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乔建民专利>正文

体内膜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0694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体内膜肺,包括设于体外的电机、氧气瓶、负压泵、气道连接体、控制部分及设于体内的单腔导气管、半球形气室、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限位圈,单腔导气管其一端与电机固接,其另一端与上述半球形气室连通;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以高低起伏结构设于单腔导气管周围,其一端均与半球形气室相连通,其另一端各自封闭于限位圈上。它工作可靠,气路不易堵塞,气体转运的效率高,结构简单,费用低。(*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人工心肺机。目前治疗心肺衰竭或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装置通常有呼吸机、体外膜肺、静脉内氧合器,呼吸机无论是常频通气还是高频通气,都必须依赖肺的气体交换才能发挥作用,一旦肺功能严重受损,呼吸机将无能为力;体外膜肺是一种用于体外循环的体外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所用设备及技术复杂,其人工管道、接头、机械血泵对血液的挤压接触,使血液有形成分被破坏,较多的体外设施使得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增多,也导致热量丢失增多,而且消耗血液较多,费用高,难于推广应用;静脉内氧合器是一种体内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主要由一根双腔导气管和其周围的连通于两端气室之间的数百根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组成,它工作时气体从双腔管内管流入,经上述中空纤维从双腔管外管流出,其弊端是双腔管外管易堵塞,可靠性差,而且此装置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呼吸机并用。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体内膜肺,它工作可靠,气路不易堵塞,气体转运的效率高,而且结构简单。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方案来实现的体内膜肺包括设于体外的电机、氧气瓶、负压泵、连接氧气瓶与负压泵的气道连接体、控制部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它还包括设于体内的单腔导管、半球形气室、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限位圈,穿过气道连接体并与之相连通的单腔导气管其一端与电机固接,其另一端与上述半球形气室连通;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以高低起伏结构设于单腔导气管周围,其一端均与半球形气室相连通,其另一端各自封闭于限位圈上,限位圈设于单腔导气管上。上述技术方案中,设于单腔导气管周围的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以纵向波形方式成层排列;它还可以以横向螺纹方式成层环绕于单腔导气管上;也可以纵横交织成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工作可靠,气路不易堵塞。本技术的导气管为一单腔导气管,该导气管与一个半球形气室相连通,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一端均与半球形气室相连通,其另一端各自封闭,这样气体(氧气或二氧化碳)从同一管道进出,气流进出通畅,气路不易堵塞。2、气体转运的效率高。本技术由于电机的旋转,其单腔导气管、半球形气室、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一起在血管内做旋转运动,而且上述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以高低起伏结构设于单腔导气管周围,它们可绕该中心导气管纵向波形成层排列或横向螺纹成层环绕或纵横交织成网,其内气体呈纵向或横向或纵横交叉气流,这样血液与上述聚丙烯中空纤维之间的相对流速加快,通气量与血流量容易保持最佳比值,提高了气体转运效率,加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量,并起到中等水平的血泵作用。3、结构简单,费用低。本技术省去了体外膜肺的机械血泵和管道,可减轻对血液的损伤,病人热量丢失减小,且费用少,易于操作和推广;同时它本身可以承担气体交换的任务,在肺功能严重受损时,可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治疗时间。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显示单根聚丙烯中空纤维纵向波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显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纵向波形成层排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显示单根聚丙烯中空纤维横向螺纹环绕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显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横向螺纹成层环绕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显示两根聚丙烯中空纤维纵横交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显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植入体内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设于体外的电机2、氧气瓶6、负压泵13、气道连接体7、控制部分及设于体内的单腔导气管8、半球形气室11、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限位圈9。控制部分属现有技术,它包括控制器、设于氧气瓶上的进(氧)气阀5、设于负压泵上的排(二氧化碳)气阀12、设于气道连接体上的气压表4组成,控制器使进气阀、排气阀交替开关,进气与排气交替进行,从而调控气压、气流量、换气频率,控制器还可控制电机转动,当采用人工控制氧气瓶、负压泵的阀门及使电机旋转时,控制器即为人手;当需要自动控制氧气瓶、负压泵的阀门及使电机旋转时,控制器即为微机1,此时进、排气阀5和12均为电磁阀,气压表4处接一压力传感器3,该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微机输入端相连接,微机的三个输出端分别与进、排气阀(电磁阀)、电机的输入端相连接。单腔导气管8穿过气道连接体7,其一端与电机2固接,其另一端与半球形气室11相连通,单腔导气管8在气道连接体内的部分具有多个小孔8a,这些小孔与气道连接体相连通,电机2固定于工作面上,当电机2带动单腔导气管8转动时,为防止单腔导气管与气道连接体的接触部位漏气,在此接触部位设置密封橡胶圈(图中未绘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以高低起伏结构设于单腔导气管8周围,其一端均与半球形气室11相连通,其另一端各自封闭于限位圈9上,限位圈9固定于单腔导气管8上。如图3所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以纵向波形方式成层排列,为便于观看,如图2所示。如图5所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以横向螺纹方式成层环绕于单腔导气管上,为便于观看,如图4所示。如图7所示,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纵横交织成网,即聚丙烯中空纤维以纵向波形和横向螺纹环绕相结合的方式设于单腔导气管周围,为便于观看,如图6所示。聚丙烯中空纤维的数量为200-1000根。如图8所示,气体由负压泵控制经单腔导气管8进出聚丙烯中空纤维10,血液14流经聚丙烯中空纤维10周围,在气体分压差的作用下,通过聚丙烯中空纤维上的微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负压泵维持气压在低于大气压的范围内升降,使气体进出交替进行。本技术植入体内时,采用一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股动脉、股静脉、锁骨下动、静脉之一切开方式植入主动脉或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内,支持左心或右心功能,胸腔正中切开,用导管连通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可支持体循环。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右股静脉切开方式植入下腔静脉17、右心房16、上腔静脉15内。权利要求1.一种体内膜肺,包括设于体外的电机、氧气瓶、负压泵、连接氧气瓶与负压泵的气道连接体、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于体内的单腔导气管(8)、半球形气室(11)、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限位圈(9),穿过气道连接体并与之相连通的单腔导气管(8)其一端与电机(2)固接,其另一端与上述半球形气室(11)连通;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以高低起伏结构设于单腔导气管(8)周围,其一端均与半球形气室(11)相连通,其另一端各自封闭于限位圈(9)上,限位圈(9)设于单腔导气管(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膜肺,其特征在于设于单腔导气管(8)周围的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以纵向波形方式成层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膜肺,其特征在于设于单腔导气管(8)周围的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以横向螺纹方式成层环绕于单腔导气管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膜肺,其特征在于设于单腔导气管(8)周围的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纵横交织成网。专利摘要一种体内膜肺,包括设于体外的电机、氧气瓶、负压泵、气道连接体、控制部分及设于体内的单腔导气管、半球形气室、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限位圈,单腔导气管其一端与电机固接,其另一端与上述半球形气室连通;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以高低起伏结构设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体内膜肺,包括设于体外的电机、氧气瓶、负压泵、连接氧气瓶与负压泵的气道连接体、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于体内的单腔导气管(8)、半球形气室(11)、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限位圈(9),穿过气道连接体并与之相连通的单腔导气管(8)其一端与电机(2)固接,其另一端与上述半球形气室(11)连通;多根聚丙烯中空纤维(10)以高低起伏结构设于单腔导气管(8)周围,其一端均与半球形气室(11)相连通,其另一端各自封闭于限位圈(9)上,限位圈(9)设于单腔导气管(8)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建民陈玉玲
申请(专利权)人:乔建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