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7648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16: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涉及一种多重旋流的油水分离系统,包括电动机、入口段、分离器主体、深度分离段、集油堰板、油出口段、水出口段、旋流加强段、预分离段、传动轴等。整套分离装置为立式结构,分离器主体包括预分离段、旋流加强段和深度分离段,电动机通过传动轴与旋流加强段相连,带动旋流加强段转动,预分离段顶部设置入口段,旋流加强段内设大量微通道,深度分离段底部设置油出口段和水出口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减小设备占地面积,增大处理量适应范围,能大幅度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同时有效避免已分离油水的二次混合现象,实现油与水的深度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涉及一种多重旋流的油水分离系统,包括电动机、入口段、分离器主体、深度分离段、集油堰板、油出口段、水出口段、旋流加强段、预分离段、传动轴等。整套分离装置为立式结构,分离器主体包括预分离段、旋流加强段和深度分离段,电动机通过传动轴与旋流加强段相连,带动旋流加强段转动,预分离段顶部设置入口段,旋流加强段内设大量微通道,深度分离段底部设置油出口段和水出口段。本技术可以减小设备占地面积,增大处理量适应范围,能大幅度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同时有效避免已分离油水的二次混合现象,实现油与水的深度分离。【专利说明】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重旋流的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的不断开采,国内大多数油田都逐渐进入高含水期,有的油井含水率高达99%,高含水率的出现直接导致现有集输系统无法有效生产,设备无法实现预期处理目标。油水分离作为油气集输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高效的油水分离不仅有利于下游的管道输送和化工生产,而且有利于油田污水满足国家的环保要求。因此,技术一种高效的油水分离装置对油田生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旋流分离器是一种适用于水为连续相的油水混合物的分离设备,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油水密度的不同,使高速旋转的油水混合液产生不同的离心力,从而将油与水分开。由于离心设备可以达到非常高的转速,产生高达几百倍重力加速度的离心力,因此离心设备可以较为彻底地将油水分离开,并且只需很短的停留时间和较小的设备体积。传统的旋流分离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分离过程中旋转角动量快速衰减,使油水赖以分离的离心力减小,导致油水分离不彻底;其次,由于油水分离不及时,在分离器的后半部会出现油水重新混合的情况,从而降低了旋流分离器的处理效率,减小了旋流分离器的处理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设计并提供了一种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电动机、入口段、分离器主体、深度分离段、集油堰板、油出口段、水出口段、旋流加强段、预分离段、传动轴,整套分离装置为立式结构,分离器主体包括预分离段、旋流加强段和深度分离段,电动机通过传动轴与旋流加强段相连,带动旋流加强段转动,预分离段顶部设置入口段,旋流加强段内设大量微通道,深度分离段底部设置油出口段和水出口段。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所述分离器主体为圆柱结构;所述入口段为一个或多个安装在预分离段顶部侧面的、切向进入预分离段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的空心柱体,当量直径为分离器主体当量直径的0.1-0.4倍,当入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应沿周向均匀分布,同时与预分离段流体方向倾斜某一角度α = 1°-10°,使流体进入预分离段后有一定轴向分速度;所述电动机转动方向与油水混合流从入口进入后的旋流方向一致;所述旋流加强段直径为分离器主体直径的0.5-0.9倍,由大量平行的微通道构成,每个微通道为截面是圆形或矩形的狭长通道,每个微通道之间互不相通;所述集油堰板位于旋流加强段正下方,形状为空心圆台,上端直径等于旋流加强段直径,用来将油水分隔开来;所述油出口段与集油堰板下端连通;所述水出口段安装在旋流段底部侧面、切向流出旋流段、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当量直径为旋流段当量直径的0.1-0.4倍,当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应沿周向均匀分布。利用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进行油水分离时,可以减小设备占地面积,增大处理量适应范围,能大幅度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同时有效避免已分离油水的二次混合现象,实现油与水的深度分离。【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本技术旋流加强段微通道局部示意图;图3:本技术旋流段入口俯视图。符号说明:1.电动机、2.入口段、3.分离器主体、4.深度分离段、5.集油堰板、6.油出口段、7.水出口段、8.旋流加强段、9.预分离段、10.传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包括电动机1、入口段2、分离器主体3、深度分离段4、集油堰板5、油出口段6、水出口段7、旋流加强段8、预分离段9、传动轴1,整套装置为立式结构。分离器主体3包括预分离段9、旋流加强段8和深度分离段4,电动机I通过传动轴8与旋流加强段7相连,带动旋流加强段7转动,预分离段9顶部设置入口段2,旋流加强段8内设大量微通道,深度分离段4底部设置油出口段6和水出口段7。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所述分离器主体3为圆柱结构;所述入口段2为一个或多个安装在预分离段9顶部侧面的、切向进入预分离段9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的空心柱体,当量直径为分离器主体3当量直径的0.1-0.4倍,当入口为多个时应沿周向均匀分布,同时与预分离段9流体方向倾斜某一角度α=1°_10°,使流体进入预分离段9后有一定轴向分速度;所述电动机I转动方向与油水混合流从入口进入后的旋流方向一致;所述旋流加强段8直径为分离器主体3直径的0.5-0.9倍,由大量平行的微通道构成,每个微通道为截面是圆形或矩形(如图2中Α、Β所示)的狭长通道,每个微通道之间互不相通;所述集油堰板5位于旋流加强段8正下方,形状为空心圆台,上端直径等于旋流加强段8直径,用来将油水分隔开来;所述油出口段6与集油堰板5下端连通;所述水出口段7安装在旋流段底部侧面、切向流出旋流段、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当量直径为旋流段当量直径的0.1-0.4倍,当数量为多个时应沿周向均匀分布。利用本技术的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进行油水分离时,可以减小设备占地面积,增大处理量适应范围,能大幅度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同时有效避免已分离油水的二次混合现象,实现油与水的深度分离。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技术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主权项】1.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整体为立式结构,包括:电动机(I)、入口段(2)、分离器主体(3)、深度分离段(4)、集油堰板(5)、油出口段(6)、水出口段(7)、旋流加强段(8)、预分离段(9)、传动轴(10); 分离器主体(3)包括:预分离段(9)、旋流加强段(8)和深度分离段(4),电动机(I)通过传动轴(10)与旋流加强段(8)相连,带动旋流加强段(8)转动,预分离段(9)顶部设置入口段(2),旋流加强段(8)内设多个微通道,深度分离段(4)底部设置油出口段(6)和水出口段(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主体(3)为圆柱结构;所述入口段(2)为一个或多个安装在预分离段(9)顶部侧面的、切向进入预分离段(9)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的空心柱体,当量直径为分离器主体(3)当量直径的0.1 -0.4倍,当入口段为多个时沿周向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带微通道的旋流加强型立式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整体为立式结构,包括:电动机(1)、入口段(2)、分离器主体(3)、深度分离段(4)、集油堰板(5)、油出口段(6)、水出口段(7)、旋流加强段(8)、预分离段(9)、传动轴(10);分离器主体(3)包括:预分离段(9)、旋流加强段(8)和深度分离段(4),电动机(1)通过传动轴(10)与旋流加强段(8)相连,带动旋流加强段(8)转动,预分离段(9)顶部设置入口段(2),旋流加强段(8)内设多个微通道,深度分离段(4)底部设置油出口段(6)和水出口段(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文明刘杨边江杜仕林陈明灿魏林伟石念军李琦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