侧的连接板在该处的抗剪能力大幅削弱,通过在后排墙冠梁内的型钢的两侧设置小箍筋,解决了连接板在该处的抗剪承载力问题,通过在后排墙冠梁内侧设置大箍筋,增强了连接板在该处的抗剪承载强度。(2)解决了连接板抗弯承载力难题:由于型钢穿透连接板与后排墙冠梁的连接部分,使得连接板内的主筋在型钢处不可避免地断开,大大削弱了连接板在该处的抗弯承载力,通过设置小U型主筋和小箍筋,并采用环筋进行套拉,保证了受力的连续性,解决了连接板在该处的抗弯承载力难题,同时设置大U型主筋贯通连接板,也增强了连接板的抗弯承载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后排墙内置有型钢的部分);图3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后排墙内无型钢的部分)。图中:前排桩冠梁1第三纵筋11后排墙冠梁2第一纵筋21和21’环筋22大箍筋23小箍筋24前排桩3后排墙4连接板5第二纵筋51小U型主筋52大U型主筋53型钢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如图1-图3,包括前排桩冠梁1、后排墙冠梁2和用于连接前排桩3和后排墙4的连接板5,前排桩冠梁1设置于前排桩3的顶部位置,后排墙冠梁2设置于后排墙4的顶部位置,前排桩冠梁1与后排墙冠梁2之间连接有连接板5,前排桩3和后排墙4通过连接板5形成双排桩。前排桩冠梁1内绑扎有第三纵筋11,后排墙4内置有型钢6,型钢6的高度高出后排墙冠梁2的顶部高度30-50cm,型钢6穿透连接板5与后排墙冠梁2的连接部分。后排墙冠梁2内设有多根第一纵筋21和21’、环筋22、大箍筋23和小箍筋24,第一纵筋21和21’的根数由工程需要计算得到,本实施例中,第一纵筋21和21’在型钢6两侧对称各绑扎7根,一共14根,位于型钢6同一侧的第一纵筋21和21’沿着后排墙冠梁2的宽度方向分成两列设置,远离型钢6的一列沿着后排墙冠梁2的高度设置四层第一纵筋21,靠近型钢6的一列沿着后排墙冠梁2的高度设置三层第一纵筋21’,型钢6两侧各列第一纵筋的第一层、第二层以及最后一层分别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环筋22沿着型钢6的高度方向按预设的间距套设在每个型钢6外,本实施例中,环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包括前排桩冠梁、后排墙冠梁、用于连接前排桩和后排墙的连接板以及内置在后排墙内位于所述后排墙冠梁和所述连接板交接处的型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墙冠梁内设有多个第一纵筋、环筋、大箍筋和小箍筋,所述第一纵筋沿着所述后排墙冠梁的长度方向分别绑扎在所述型钢两侧的后排墙冠梁内,所述环筋套设在所述型钢外,所述大箍筋绑扎在所述第一纵筋位于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外的部分上,所述小箍筋绑扎在所述第一纵筋位于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内的部分上,所述小箍筋靠近所述型钢的一侧套拉在所述环筋上;所述连接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二纵筋、小U型主筋和大U型主筋,所述小U型主筋设置在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内,所述大U型主筋设置在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外,所述小U型主筋的开口端锚固在所述前排桩冠梁内,所述小U型主筋的闭口端套拉在所述环筋上,所述大U型主筋的开口端锚固在所述前排桩冠梁内,所述大U型主筋的闭口端设置于所述后排墙冠梁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异型双排桩的连接板,包括前排桩冠梁、后排墙冠
梁、用于连接前排桩和后排墙的连接板以及内置在后排墙内位于所述
后排墙冠梁和所述连接板交接处的型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墙冠
梁内设有多个第一纵筋、环筋、大箍筋和小箍筋,所述第一纵筋沿着
所述后排墙冠梁的长度方向分别绑扎在所述型钢两侧的后排墙冠梁
内,所述环筋套设在所述型钢外,所述大箍筋绑扎在所述第一纵筋位
于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外的部分上,所述小箍筋绑扎在所述第一
纵筋位于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内的部分上,所述小箍筋靠近所述
型钢的一侧套拉在所述环筋上;所述连接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二纵筋、
小U型主筋和大U型主筋,所述小U型主筋设置在所述型钢的翼缘
宽度范围内,所述大U型主筋设置在所述型钢的翼缘宽度范围外,
所述小U型主筋的开口端锚固在所述前排桩冠梁内,所述小U型主
筋的闭口端套拉在所述环筋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兵雄贾金青俞缙刘士雨蔡燕燕侯炜王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