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通大学专利>正文

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44936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1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的检测方法,包括与电池组负极电连接的基准电路、用于测量基准电路中的电压的第一测压电路及第二测压电路、做为开关元件的三极管以及控制单元,其中,基准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充电端、基准电阻、限流电阻以及高压电容,高压电容另一端与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三极管接收控制单元的电平信号,截止或导通,以控制基准电路中高压电容的充电或放电;第一测压电路电连接在基准电阻的前端,用于测量基准电阻的前端电压,并将前端电压反馈给控制单元;第二测压电路电连接在基准电阻的后端,用于测量基准电阻的后端电压,并将后端电压反馈给控制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的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主要由电池组提供,基于电池组一般电压比较高,并且电池组充放电时的电流比较大。因此,在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如果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身发生短路,极容易对人身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对电池组安全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身存在短路隐患时,能够及时通过绝缘电阻检测来发现,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组绝缘电阻检测电路的设计一般比较复杂,并且反应速度比较慢,动态响应差,并且容易造成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的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提供一个基准电路,基准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充电端、基准电阻、限流电阻和高压电容,高压电容另一端与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S02、控制充电端给高压电容充电,并实时测量基准电阻的前端电压以及基准电阻R1后端电压V2,并得出公式一:(V1-V2)/R1=(V2-Vc)/(R2+Rx);S03、控制高压电容反向放电,并实时测量基准电阻的前端电压V1'以及基准电阻的后端电压V2',并得出公式二:(V1'-V2')/R1=(V2'-Vc')/(R2+Rx);S04、将步骤S02得出的公式一减去步骤S03得出的公式二,得出公式三:Rx=ΔV2*R1/(ΔV1-ΔV2)-R2,计算出绝缘电阻Rx的阻值。本方法中,基准电阻与限流电阻的阻值均为已知,充电端的电流依次通过基准电阻与限流电阻给高压电容充电,此时,可以通过第一测压电路测出基准电阻的前端电压V1,通过第二测压电路测出基准电阻的后端电压V2,此时,可以通过欧姆定律得出:(V1-V2)/R1=(V2-Vc)/(R2-Rx);高压电容充电完成后,将会反向放电,此时,再测出基准电阻前端电压V1'及后端电压V2',再由欧姆定律得出:(V1'-V2')/R1=(V2'-Vc')/(R2+Rx),此处,由于三极管由截止到导通的时间非常短,而且基准电阻和高压电容的容值较大,使充放电回路的时间常数远大于三极管由截止到导通的时间,因而可以认为Vc'=Vc。将上述两式相减可以得出:Rx=ΔV2*R1/(ΔV1-ΔV2)-R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准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及二极管D2,在步骤S01之前,还包括电池组的一部分或全部被短路时的短路电压依次经过二极管D1、限流电阻给高压电容充电,以及高压电容被电池组的短路电压充电后依次经过限流电阻、二极管D2向充电端放电的步骤。由此,当绝缘电阻串接在电池组中的某一处或者电池组的正极上时,电池组的电流依次流经绝缘电阻、二极管D2、限流电阻以及高压电容再流回电池组负极,从而形成闭合回路,当高压电容充满电后,回路中的电流为零,此时高压电容的电压等于电池组的总电压,因此,高压电容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起到将电池组与车身隔离的作用,并且可以平衡当量绝缘电阻与电池组总负端之间的电压,使高压电容的正端与当量绝缘电阻非接地端之间的电压为零,使电池组自身的电压不能产生附加的电流,使得计算出来的绝缘电阻的数值更加准确。此外,当绝缘电阻快速恢复正常时,高压电容上的电荷可迅速地通过二极管D1向充电端的BMS电路中释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式电池组在正常情况下时动态绝缘电阻检测装置的连接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绝缘电阻发生在电池组负极上时的动态绝缘电阻检测装置电路原理图;图3为绝缘电阻发生在电池组中间某个位置时的动态绝缘的电阻检测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绝缘电阻发生在电池组正极上时的动态绝缘电阻检测装置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至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检测装置的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电池组在正常情况下时动态绝缘电阻检测装置的电路连接原理图。