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石墨@Fe3C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338559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1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石墨蠕虫、二茂铁、30%双氧水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液相方法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烧结,制备出了石墨@Fe3C高容量负极材料,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周期短、能耗低等优点,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石墨@Fe3C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以其高可逆容量、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因此在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也具有应用前景。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碳基负极材料,如石墨,这种材料虽然稳定性较高,但理论容量仅有372mAh/g,并且安全性能较差,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能源需求。因此对碳材料进行改性掺杂,或者得到特殊形貌是提高理论容量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引进孔洞,管道,缺陷,相应的官能团以及掺杂B、N等元素。石墨,目前已经产业化的负极材料,其晶体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在一个层面内其碳原子间形成共价键,键能为586kJ/mol。而在层间,则以微弱的范德华力结合,键能仅为16.7kJ/mol。目前对石墨进行改性处得到多种多样的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如石墨烯、石墨蠕虫、碳纳米管、碳纳米卷。现有技术中已经发表了关于Fe3C/C复合材料,Fe3C/Fe@C复合材料,N掺杂的graphene/Fe–Fe3C复合材料,核壳结构的富N的Fe/Fe3C-C纳米棒材料。2013年由LiweiSu发表在ElectrochimicaActa的核壳结构的Fe@Fe3C/C复合材料,其中Fe核大小为20~50nm,Fe3C壳大小为8nm。制备方法是以α-FeOOH纳米棒为Fe前驱体,于氩气环境在350℃烧结4h,600℃烧结10h。该材料在5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30次还能保持~500mAh/g的脱锂容量。2014年由XiuyunZhao发表在ElectrochimicaActa上的原位合成N掺杂C负载纳米级Fe3C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为在700℃下于氩气环境中热聚合-热裂解酞菁化铁。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20次还能保持750mAh/g的脱锂容量,库伦效率保持在将近100%。2014年由YanleiTan发表在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上的N掺杂的石墨烯负载Fe-Fe3C复合材料,其中Fe和Fe3C的颗粒大小为10~20纳米,均匀的分散在N掺杂的石墨烯载体上,其制备方法是一步热解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IL-100(Fe)),该材料在1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还能保持607mAh/g的脱锂容量,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虽然现有技术得到了Fe3C和碳素材料的复合材料,其循环性能也相当好,但是其制备方法一般是通过热裂解,温度一般高于700℃,原料和昂贵,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首次利用了石墨蠕虫作为碳素材料,通过简单的回流的方法,能低于700℃的温度下得到相应的复合材料,该形貌是核壳的管状包覆结构,其循环性能能与现有技术报导过的材料相媲美,本专利技术的材料是一种电化学稳定性良好,且结构和制备方法均有别于现有Fe3C复合材料的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中由于石墨管的导电和缓冲作用以及碳化铁纳米粒子对SEI膜的催化改性作用,可有效提该材料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性,可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工艺简单,能耗低、成本低,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本专利技术把石墨做成纳米管独特的管状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管中的空隙有利于体积的缓冲,而且纳米管中的碳化铁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可以对SEI膜进行改性,使得SEI膜部分还原产物可逆。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是由碳化铁纳米粒子和包覆在碳化铁纳米粒子上的石墨管组成,具有以碳化铁纳米粒子为核且以石墨管为壳的管状核壳结构。所述的复合材料中石墨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20%。所述的复合材料中石墨的重量百分含量优选为4%~12%,可以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应用性能。所述的石墨管的长度为100纳米~800纳米,外径为70纳米~120纳米,壁厚为2纳米~10纳米。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二茂铁溶于丙酮中,溶液浓度为10.05g/L~40.18g/L,保持丙酮沸腾,强力搅拌2h,得到澄清溶液;2)在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石墨蠕虫,保持丙酮沸腾,强力搅拌1h~8h;3)在步骤2)溶液中加入30%双氧水,保持丙酮沸腾,强力搅拌1h~20h,收集固体产物,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干燥,得到干燥材料,一般反应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石墨管包覆的核壳结构形貌;4)将步骤3)中干燥材料置于惰性气氛下,于400~700℃下烧结0.5~4h,得到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一般反应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石墨管包覆的核壳结构形貌。所述步骤2)中加入的石墨蠕虫是步骤1)加入的二茂铁质量的1/2~1/15。所述步骤3)中加入的30%双氧水是步骤1)加入的二茂铁质量的1/5~11/12。所述步骤4)中的惰性气氛为氩气、氮气或者氦气,升温速度为2~5℃/min,一般烧结温度越高,碳化铁含量会相对降低,会出现少量铁。所述的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中,石墨管的形成机理如下:石墨管可以看作是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的准一维纳米材料,具有导电性好、化学稳定性高、强度高和柔韧性好等优点。原本平直的石墨片,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出现皱褶,这不可避免地在石墨片内部同时产生两个应力,即石墨烯片面内的拉应力和层间的拉应力。当面内的拉应力大于原本存在于相邻石墨烯层间范德华力的强度时,范德华键将被拉断,也就失去了迫使相邻石墨片同时变形的能力。随之,分层现象在相邻的石墨烯片层间隙出现并沿着片层间隙传播下去,形成厚度较薄的石墨片。经过多次分层处理,石墨片被剥离成许多半透明状的超薄石墨片,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五边形和七边形等不稳定结构,在高温退火过程中它们具有转变为稳定几何结构(如管状)的趋势。初期晶核形成之后,自由的碳原子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经过扩散,重新排列形成稳定的管状结构,促使小直径尺寸的管状沿长度方向生长。直径尺寸较大的管的初期晶核的形成是有金属催化颗粒协助完成的。首先,高温条件下自由碳原子溶解到金属催化剂溶液中。随着自由碳原子的扩散溶液中的碳浓度逐渐增大,达到饱和之后,自由析出并形成内径尺寸与金属催化颗粒尺寸大小相当的晶核。随着自由碳原子的不断析出,石墨管的长度逐渐增长,最终形成长达达几百纳米的石墨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是以碳化铁纳米粒子为核且以石墨管为壳的管状核壳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缓冲体积变化及电导率的提高,而且碳化铁纳米粒子具有催化改性SEI膜的作用,使得SEI膜的部分还原产物可逆,因此有利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有利于循环稳定性的提高。2、本专利技术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电化学稳定性良好,可用作锂离子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3、本专利技术采用简单的液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石墨@Fe3C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graphite@Fe3C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由碳化铁纳米粒子和包覆在碳化铁纳米粒子上的石墨管组成,具有以碳化铁纳米粒子为核且以石墨管为壳的管状核壳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二茂铁溶于丙酮中,溶液浓度为10.05g/L~40.18g/L,保持丙酮沸腾,强力搅拌2h,得到澄清溶液;2)在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石墨蠕虫,保持丙酮沸腾,强力搅拌1h~8h;3)在步骤2)溶液中,加入30%双氧水,保持丙酮沸腾,强力搅拌1h~20h,收集固体产物,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干燥,得到干燥材料;4)将步骤3)中干燥材料置于惰性气氛下,于400~700℃下烧结0.5~4h,得到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加入的石墨蠕虫是步骤1)加入的二茂铁质量的1/2~1/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核壳结构的石墨@Fe3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强林喜乐李庆余黄有国何传彰陈肇开潘齐常范海林昝亚辉陈静范小萍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