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343938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4 11:03
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涉及建筑行业钢筋绑扎技术。该方法调整梁板模板支设顺序,先进行劲性钢骨梁梁底钢筋绑扎,将马凳筋预先与钢骨吊设固定,采用反吊马凳筋作吊挂,之后将纵向钢筋由内至外分层排置,逐层绑扎固定于托筋上下侧,完成大型钢骨梁梁底纵向多层布筋,临时固定完成后,以梁底纵筋为参照,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后续钢筋绑扎,最后补充支设梁底及梁侧模板。本劲性钢骨梁钢筋绑扎方法解除了型钢钢骨对梁底钢筋绑扎的空间操作局限,现场实际操作性强;作业空间开放,便于监管;形成的骨架稳定平整,保护层厚度可控;可充分利用钢骨梁或者其表抗剪栓钉的设置条件进行临时固定承重,提高了现场的实施性和针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行业钢筋绑扎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劲性钢骨梁梁底纵向钢筋的快速绑扎与固定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大型建筑理念与工程技术的突破,劲性框架结构以其高效的承载截面比愈来愈被复杂工程结构所吸纳应用,通过在常规钢筋混凝土框架构件的基础上,内置型钢钢骨,使得二者协同受力、性能互补,不仅有效控制大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尺寸,而且受力性能集中优异,并具备较高的耐火耐久性。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上型钢钢骨安装必须先于钢筋混凝土至少一个流水步距,空间受限于内置的型钢钢骨以及其表抗剪栓钉,钢筋骨架无法按照常规构件的工艺绑扎,尤其是劲性钢骨梁梁底单层以及多层布筋施工。现行的劲性钢骨梁梁底纵筋绑扎的方法是:先支设梁底模板,而后在底模平台上排布梁底钢筋,控制箍定距定位,之后梁顶架立筋绑扎形成安装骨架,继而按设计要求纵向加密箍筋设置,最终完成骨架的系统绑扎,但此种方法安装的钢筋骨架受自重影响较大,骨架极易弯曲走形,保护层厚度不易保证,更为不利的是该绑扎方法受限于梁底模与钢骨及其表抗剪栓钉间的净距,操作空间十分狭小,既滞碍了人工绑扎的作业效率,也提高了钢筋施工质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提高现行大体量劲性钢骨梁钢筋绑扎的操作性,确保工艺质量,针对当前钢筋绑扎诸多问题因素,对劲性钢骨梁梁底钢筋绑扎施工方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形成一种适用于大体量劲性钢骨梁纵向多层快易布筋的马凳筋反吊钢筋绑扎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技术方案是: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马凳筋反吊固定于劲性钢骨的下方;第二步:将梁底纵筋临时固定于马凳筋底部的下侧,完成单层布筋;第三步:继续将梁底纵筋临时固定于马凳筋底部的上侧,将内封闭箍的底部与位于马凳筋底部的梁底纵筋固定连接,将梁顶纵筋固定于内封闭箍的顶部内侧;第四步:将外封闭箍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的底部外侧,外封闭箍的顶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的顶部外侧;第五步:以梁底纵筋为参照,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后续钢筋绑扎,最后补充支设梁底及梁侧模板。进一步地,在底筋单层排布或钢骨保护层厚度较小时,所述马凳筋为一字型吊筋,马凳筋与位于劲性钢骨底部的抗剪栓钉焊接固定。进一步地,在底筋多层排布或钢骨保护层厚度较大时,所述马凳筋为U型托筋,马凳筋的上端与劲性钢骨的底部翼缘焊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梁底纵筋的钢筋直径为16-40mm。进一步地,所述马凳筋的排布间距为0.6-1.5m。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劲性钢骨梁钢筋绑扎方法解除了型钢钢骨对梁底钢筋绑扎的空间操作局限,现场实际操作性强;2、由于本方法在钢筋绑扎阶段未支设模板,作业空间开放,钢筋绑扎及其连接的工艺质量均可受控,便于监管;3、此方法重点控制梁底钢筋,并以此为基准平台进行梁顶钢筋以及箍筋的绑扎施工,形成的骨架稳定平整,保护层厚度可控;4、本方法可充分利用钢骨梁或者其表抗剪栓钉的设置条件进行临时固定承重,提高了现场的实施性和针对性;5、本梁体钢筋绑扎方法适用范围广,可广泛用于大型劲性钢骨梁梁底纵向钢筋的快速绑扎与骨架的固定施工。附图说明图1是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单层布筋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2是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单层布筋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图3是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单层布筋的流程示意图。