充电端Vcc、基准电阻R1、限流电阻R2、高压电容C以及电池组Vpack的负极依次串联,形成基准电路1。此时,电池组Vpack与高压电容C之间不构成回路,高压电容C上的电压以及电池组Vpack总负端之间的电压均为零,因此,高压电容C在正常情况下(即电池组Vpack的正极或负极没有被短路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将电池组Vpack与车身隔离的作用,防止电池组Vpack的电压直接加载到车身上,给人身带来危害。结合图1及图4所示,为了更好地控制高压电容C的充放电过程,可以在基准电路1的基准电阻R1的前端电连接作为开关元件的三极管Q,三极管Q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控制单元A电连接,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的集电极并接在基准电阻R1的前端,此时由于充电端Vcc的电压首先会分压至三极管Q上,为了防止三极管Q不会被充电端Vcc的高压击穿,在充电端Vcc与三极管Q的集电极之间串接拉高电阻R4,拉高电阻R4可以在充电端Vcc充电过程中,将充电端Vcc的电压分压,从而可以很好的保护三极管Q。当控制单元A发出低电平电压信号给三极管Q时,三极管Q截止,充电端Vcc电流依次流经拉高电阻R4、基准电阻R1以及限流电阻R2给高压电容C充电;当控制单元A发出高电平电压信号给三极管Q时,三极管Q导通,高压电容C的电流流经限流电阻R2以及基准电阻R1至三极管Q,通过三极管Q的发射极对地放电。结合图1及图4所示,第一测压电路2包括电阻R5、放大器E1以及电阻R6,其中,电阻R5的一端连接在基准电阻R1的前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放大器E1的正输入端,放大器E1的负输入端与放大器E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短路,形成电压跟随器,放大器E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6与控制单元A电连接,基准电阻R1的前端电压信号V1通过放大器E1进行电压跟随后,反馈给控制单元A;第二测压电路3包括电阻R7、放大器E2以及电阻R8,其中电阻R7的一端连接在基准电阻R1的后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放大器E2的正输入端,放大器E2的负输入端与放大器E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短路,形成电压跟随器,放大器E2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7与控制单元A电连接,基准电阻R1的后端电压信号V2通过放大器E2进行电压跟随后,反馈给控制单元A。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A为单片机,通过单片机的引脚3输出高电频或低电频电压信号给三极管Q来控制三极管Q的导通或截止;单片机的引脚1接收来自第一测压电路2反馈的电压信号,实现基准电阻R1前端电压V1的采集;单片机的引脚2接收来自第二测压电路3的反馈电压信号,实现基准电阻R1后端电压V2的采集。如图2所示,当电池组Vpack的负极发生短路时(电池组Vpack的负极与车身之间的绝缘电阻Rx不为无穷大时),绝缘电阻Rx的一端与高压电容C电连接,另一端接地。此时,高压电池组Vpack与高压电容C之间不构成回路,高压电容C上的电压、绝缘电阻Rx非接地端以及电池组Vpack总负端之间的电压均为零,也就是高压电容C与当量绝缘电阻Rx非接地端之间的电压为零,以起到将电池组Vpack与车身隔离的作用,防止电池组Vpack的电压直接加载到车身上,给人身带来危害。如图2所示,控制单元A给三极管Q输出低电平,此时三极管Q截止,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01、提供一个基准电路(1),所述基准电路(1)包括依次串联的充电端Vcc、基准电阻R1、限流电阻R2和高压电容C,所述高压电容C另一端与电池组Vpack的负极电连接;S02、控制充电端Vcc给高压电容C充电,并实时测量基准电阻R1的前端电压V1以及基准电阻R1后端电压V2,并得出公式一:(V1‑V2)/R1=(V2‑Vc)/(R2+Rx);S03、控制高压电容C反向放电,并实时测量基准电阻R1的前端电压V1'以及基准电阻R1的后端电压V2',并得出公式二:(V1'‑V2')/R1=(V2'‑Vc')/(R2+Rx);S04、将步骤S02得出的公式一减去步骤S03得出的公式二,得出公式三:Rx=ΔV2*R1/(ΔV1‑ΔV2)‑R2,计算出绝缘电阻Rx的阻值。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用电池组动态绝缘电阻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01、提供一个基准电路(1),所述基准电路(1)包括依次串联的充电端Vcc、基准电阻R1、限流电阻R2和高压电容C,所述高压电容C另一端与电池组Vpack的负极电连接;S02、所述基准电路(1)还包括二极管D1及二极管D2,电池组Vpack的一部分或全部被短路时的短路电压依次经过二极管D2、限流电阻R2给高压电容C充电,以及高压电容C被电池组Vpack的短路电压充电后依次经过限流电阻R2、二极管D1向充电端Vcc放电;S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红军陈祥周兴叶朱建新吕帅帅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