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赛玲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2255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注射器,属于医疗器械,它包括有椭圆形针筒、针杆、针座及针;针杆的一端带有手柄,其另一端具有活塞,手柄通过杆体与活塞连接;针筒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座的装配孔,其针座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座活塞装配在针筒上,上述杆体上具有易折断结构。针筒与针帽一体成型,设置了一次性破坏装置。该注射器连接可靠,医务人员使用方便,有利于医疗工作;其操作简单快速且能有效地控制使用后的注射器因针头露在外面而带来的病源流传,真正达到一次性注射器的最终目的。(*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为一种新型的注射器。现有的注射器,大多数是由针筒、针杆及注射针所组成。针筒为圆筒形,针可分离地套装在针筒底部的外伸的针接头上。针杆一端带有活塞,用于将筒内的注射液通过管头、针,注射到肌体内;针杆的另一端具有注射手柄,另外针筒端部有外张的手托,在注射时通过手柄和手托将针筒内的药液注射到肌体内。这种注射器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医疗工作是一项防病治病的严谨工作,预防疾病的传播,尤其是病毒的直接接触传染是不容忽视的。但社会上往往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自己的个人的利益而回收或收集已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再经包装出售,由于现有注射器本身不具有强制性毁坏装置,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2、现有注射器由于使用后其针是安在注射器针筒上的,针头裸露容易使无辜的第三者受到伤害而发生传染。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及后处理人员。本技术是根据现有注射器所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使用后能对其进行毁坏性处理、有效地防止再次被利用、并且能使针头回缩加以屏蔽而防止病源流传、使用方便可靠的新型注射器。本技术的注射器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该注射器包括有针筒、针杆、针座及针;针杆的一端带有手柄,两端具有相对称的护翼,其另一端具有活塞。手柄通过杆体与活塞连接;针筒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座的装配孔,其针座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座活塞装配在针筒上,上述杆体上具有易折断结构。所述的杆体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杆体上的易折断结构是在杆体中部的“十”字形结构的四个面上的开孔或在杆体的适当部位开有的折断槽。本技术的注射器与现有注射器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1、该注射器使用后只需医务人员将针杆插入针座,将针座旋转一角度即可连针一起往针筒内缩回,其操作简单快速且能有效地控制使用后的注射器因针头露在外面而带来的病源流传。2、针帽与针筒之间具有薄弱易破坏结构,使用前将其破坏即可进行正常的注射操作,这样对注射器进行毁灭性保护处理,加之杆体上的易折结构使用后可用力将针杆扭断,以杜绝不法分子回收利用,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进行。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的说明装配图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图1为针筒及针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左视图,图1b为主视图,图1c为B-B向视图,图1d为A-A向视图。图2为针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主视图,图2b为顶视图,图2c、2d为剖视图,图2e为A-A向视图。图3为针杆活塞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c为活塞的左视图,图3b为主视图,图3a为俯视图。图4为针座活塞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主视图,图4b为俯视图,图4c为左视图。图5为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俯视图。图7为针座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a为主视图,图7b为俯视图,图7c为仰视图,图7d为A-A向视图。图8为后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a为俯视图,图8b为主视图。