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脂槽的除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8710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2 0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脱脂槽的除油装置,所述的脱脂槽左端向左突出地形成有延伸段,在所述的延伸段前部设置有纵向隔板以构成隔离区,在所述的纵向隔板右侧设置有中部向右突出的分流板,所述的分流板上部高于液面预定高度,所述的分流板前后两端与脱脂槽侧壁保留有进油通道,所述的纵向隔板与所述的进油通道对应处设置有开槽,所述的隔离区内设置有无动力偏转式撇油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隔离区的设置在相对波浪较小的入液端并通过分流板将涌浪的波动消除,同时仅收集上层含有油脂较多的液体,有效提高撇油器的油液收集效果,提高整体的除油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脱脂槽的除油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脱脂槽的除油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涂装前处理是重要的工艺生产线,而脱脂是首要的关键工序,为了获得良好的涂装质量,满足涂层抗腐蚀性及外观装饰性的要求,脱脂槽内的脱脂液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很多的浮油或者油颗粒,而且油脂含量仅在数千ppm左右,但是其对生产质量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对脱脂液进行油水分离,传统的油水分离一般利用泵吸取表面液层或者在循环管路中设置支路获取液体并对其进行油水分离,但是因为脱脂槽内液面波动大,造成泵吸取的液体或者循环管路中的油脂含量很低,导致实际有效除油率偏低,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油脂抽排效果的脱脂槽的除油装置。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脂槽的除油装置,所述的脱脂槽左端向左突出地形成有延伸段,在所述的延伸段前部设置有纵向隔板以构成隔离区,在所述的纵向隔板右侧设置有中部向右突出的分流板,所述的分流板上部高于液面预定高度,所述的分流板前后两端与脱脂槽侧壁保留有进油通道,所述的纵向隔板与所述的进油通道对应处设置有开槽,所述的隔离区内设置有无动力偏转式撇油器,其包括至少一个右侧形成有进液口的偏转桶和固定设置在液面以下的轴管,所述的轴管一端连通至外部另一端封闭;所述的轴管贯穿所述的偏转桶中下部且所述的偏转桶可相对轴管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所述的轴管位于偏转桶内的管壁上开设有狭槽。所述的轴管经抽吸泵与外部连通,多个偏转桶依次间隔地设置在同一个轴管上。在所述的轴管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板,在所述的限位板上形成有限位槽,在所述的偏转桶上对应地设置有被局限在所述的限位槽内的限位杆。所述的轴管上固定设置有竖直的指示杆,在所述的指示杆上设置有最高工作液位指针和最低工作液位指针。所述的限位板和指示杆一体形成。偏转桶包括相连通的右腔、中腔和左腔,所述的右腔为方筒状,所述的左腔包括前后侧板以及后圆弧板,所述的中腔将左腔和右腔连通且截面呈矩形,所述的中腔上端与右腔齐平,下端相对右腔向下凸出而与左腔齐平,所述的轴管设置在中腔底部。在所述的分流板上部固定设置有防浪板,所述的防浪板的右侧边相对于所述的分流板向右突出。所述的分流板中部呈弧形或者折角状突出。所述的防浪板设置在液面4-8cm之上。所述的防浪板右端向下倾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隔离区的设置在相对波浪较小的入液端并通过分流板将涌浪的波动消除,同时仅收集上层含有油脂较多的液体,有效提高撇油器的油液收集效果,提高整体的除油效果,而且无东西损耗,实现节能减排。其中本专利技术的偏转桶利用偏转桶内的液面差,实现了偏转桶的自平衡并保证进液口位于液面以下数毫米处,有效控制进入偏转桶内的水含量,增加对表层漂浮油脂的抽取效果,同时,当外部液面变化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很小的弛豫时间,能有效满足脱脂槽的使用要求。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脱脂槽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局部侧视示意图;图3所示为局部俯视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偏转式撇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工作态的撇油器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偏转桶自重产生的力矩分析示意图;图7所示为浮力产生的力矩分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脱脂槽1的左端板前部设置有纵向隔板2以相对右侧的脱脂槽空间构成液体不能直接进入的隔离区,在所述的纵向隔板右侧设置有中部呈弧形或者折角状向右突出的分流板3,所述的分流板上部高于液面预定高度,一般高于液面4-8cm,所述的分流板前后两端与脱脂槽侧壁保留有进油通道,所述的纵向隔板与所述的进油通道对应处设置有开槽以允许边缘侧的液体进入隔离区;在脱脂槽的左端,即车辆进入端设置隔离区,该隔离区可将脱脂槽内的液体隔开,防止车辆进出时波动直接导致隔离区的液面剧烈变化,同时,利用中凸的分流板,将车辆进出的造成的涌浪引导消散,并且将上表面漂浮的油脂及乳化后的油脂等汇集至其两侧,并经由两侧的进油通道和开槽进入隔离区,优选地,所述的脱脂槽1左端向左突出地形成有延伸段6,所述的纵隔板设置在所述的延伸段,加长式设计,减弱左端部的涌浪,继而采用分导筛选设计,将顶层含油脂最多的部分引导、汇集并流入至隔离区,有效提高去油效果,同时提高后续撇油器的工作效率。