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赛玲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8113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注射器,属于医疗器械,它包括有针筒、针杆及针;针杆的一端带有手柄,其另一端具有活塞,手柄通过杆体与活塞连接;针筒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的装配孔,其针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活塞装配在针筒上,上述杆体上具有易折断结构。该注射器其连接可靠,医务人员使用方便,有利于医疗工作;其操作简单快速且能有效地控制使用后的注射器因针头露在外面上而带来的病源流传。(*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为一种新型的注射器。现有的注射器,大多是由针筒、针杆及注射针所组成。针筒为圆筒形,针可分离地套装在针筒底部的外伸的针接头上。针杆一端带有活塞,用于将筒内的注射液通过管头、针注射肌体内;针杆的另一端具有注射手柄,另外针筒端部有外张的手托,在注射时通过手柄和手托将针筒内的药液注射到肌体内。这种注射器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陷1、针与针筒底部的接头是通过套装连接的,其密封性不太可靠。在吸入药液时可能吸入空气,因此医务人员在注射时先必须将筒内空气排除干净,给医务人员的注射工作带来不便。2、由于医疗工作是一项防病治病的严谨工作,预防疾病的传播、尤其是病毒的直接接触传染是不容忽视的。医疗部门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以前进行消毒反复使用的注射器改用一次性注射器。但社会上往往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自己的个人的利益而回收或收集已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再经包装出售。现有注射器由于使用后没有加以毁灭性保护处理,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3、现有注射器由于使用后其针是安在注射器针筒上,针头锋利容易刺穿物品,使危害生物体的病毒遗留在被针刺的物体上,容易被生物体感染或流传。本技术是根据现有针所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使用后能对其进行毁坏性保护、有效地防止再次被利用而带来病源流传的、且使用方便可靠的新型注射器。本技术的注射器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该注射器,包括有针筒、针杆及针;针杆的一端带有手柄,其另一端具有活塞,手柄通过杆体与活塞连接;针筒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的装配孔,其针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活塞装配在针筒上,上述杆体上具有易折断结构。所述的杆体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杆体上的易折断结构是在杆体中部的“十”字形结构的四个面上的开孔或在杆体的适当部位开有的折断槽。本技术的注射器与现有注射器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1、由于注射器针头与针筒的连接是通过针活塞连接的,其连接可靠,医务人员使用方便,有利于医疗工作;2、该注射器使用后只需医务人员将针杆插入针活塞,旋转一角度即可连针一起往针筒内缩回;其操作简单快速且能有效地控制使用后的注射器因针头露在外面上而带来的病源流传;3、针杆的杆体上具有易折结构,使用后可用力将针杆扭断,即可对注射器进行毁灭性保护处理,以杜绝不法分子回收利用,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进行。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针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P向视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结构图;图5为针杆的正视示意图;图6为图5的Q向视图;图7为图5的B-B剖面图;图8为图5的C-C剖面图;图9为活塞结构图,其中图9a为活塞的正视图,图9b为图9aD-D剖面图,图9c为图9a俯视图10为本技术中针的结构示图;图11为图10的右视示意图;图12为图10的左视示意图;图13为图10的E-E剖面示图;图14为针活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4a为其结构图,图14b为图14a的左视图。