图9为前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9a为主视图,图9b为俯视图。参见装配图,本技术的注射器包括有针筒(1)、针杆(2)、针座(7)及针(5);针杆(2)的一端带有手柄(21),其两端具有相对称的护翼(29),其另一端具有针杆活塞(3),手柄(21)通过杆体(22)与活塞(3)连接;针筒(1)的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座(7)的装配孔,针座(7)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座活塞(4)安在针筒(1)上。针帽(6)与针筒(1)一体成型,并有薄弱易破坏装置(61),使用前将其破坏,以达到一次性使用目的。上述杆体(22)上具有易折断结构,该易折结构为杆体中部的开孔和杆体适当部位开有的易折槽,以便于注射器用完后折断,达到毁坏性保护的目的。再参见图2a、图2c和图2d,上述杆体的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该杆体上易折断结构式的开孔(23)是在杆体(22)中部的“十”字形结构的四个面上的;根据情况也可采用别的易折断结构,如其易折断结构为杆体的适当部位开有的折断缺口等等。上述所说的开孔(23)为长方形孔,开孔面积为杆体横截面面积的30%-80%。参见图1a、图1b及图1d,上述的针筒(1)为椭圆状,其端部具有外张的手托(11)。参见图2,所述的针杆杆体(22)底端连接有圆形的活塞座(25),该活塞座(25)的中心处具有用于套装针杆活塞(3)的活塞轴(28),该活塞轴(28)上具有一用于固定针杆活塞(3)的圆盘(26)。再参见图(3),所述的针杆活塞(3)中具有能使活塞轴(28)及圆盘(26)套入的通孔(33);该活塞(3)类似椭圆柱状,其椭圆柱面中间部分内凹且其一底面向中央外凸。活塞(3)前端具有长方型开孔(31),该活塞(3)可采用热塑性弹性材料;上述的活塞通孔(33)相应部分略小于活塞轴(28)及圆盘(26),可通过外力套装,以保证活塞牢固安装。活塞轴(28)底端具有凹槽(24),使后垫片(8)可以轻松装配。后垫片(8)上具有开槽(82)及开孔(81)。参见图(7),所述针座(7)具有安装注射器针头的环形针卡(72),该针座(7)的中心具有通孔(74)。其中部具有一对扇形挡片(75),该扇形挡片(75)的圆弧角最好少于45度,图中选用的圆弧角为30度,其底部具有卡盘(71)。再参见装配图及图1,所述的针筒(1)底部中央的装配孔是由一能使针座(7)的针卡(72)穿过的中心圆孔(13)和与圆孔(13)相通且可使扇形挡片(75)穿过的绕中心轴对称的一对扇形孔(14)构成,因此该中心圆孔(13)能保证针座(7)的针卡(72)穿过,而该扇形孔(14)的圆弧角至少不小于针座挡片(75)的圆弧角以使针座的一对挡片(75)顺利穿过,图中所反映的圆弧角比针座挡片(75)的圆弧角大,其圆弧角为45度。另外再参见图(4),在针筒内底部具有安装针座的针座活塞(4),该针座活塞(4)为椭圆柱状,其外径与针筒内径相配;所述的针座活塞(4)的中心具有针座孔,该针座孔具有能紧密装配针座卡盘(71)的扩张部分。再参见图(4),上述所述针座孔由能使针座卡盘(71)及针杆卡齿(27)穿过端部孔(43)、能容纳并卡住针座卡盘(71)的中部孔(42)及与针座中部吻合底部孔(41)三部分构成。参见装配图和图2,所述的活塞轴(28)伸出活塞(3),在伸出活塞部分的活塞轴的端部具有一对卡齿(27),该卡齿(27)为扇状且绕其中心轴对称分布,扇状卡齿(27)的圆弧角一般小于45度,图中所示的扇状卡齿(27)的圆弧角为30度。再参见图7a、图7c及图7d,在卡盘(71)的底面具有一对比活塞端部处的卡齿(27)相似且略大的扇状开孔(76),图中所示的扇状开孔(76)的圆弧角为45度,能使卡齿(27)插入开孔(76)中;开孔(76)深入卡盘(71)一定深度后绕其中心旋转扩张形成一能容纳卡齿(27)的容腔(73),该容腔(73)足能使卡齿(27)转动不小于卡齿圆弧角的角度,图中所示的容腔(73)的圆弧角为90度。再参见装配图、图1及图4,在上述的针筒底部一对与扇形孔(14)同向相邻处的外表壁上具有内凹部分(12),其内凹部分(12)为四分之一椭圆形且其圆弧角比针座挡片大,便于针座安装在针筒底部后旋转针座挡片以固定针座。再参见装配图及图1,针帽(6)与针筒(1)为一体成型,中间具有薄弱易破坏装置(61),其端部具有与针筒(1)底部圆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注射器,包括有椭圆形针筒(1)、针杆(2)、针座(7)及针(5);针杆(2)的一端带有手柄(21),其两端具有相对称的护翼(29),其另一端具有活塞(3),手柄(21)通过杆体(22)与活塞(3)连接;其特征在于:针筒(1)的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座(7)的装配孔,针座(7)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座活塞(4)装配在针筒(1)上;上述杆体(22)上具有易折断结构;所述杆体的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该易折结构为在杆体(22)中部的开孔和杆体适当部位开有的易折槽。针(5)通过针座(7)前端的连接结构与针座(7)紧密配合。针帽(6)与针筒(1)一体成型,设置了薄弱易破坏装置(6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先明宋刚
申请(专利权)人:李赛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