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底座及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8414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6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底座及烹饪器具,其中,该散热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底座本体的底壁包括平面部和向底座本体的安装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凹陷部的开口端的边沿处与平面部连接,且凹陷部远离平面部的壁面上设置有通风孔,凹陷部的侧部与外界空气连通,其中,设置有通风孔的壁面与平面部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通风孔设计在向底座本体的安装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上,不仅增大了通风面积,而且还有效的增加了通风孔与桌面等放置平台的距离,有效避免了通风孔被抹布等物体堵住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散热底座的散热可靠性,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底座及烹饪器具,其中,该散热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底座本体的底壁包括平面部和向底座本体的安装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凹陷部的开口端的边沿处与平面部连接,且凹陷部远离平面部的壁面上设置有通风孔,凹陷部的侧部与外界空气连通,其中,设置有通风孔的壁面与平面部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通风孔设计在向底座本体的安装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上,不仅增大了通风面积,而且还有效的增加了通风孔与桌面等放置平台的距离,有效避免了通风孔被抹布等物体堵住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散热底座的散热可靠性,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率。【专利说明】散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生活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底座及具有该散热底座的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目前,电饭煲、压力锅等小家电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量,尤其是IHdnduct1n Heat,电磁加热)产品。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风扇进行强制散热,为了达到散热目的,通常在这些产品的底座上设置通风孔。因此,通风孔的面积越大,则机外的冷空气越容易进入煲体,从而越有利于散热。考虑到产品的外观美感,通风孔一般设置在底座的底面上,然而,由于底座的底面基本为平面,这导致产品在放置在台面上使用时,难免会出现通风孔被外物堵住的情况,比如电饭煲下面放置有抹布,由于底座与台面的距离较小,往往造成通风孔被抹布堵住的情况,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散热效果,不利于其市场推广。因此,提出一种通风孔不易被外物堵塞,且散热可靠的散热底座就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孔不易被外物堵塞,且散热可靠的散热底座。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散热底座的烹饪器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底座,包括: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的底壁包括平面部和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安装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开口端的边沿处与所述平面部连接,且所述凹陷部远离所述平面部的壁面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凹陷部的侧部与外界空气连通,其中,设置有所述通风孔的所述壁面与所述平面部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底座,通过将通风孔设计在向底座本体的安装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上,不仅增加了通风孔处的通风量,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率;而且还增大了散热底座上的通风孔与桌面等放置平台的距离,有效避免了散热底座上的通风孔被抹布等物体堵住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散热底座的散热可靠性。相较于现有产品中将通风孔设计成与底壁的平面部相平齐的方案而言,本方案中的散热底座,在保证产品外观美观度的同时,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率,并解决了通风孔易被外物堵塞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了散热底座的品质,并相应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散热底座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范围为5mm至20_。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开设有通风孔的壁面与平面部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小于5mm,以保证通风孔与桌面等放置平台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以此避免通风孔易被外物堵住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可靠性;此外,将开设有通风孔的壁面与平面部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大于20mm,在保证通风孔通风可靠的前提下,减小了凹陷部的深度和底座本体的尺寸要求,这不仅使得底座本体的结构更加精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且降低了凹陷部对底座本体内部的循环风的阻挡作用,从而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果。当然,针对不同的散热底座的结构尺寸和散热量的需求,本方案中第一预设范围可相应的进行变化,此处就不在详细列举了,但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散热底座还包括:多个支脚,所述多个支脚均匀设置在所述底座本体的底壁上,用于支撑所述底座本体。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底座本体的底壁上设置支脚,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通风孔与桌面等放置平台间的距离,进而避免了通风孔易被外物堵住的问题,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可靠性,并且将多个支脚均匀设置在底座本体的底壁上,有效地对底座本体进行支撑,以提尚底座本体的支撑稳定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凹陷部上开设有所述通风孔的所述壁面与所述支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范围为1mm至30_。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开设有通风孔的壁面与支脚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在10_至30mm之间,这不仅保证了通风孔与桌面等放置平台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从而解决了通风孔易被外物堵住的问题,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可靠性;另外,在有效保证通风孔的通风量的同时,减小了底壁的平面部与桌面等放置平台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外观美观度,利于其市场推广。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散热底座还包括:支撑柱,与所述底座本体的侧壁相连接,并靠近所述凹陷部设置,其中,所述支撑柱的底面与所述支脚的底面平齐。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靠近凹陷部的侧壁上设置支撑柱,进一步对散热底座进行支撑,避免散热底座倾斜,从而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支撑稳定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开设有所述通风孔的所述壁面与所述平面部平行设置;或开设有所述通风孔的所述壁面的延长面与所述平面部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大于0°,并小于或等于6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开设有通风孔的壁面的延长面与平面部之间形成夹角,以确保在凹陷部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开设有通风孔的壁面的面积,从而有效增加通风孔的面积,提高散热底座的散热效率;此外,该结构中,限定开设有通风孔的壁面的延长面与平面部之间形成夹角不大于60°,以在增大通风孔的面积的同时,控制凹陷部的深度,从而保证散热底座的结构更加精巧,并确保散热底座内部的循环风的循环效果,从而保证散热底座的散热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底座本体上设置有进风孔和排风孔,其中,所述进风孔为所述通风孔,所述排风孔设置在所述底座本体远离所述凹陷部的侧壁上;或所述排风孔为所述通风孔,所述进风孔设置在所述底座本体远离所述凹陷部的侧壁上。在该技术方案中,当进风孔为通风孔时,将排风孔设置在底座本体远离凹陷部的侧壁上,使得排风孔距进风孔的位置足够远,从而降低了由排风孔排出的热空气被再次吸入进风孔的概率,进而确保了被吸入进风孔内的空气为远离排风孔处的冷空气,从而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果;同理,当排风孔为通风孔时,将进风孔设置在底座本体远离凹陷部的侧壁上,使得进风孔距排风孔的位置足够远,从而降低了由排风孔排出的热空气被再次吸入进风孔的概率,进而确保了被吸入进风孔内的空气为远离排风孔处的冷空气,从而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进风孔的进风方向远离所述排风孔,和/或所述排风孔的排风方向远离所述进风孔。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进风孔的进风方向远离排风孔,确保了被吸入进风孔内的空气为远离排风孔处的冷空气,从而提高了空气与散热部件的热交换效率,有效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效果;同理,通过设置排风孔的排风方向远离进风孔,使得排风孔处的热空气被排至远离进风孔的位置,从而降低了热空气被再次吸入进风孔的概率,提高了散热底座的散热可靠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散热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的底壁包括平面部和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安装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开口端的边沿处与所述平面部连接,且所述凹陷部远离所述平面部的壁面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凹陷部的侧部与外界空气连通,其中,设置有所述通风孔的所述壁面与所述平面部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鹰程永康李福友张垚杨保民郭雄伟李景文唐修豪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