图4是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多层布筋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5是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多层布筋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图6是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多层布筋的流程示意图。图中:劲性钢骨1、抗剪栓钉2、马凳筋3、梁底纵筋4、梁顶纵筋5、内封闭箍6、外封闭箍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为底筋单层布筋,马凳筋3为一字型吊筋,马凳筋3与位于劲性钢骨1底部的抗剪栓钉2焊接固定,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如图3-a所示,将马凳筋3反吊固定于劲性钢骨1的下方,排布间距为1.5m;第二步:如图3-b所示,将钢筋直径为16mm的梁底纵筋4临时固定于马凳筋3底部的下侧,完成单层布筋,固定可采用绑扎方式。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单层布筋施工方法同样适用于钢骨保护层厚度较小的情况。实施例2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为底筋多层布筋,马凳筋3为U型托筋,马凳筋3的上端与劲性钢骨1的底部翼缘焊接固定,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如图6-a所示,将马凳筋3反吊固定于劲性钢骨1的下方,排布间距为0.6m;第二步:如图6-b所示,将钢筋直径为28mm的梁底纵筋4临时固定于马凳筋3底部的下侧,固定可采用绑扎方式;第三步:如图6-c所示,继续将梁底纵筋4临时固定于马凳筋3底部的上侧,将内封闭箍6的底部与位于马凳筋3底部的梁底纵筋4固定连接,将梁顶纵筋4固定于内封闭箍6的顶部内侧;第四步:如图6-d所示,将外封闭箍7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6的底部外侧,外封闭箍7的顶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6的顶部外侧;第五步:如图6-e所示,以梁底纵筋4为参照,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后续钢筋绑扎,最后补充支设梁底及梁侧模板。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多层布筋施工方法同样适用于钢骨保护层厚度较大的情况。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梁底纵筋4的直径为20mm。实施例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与实施例2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马凳筋3的排布间距为1.0m;梁底纵筋4的直径为20mm。实施例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与实施例2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马凳筋3的排布间距为1.5m;梁底纵筋4的直径为40mm。以上内容是结合优选技术方案对本专利技术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仅限于这些说明。对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简单的推演及替换,都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马凳筋(3)反吊固定于劲性钢骨(1)的下方;第二步:将梁底纵筋(4)临时固定于马凳筋(3)底部的下侧,完成单层布筋;第三步:继续将梁底纵筋(4)临时固定于马凳筋(3)底部的上侧,将内封闭箍(6)的底部与位于马凳筋(3)底部的梁底纵筋(4)固定连接,将梁顶纵筋(5)固定于内封闭箍(6)的顶部内侧;第四步:将外封闭箍(7)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6)的底部外侧,外封闭箍(7)的顶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6)的顶部外侧;第五步:以梁底纵筋(4)为参照,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后续钢筋绑扎,最后补充支设梁底及梁侧模板。

【技术特征摘要】
1.劲性钢骨梁马凳筋反吊布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马凳筋(3)反吊固定于劲性钢骨(1)的下方;
第二步:将梁底纵筋(4)临时固定于马凳筋(3)底部的下侧,完成单层布筋;
第三步:继续将梁底纵筋(4)临时固定于马凳筋(3)底部的上侧,将内封闭箍(6)的底部
与位于马凳筋(3)底部的梁底纵筋(4)固定连接,将梁顶纵筋(5)固定于内封闭箍(6)的顶部
内侧;
第四步:将外封闭箍(7)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6)的底部外侧,外封闭箍(7)的顶
部固定连接于内封闭箍(6)的顶部外侧;
第五步:以梁底纵筋(4)为参照,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后续钢筋绑扎,最后补充支设梁底
及梁侧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劲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杰张强赵传莹刘文斗刘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