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式蓄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26093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1 1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完成全部的蓄热材料的更换作业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该管道式蓄热装置包括:铅垂管道(2),上部连接有上部管道(3),且下部连接有下部管道(4),在至少到下部管道上方为止的空间内收容有粒状蓄热材料(11),燃烧用空气(A)与废气(B)交替地在上部管道与下部管道之间经由粒状蓄热材料流通;供给料斗(12),其设置在铅垂管道上,而用于向该铅垂管道内部供给粒状蓄热材料;上部门(14),其开闭自如地设置在供给料斗与铅垂管道之间,且用于通过关闭而将粒状蓄热材料保持在供给料斗内,并且用于通过打开而从供给料斗向铅垂管道内部投下粒状蓄热材料;以及下部门(15),其开闭自如地设置在铅垂管道下端(2b),且通过关闭而将粒状蓄热材料保持在铅垂管道内,并且通过打开而从该铅垂管道内部排出粒状蓄热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管道式蓄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全部蓄热材料的更换作业的管道式蓄热装置。
技术介绍
工业炉中使用的蓄热式烧嘴中具备利用废气的废热来加热燃烧用空气的蓄热装置。在该蓄热装置中收容有球状蓄热材料,当交替流通的废气与燃烧用空气中的废气流通时,废热积蓄在球状蓄热材料中,之后,当燃烧用空气流通时,该燃烧用空气被球状蓄热材料加热。关于这种蓄热装置,专利文献1以及2中开示了更换球状蓄热材料的更换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蓄热式烧嘴的蓄热体更换装置”中,在蓄热室上部外侧设有蓄热体补充室,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蓄热体供给部将所述蓄热室与蓄热体补充室连通,所述蓄热室的底部由蓄热体适量落下底板构成,与从该蓄热体适量落下底板落下的量相应地,从所述蓄热体补充室经由蓄热体供给部向蓄热室供给蓄热体。专利文献2的“具备蓄热体更换机构的蓄热式交替燃烧装置”包括至少一对蓄热式燃烧器,该一对蓄热式燃烧器包括:具备燃料喷嘴的燃烧器部、由收纳蓄热体的蓄热室,将所述一对蓄热式燃烧器交替地进行燃烧与排气的蓄热式交替燃烧装置的蓄热室形成为大致L字状,所述蓄热室的前端经由多孔板与所述燃烧器部的燃烧室后端连接,在所述蓄热室的底部设置有具备蓄热体排出用开闭阀的蓄热体排出管,另外,通过具备分配器以及位于该分配器的下游的蓄热体供给用开闭阀的蓄热体供给管来连接所述蓄热室的上部与蓄热体贮存罐。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5914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177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任一
技术介绍
中,为了避免一口气向蓄热室供给蓄热体,或者从蓄热室一口气排出蓄热体,而将蓄热装置设置成如下的结构,即,具备具有与蓄热室的容积相比非常窄或者细的通路部分的蓄热体供给部及蓄热体适量落下底板、蓄热体供给管、蓄热体排出管,以能够缓慢供给、排出蓄热体。因此,存在蓄热体在这些通路部分处堵塞导致无法更换蓄热体的课题。另外,关于蓄热体的更换,与每次少量地更换相比在一口气更换全部蓄热体的情况下,不会产生未更换的蓄热体始终残留在蓄热室内等不良现象,因而在设备管理方面优选。在更换全部蓄热体的情况下,需要停止蓄热式烧嘴、工业炉设备。为了缩短该停止期间要求迅速进行更换作业,然而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现有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完成全部蓄热材料的更换作业的管道式蓄热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管道式蓄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式蓄热装置包括:铅垂管道,其沿上下铅垂方向以笔直的形态立起设置,上部连接有上部管道,并且下部连接有下部管道,所述铅垂管道的内径从所述上部上方的上端至所述下部下方的下端形成为相同的尺寸,在至少到所述下部管道上方为止的空间内收容有粒状蓄热材料,燃烧用空气与废气经由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交替地在所述上部管道与所述下部管道之间流通;多孔板,其在所述上部管道以及所述下部管道各自的与所述铅垂管道连接的连接端部,设置成面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的表面与所述铅垂管道的内表面共面;供给料斗,其设置在所述铅垂管道上,用于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供给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上部门,其开闭自如地设置在所述供给料斗与所述铅垂管道之间,用于通过关闭将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保持在所述供给料斗内,并且通过打开从所述供给料斗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投下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以及下部门,其开闭自如地设置在所述铅垂管道下端,通过关闭将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保持在所述铅垂管道内,并且通过打开从所述铅垂管道内部排出所述粒状蓄热材料。所述管道式蓄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铅垂管道下方配置有回收从所述下部门排出的所述粒状蓄热材料的回收容器。所述管道式蓄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门以双扇对开的方式开闭。所述管道式蓄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管道以及所述下部管道的任一方连接有具有供气阀的燃烧用空气供给管和具有排气阀的废气排出管,在关闭所述排气阀且打开所述供气阀而使燃烧用空气在所述铅垂管道中流通的状态下,与关闭所述供气阀对应地,在所述下部门的开闭动作之后进行所述上部门的开闭动作。所述管道式蓄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粒状蓄热体是球体形状的球状蓄热材料。专利技术效果对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而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完成全部蓄热材料的更换作业。