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3143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1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盖子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盖子部件装设在定影带的端部上。第一弹性部件与定影带的外周面相对,装设在盖子部件上。第一弹性部件为环状。第二弹性部件与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对,装设在盖子部件上。第二弹性部件为环状。第一弹性部件抵压接触在盖子部件和定影带的外周面上。第二弹性部件相对于定影带的内周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并朝向定影带的内周面热膨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一般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来说,已知有传送带夹持方式的定影装置。这样的定影装置中,使用压力部件将定影带抵压接触在转动部件上。定影带通过在转动部件上滑动而进行转动。为了减少压力部件与定影带在滑动时的阻力,将润滑剂涂覆在定影带的内周面上。然而,有可能造成润滑剂从定影带的两端部泄漏的情况。已知有抑制润滑剂的泄漏的定影装置。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在压力部件与定影带之间,配置有用于降低压力部件与定影带之间的摩擦的低摩擦部件。在低摩擦部件的端部上,形成有用于抑制润滑剂的泄漏的阶梯部。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阶梯部仅形成在低摩擦部件的端部的一部分上。因此,润滑剂有可能从定影带的端部泄漏。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润滑剂从定影带的端部泄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观点,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盖子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盖子部件装设在所述定影带的端部上。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相对,装设在所述盖子部件上。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环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对,装设在所述盖子部件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环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抵压接触在所述盖子部件和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外周面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周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并朝向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周面热膨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观点,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和所述的定影装置。图像形成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所述定影装置使所述片材上形成的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片材上。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润滑剂从定影带的端部泄漏。附图说明图1中(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图1中(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盖子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立体分解图,图1中(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装设有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盖子部件的立体图。图2中(a)和(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再重复说明。参照图1(a)~图1(c),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定影装置100的立体图。定影装置100具备定影带10、一对盖子部件20、加压辊50和旋转检测部60。片材通过定影带10与加压辊50之间的定影夹持N时,定影带10将图像定影在片材上。定影带10可以绕着定影带10的旋转轴线L而旋转。将沿着旋转轴线L的方向DL记载为“轴线方向DL”。定影带10为环状,且大致呈圆筒形状,并具有柔韧性。一对盖子部件20装设在定影带10的一对端部11上。一对端部11是定影带10的轴线方向DL的一对端部。旋转检测部60对盖子部件20的旋转进行检测,盖子部件20装设在定影带10的一对端部11中的一端部11B上。加压辊50抵压接触在定影带10上,并形成定影夹持N。图1(b)是表示定影装置100的盖子部件20、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的立体分解图。其中,在图1(b)中,盖子部件20被装设在定影带10的一对端部11中的一端部11A上。定影装置100还具备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均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环状)。第一弹性部件30的内径比第二弹性部件40的外径大。盖子部件20包含第一筒状部21、第二筒状部22、第三筒状部23和基部24。第一筒状部21和第二筒状部22均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筒状)。第一筒状部21和第二筒状部22形成为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第一筒状部21的内径比第二筒状部22的外径大。因此,第二筒状部22位于第一筒状部21的内侧。第一筒状部21和第二筒状部22均从圆板状的基部24向定影带10的端部11B延伸。从基部24到第一筒状部21的前端的长度比从基部24到第二筒状部22的前端的长度长。第三筒状部23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筒状),从基部24向定影带10的端部11A的外侧延伸。第三筒状部23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与第二筒状部22的内径和外径相同。第二筒状部22和第三筒状部23形成筒状体25。筒状体25具有贯通孔25A。图1(c)是表示定影装置100的装设有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的盖子部件20的立体图。如图1(b)和图1(c)所示,第一弹性部件30装设在第一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A上。第二弹性部件40装设在第二筒状部22的外周面22A上。还有,装设有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的盖子部件20被装设在定影带10端部11A。在此情况下,盖子部件20以定影带10的端部11A位于第一弹性部件30与第二弹性部件40之间的方式,被装设在定影带10上。此外,由于装设在定影带10的端部11B的盖子部件20的结构与图1(b)和图1(c)所示的盖子部件2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还有,虽然为了附图的简略而省略,但定影装置100还包含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被装设在盖子部件20上,盖子部件20被装设在端部11B上。由于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的结构分别与在图1(b)和图1(c)所示的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参照图2(a)和图2(b),对定影带10、盖子部件20、第一弹性部件30和第二弹性部件4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a)是表示在第二弹性部件40的热膨胀前的定影装置100的一部分的剖面图。第一弹性部件30与定影带10的外周面12相对,装设在盖子部件20的第一筒状部21上。第一弹性部件30抵压接触在第一筒状部21的内周面21A和定影带10的外周面12上。例如,第一弹性部件30的材料中包含硅橡胶。例如,硅橡胶是发泡硅橡胶。例如,第一弹性部件30的橡胶硬度(Asker-C硬度)为20度~40度。第二弹性部件40与定影带10的内周面13相对,装设在盖子部件20的第二筒状部22上。第二弹性部件40相对于定影带10的内周面13隔开间隔D(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盖子部件,装设在所述定影带的端部上,第一弹性部件,其为环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相对,装设在所述盖子部件上;和第二弹性部件,其为环状,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对,装设在所述盖子部件上,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抵压接触在所述盖子部件和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外周面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周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并朝向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周面热膨胀。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22 JP 2014-2591631.一种定影装置,具备:
定影带;
盖子部件,装设在所述定影带的端部上,
第一弹性部件,其为环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相对,装设在所述盖子
部件上;和
第二弹性部件,其为环状,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对,装设在所述盖子
部件上,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抵压接触在所述盖子部件和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外周面
上,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周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并朝
向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周面热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分离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的加热部,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被所述加热部加热而热膨胀,并抵压接触在所述定影带
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盖子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子部件包含第一筒状部和第二筒状部,所述第一筒状部和所述第二
筒状部形成为以所述定影带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口弘达
申请(专利权)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