其中,本专利技术在描述时,以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为纵向,即脱脂槽的长度方向为纵向,以与纵向垂直的方向为横向,即以脱脂槽宽度方向为横向,所述的分流板横向地设置在液面处。优选地,在所述的分流板上部水平地或者右侧向下倾斜地固定设置有防浪板4,所述的防浪板的右侧边相对于所述的分流板向右突出,利用相对分流板向前突出的防浪板设计,有效避免涌浪冲击产生的浪花飞溅现象,避免液体四溢,提高工作环境,而且也避免液体直接进入隔离区。多个撇油器可直接间隔设置在隔离区,同时在隔离区上部设置与各撇油器对应的上盖5,通过上部遮盖的方式,避免液体直接进入隔离区。本专利技术通过隔离区的设置在相对波浪较小的入液端并通过分流板将涌浪的波动消除,同时仅收集上层含有油脂较多的液体,有效提高撇油器的油液收集效果,提高整体的除油效果,而且无东西损耗,实现节能减排。虽然隔离区内的油水中油脂含量比脱脂槽内高了数倍甚至数十上百倍,但是仍然很少,为提高隔离区内的油水收集效果,如图4-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偏转式撇油器包括右侧形成有进液口110的偏转桶11和由支架固定设置在液面以下的轴管12,所述的轴管一端连通至外部另一端封闭;所述的轴管贯穿所述的偏转桶中下部且所述的偏转桶可相对轴管自由转动,所述的轴管位于偏转桶内的管壁上开设有狭槽13,优选地,所述的轴管经抽吸泵与外部连通,当然也可靠重力实现偏转桶内液体自流出。其中,当偏转桶处于液体中,偏转桶的进液口与液面齐平,或者位于液面下预定距离,如1-10mm时,所述的偏转桶自身重力相对轴管的力矩为逆时针方向,所述的偏转桶左侧的腔体相对右侧的腔体向下突出以增大左侧浮力力矩,浮力力矩为顺时针方向,即重力力矩和浮力力矩的平衡实现工作态的自平衡。其中,所述的偏转桶为右侧开口的腔式结构,优选,偏转桶的左端为圆弧面结构,且横截面积大于右端开口侧的横截面积,即,当进液口的下侧边与液面基本持平,或者进液口的下侧边位于液面以下3-10mm,如5mm时,偏转桶的筒体本身重力相对轴管的旋转力矩为逆时针方向,因为偏转桶内的液体会不断流出,偏转桶内的液面会低于偏转桶外部的液面,则偏转桶所受到浮力的旋转力矩为顺时针方向,通过设计偏转桶的形状、壁厚等,以及通过偏转桶内液面,即轴管与偏转桶的连接位置,可使偏转桶自身产生的旋转力矩和浮力产生的旋转力矩平衡,达到偏转桶的一个自平衡态。本专利技术的偏转桶利用偏转桶内的液面差,实现了偏转桶的自平衡并保证进液口位于液面以下数毫米处,有效控制进入偏转桶内的水含量,增加对表层漂浮油脂的抽取效果,同时,当外部液面变化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很小的弛豫时间,能有效满足脱脂槽的使用要求。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偏转桶包括相连通的右腔、中腔和左腔,所述的右腔为方筒状,其具体包括底板,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脱脂槽的除油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脱脂槽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脂槽左端向左突出地形成有延伸段,在所述的延伸段前部设置有纵向隔板以构成隔离区,在所述的纵向隔板右侧设置有中部向右突出的分流板,所述的分流板上部高于液面预定高度,所述的分流板前后两端与脱脂槽侧壁保留有进油通道,所述的纵向隔板与所述的进油通道对应处设置有开槽,所述的隔离区内设置有无动力偏转式撇油器,其包括至少一个右侧形成有进液口的偏转桶和固定设置在液面以下的轴管,所述的轴管一端连通至外部另一端封闭;所述的轴管贯穿所述的偏转桶中下部且所述的偏转桶可相对轴管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所述的轴管位于偏转桶内的管壁上开设有狭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脂槽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脂槽左端向左突出地形成有延伸段,在所述的延伸段前部设置有纵向隔板以构成隔离区,在所述的纵向隔板右侧设置有中部向右突出的分流板,所述的分流板上部高于液面预定高度,所述的分流板前后两端与脱脂槽侧壁保留有进油通道,所述的纵向隔板与所述的进油通道对应处设置有开槽,所述的隔离区内设置有无动力偏转式撇油器,其包括至少一个右侧形成有进液口的偏转桶和固定设置在液面以下的轴管,所述的轴管一端连通至外部另一端封闭;所述的轴管贯穿所述的偏转桶中下部且所述的偏转桶可相对轴管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所述的轴管位于偏转桶内的管壁上开设有狭槽;所述的轴管经抽吸泵与外部连通,多个偏转桶依次间隔地设置在同一个轴管上;在所述的分流板上部固定设置有防浪板,所述的防浪板的右侧边相对于所述的分流板向右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轴管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板,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军林茂武尚华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