另外,能够极力抑制炉内温度的变动,并且即使在运转期间内也能够进行粒状蓄热材料的更换作业,另外,在燃烧用空气流通时进行更换作业,因此能够降低粒状蓄热材料的温度而将其排出,能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管道式蓄热装置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图2是表示利用图1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进行的蓄热材料排出阶段的侧剖视图。图3是表示利用图1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进行的蓄热材料投下阶段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利用图1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进行的蓄热材料更换作业的完成状态的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管道式蓄热装置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道式蓄热装置的侧剖视图,图2是表示利用图1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进行的蓄热材料排出阶段的侧剖视图,图3是表示利用图1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进行的蓄热材料投下阶段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利用图1的管道式蓄热装置进行的蓄热材料更换作业的完成状态的侧剖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道式蓄热装置1具备沿上下铅直方向立起设置的笔直的铅垂管道2。铅垂管道2形成为上端2a向上方开放、下端2b向下方开放的空心筒体状。铅垂管道2的内径从上端2a至下端2b形成为相同的尺寸。铅垂管道2的上部连接有上部管道3。铅垂管道2的下部连接有下部管道4。在铅垂管道2上连接的上部管道3的端部设有多孔板(格栅)5。在与铅垂管道2连接的下部管道4的端部也设有多孔板6。在下部管道4连接有具有供气阀7的燃烧用空气供给管8、具有排气阀9的废气排出管10。燃烧用空气供给管8与供给燃烧用空气A的空气供给鼓风机(未图示)连接,废气排出管10与排出废气B的烟道(未图示)连接。蓄热式烧嘴由交替进行燃烧动作与排气动作的一对燃烧器单元构成。各图中示出了一方的燃烧器单元的主要部分。上部管道3朝向例如工業用炉的炉内开口,在进行燃烧动作时,燃料与从燃烧用空气供给管8供给的燃烧用空气A(图中用实线箭头表示)混合,朝向炉内生成火焰。在进行排气动作时,炉内的废气B(图中用虚线箭头表示)被朝向废气排出管10吸引。如图1所示,从燃烧用空气供给管8向炉内供给的燃烧用空气A从下部管道4经由铅垂管道2向上部管道3流通。从废气排出管10排出的废气B与燃烧用空气A的流动相反,从上部管道3经由铅垂管道2向下部管道4流通。即,燃烧用空气A以及废气B的流通路径使这些燃烧用空气A以及废气B相互以相反的朝向流通,使燃烧用空气A从下部管道4向上部管道3流通,使废气B从上部管道3向下部管道4流通。另外,也可以使燃烧用空气供给管8以及废气排出管10与上部管道3连接,而取代与下部管道4连接,使下部管道4与炉内侧连接。总之,在设置在上部管道3与下部管道4之间的铅垂管道2内交替地流通有燃烧用空气A与废气B。在铅垂管道2的内部的、至少到下部管道4上方为止的空间内,收容有陶瓷制等的粒状蓄热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球状形态的球状蓄热材料11。当然,如图1中的假想线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道式蓄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式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式蓄热装置包括:铅垂管道,其上部连接有上部管道,并且下部连接有下部管道,在至少到所述下部管道上方为止的空间内收容有粒状蓄热材料,燃烧用空气与废气经由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交替地在所述上部管道与所述下部管道之间流通;供给料斗,其设置在所述铅垂管道上,用于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供给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上部门,其开闭自如地设置在所述供给料斗与所述铅垂管道之间,用于通过关闭将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保持在所述供给料斗内,并且通过打开从所述供给料斗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投下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以及下部门,其开闭自如地设置在所述铅垂管道下端,通过关闭将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保持在所述铅垂管道内,并且通过打开从所述铅垂管道内部排出所述粒状蓄热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20 JP 2013-2404201.一种管道式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式蓄热装置包括:铅垂管道,其沿上下铅垂方向以笔直的形态立起设置,上部连接有上部管道,并且下部连接有下部管道,所述铅垂管道的内径从所述上部上方的上端至所述下部下方的下端形成为相同的尺寸,在至少到所述下部管道上方为止的空间内收容有粒状蓄热材料,燃烧用空气与废气经由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交替地在所述上部管道与所述下部管道之间流通;多孔板,其在所述上部管道以及所述下部管道各自的与所述铅垂管道连接的连接端部,设置成面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的表面与所述铅垂管道的内表面共面;供给料斗,其设置在所述铅垂管道上,用于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供给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上部门,其开闭自如地设置在所述供给料斗与所述铅垂管道之间,用于通过关闭将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保持在所述供给料斗内,并且通过打开从所述供给料斗向所述铅垂管道内部投下所述粒状蓄热材料;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本祐作北村和也片山智树追手佳祐
申请(专利权)人:中外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