参见图1,本技术的注射器包括有针筒1、针杆2及针5;针杆2的一端带有手柄21,其另一端具有活塞25,手柄21通过杆体22与活塞25连接;针筒1的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5的装配孔,针5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活塞4安在针筒1上,上述杆体22上具有易折断结构,该易折结构为杆体中部的开孔和杆体适当部位开有的易折槽,以便于注射器用完后折断,达到毁坏性保护的目的。再参见图5、图7和图8,上述杆体的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该杆体上易折断结构式的开孔26是在杆体22中部的“十”字形结构的四个面上的;根据情况也可采用别的易折断结构,如其易折断结构为杆体的适当部位开有的折断槽等等。上述所说的开孔26为长方形孔,开孔面积为杆体横截面面积的30%~80%。参见图2、图3及图4,上述的针筒1为筒状,其端部具有外张的手托11。参见图5~图8,所述的针杆杆体22底端连接有圆形的活塞座23,该活塞座23的中心处具有用于套装活塞25的活塞轴24,所述的活塞座23的大小与针筒内径相吻合;该活塞轴24上具有一用于固定活塞25的翼盘27。再参见图9,所述的活塞25中具有能使活塞轴24及翼盘27套入的通孔29;该活塞25类似圆柱状,其圆柱面中间部分内凹且其一底面向中央外凸。该活塞25可采用热塑性弹性材料;上述的活塞通孔29略小于活塞轴及翼盘,可通过外力套装,以保证活塞牢固安装。参见图10~图13,所述的针5具有安装注射器针头的针座51,该针座51的中心具有通孔52。其端部具有一对扇形挡片53,该扇形挡片53的圆弧角最好少于45度,图中选用的圆弧角为30度,其底部具有卡盘54。再参见图1及图2~图4,所述的针筒1底部中央的装配孔是由一能使针座的中部穿过的中心圆孔12和与圆孔相通且可使扇形挡片53穿过的绕中心轴对称的一对扇形孔13构成,因此该中心圆孔12能保证针座的中部穿过,而该扇形孔13的圆弧角至少不小于针座挡片53的圆弧角以使针座的一对挡片53顺利穿过,图中所反映的圆弧角与针座挡片的圆弧角大,其圆弧角为45度。另外再参见图14,在针筒内底部具有安装针座的针活塞4,该针活塞4为圆柱状,其外径与针筒内径相配;所述的针活塞4的中心具有针座孔,该针座孔具有能紧密装配针座卡盘54的扩张部分。再参见图14,上述所述针座孔由能使针座卡盘54及针杆卡齿28穿过端部孔41、能容纳并卡住针座卡盘54的中部孔42及与针座中部吻合底部孔43三部分构成。该针座孔既是安装针座的通孔,也是注射时药液吸入或注射时的通孔。参见图1和图5及图6,所述的活塞轴伸出活塞25,在伸出活塞部分的活塞轴的端部具有一对卡齿28,该卡齿28为扇状且绕其中心轴对称分布,扇状卡齿28的圆弧角一般小于45度,图中所示的扇状卡齿28的圆弧角为30度。再参见图10、图11及图13,在卡盘54的底面具有一对比活塞端部处的卡齿28相似且略大的扇状开孔55,图中所示的扇状开孔55的圆弧角为45度,能使卡齿28插入开孔55中;开孔55深入卡盘54一定深度后绕其中心旋转扩张形成一能容纳卡齿28的容腔56,该容腔56足能使卡齿28转动不小于卡齿圆弧角的角度,图中所示的容腔56的圆弧角为90度。再参见图1~图4,在上述的针筒底部一对该扇形孔13同向相邻处的外表壁上具有内凹部分14,其内凹部分14也为扇形状且其圆弧角比针座挡片大,便于针座安装在针筒底部后旋转针座挡片以固定针座。再参见所有附图,在所述的针5上套有针帽3,针帽3内具有容纳针的长孔,其端部具有与针座相配敞口,以保证针帽套在针上时,不易脱落。再回到图1,本关用新型装配时,先将针座(带针头)套入针塞中,针座卡盘54刚好置于针座孔的中部孔42,由于针座、针塞为热塑性弹性材料制成,其配合后为紧配合;然后将装配好的针座与针塞一块从针筒1的顶部开口套入至针筒底部,使针座的扇形挡片53从针筒底部装配孔26伸出针筒1的底面并旋转使扇形挡片53置于针筒底部的内凹部分14;再后套入装配好的针杆2即可。使用时,往外抽针杆,吸入药液,然后注射,其使用和现有注射器相同。注射完毕后,使针杆卡齿28与针座卡盘上的扇状开孔55对好,用力往前推针杆,使其卡齿进入针座容腔56,并旋转针杆一定角度使针座的扇形挡片53与针筒底部的扇形孔对正,然后往外抽针杆,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注射器,包括有针筒(1)、针杆(2)及针(5);针杆(2)的一端带有手柄(21),其另一端具有活塞(25),手柄(21)通过杆体(22)与活塞(25)连接;其特征在于:针筒(1)的底部中央具有用于安装针(5)的装配孔,针(5)通过针筒内底部的针活塞(4)装配在针筒(1)上;上述杆体(22)上具有易折断结构;所述杆体的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该易折结构为在杆体(22)中部的开孔和杆体适当部位开有的易折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先明宋刚李赛玲
申请(专利权)人:李赛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