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结构防水
,具体涉及一种防水产品、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筑物规模不断的增加和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低建筑物连成一个整体,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美感,同时也会给房屋建筑带来由于高度差异所导致的差异沉降等安全隐患,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隐患,极有可能造成结构裂缝甚至破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从基础到墙体均设置预留的后浇带或者沉降缝,待两侧的高低建筑物沉降稳定之后浇筑后浇缝混凝土。
目前后浇带或者沉降缝处为了防水构造的通常是在后浇带或者沉降缝内直接填塞止水条。但是后浇混凝土水化收缩后,后浇混凝土与先浇筑混凝土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于止水条的缝隙,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这种填塞止水条的办法经常丧失此种构造的止水作用。还可以在后浇带或沉降缝处放置止水带,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由于材料结合不紧密,通过后浇带或沉降缝向上渗水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重止水带、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现有后浇带或者沉降缝中设置的止水构造由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止水板(1)和金属止水板(1)的表面上固定连接的至少一道止水条(2),所述止水条(2)沿金属止水板(1)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所述止水条(2)位于金属止水板(1)的上侧和/或下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止水板(1)和金属止水板(1)的表面上固定连接的至少一道止水条(2),所述止水条(2)沿金属止水板(1)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所述止水条(2)位于金属止水板(1)的上侧和/或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条沿金属止水板(1)的宽度方向间隔固定连接至少两道,所述止水条(2)包括先浇混凝土止水条(2.1)和后浇混凝土止水条(2.2),所述先浇混凝土止水条(2.1)与后浇混凝土止水条(2.2)分别位于金属止水板(1)的上侧和/或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止水板的形状为平直、设置局部弯折(1.1)和/或设置局部凸起(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弯折(1.1)位于金属止水板的两个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凸起(1.2)位于金属止水板的中部,凸起的形状为倒“U”、倒“V”或“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条(1)通过粘接剂(3)和/或连接件(4)与金属止水板(1)的表面固定,或者止水条与金属止水板(1)的表面硫化粘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为栓钉或铆钉,连接件贯穿止水条(2)和金属止水板(1),连接件(4)的端面陷入、平齐或高出止水条(2)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止水板为钢板或铝板,厚度大于0.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条为橡胶、塑料、木材或腻子。
10.一种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多重止水带、结构钢筋(8)、先浇筑混凝土(6)和后浇筑混凝土(7),先浇筑混凝土(6)和后浇筑混凝土(7)之间有形成伸缩缝,所述止水条(2)的宽度保证其两端部分别埋入先浇筑混凝土(6)和后浇筑混凝土(7)之内隔断伸缩缝(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先浇筑混凝土(6)和后浇筑混凝土(7)的表面还增设有钢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12),所述钢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的板体中部、后浇筑混凝土(7)的范围内开有止水缝(13),该止水缝(13)沿板体通长设置,止水缝(13)内设有附加止水带(14),止水缝内填满与板体表面平齐的止水填充料(15)。
12.一种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9任意一项所述的多重止水带、结构钢筋(8)、先浇筑混凝土(6)和...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