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32562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1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包括一压滤机,所述压滤机包括多个依次叠合的滤板,相邻的两个滤板之间形成一个污泥容腔;所述滤板具有中空的介质容腔,滤板上还设置有与介质容腔连通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介质容腔通过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串联在介质循环管路中,污泥容腔通过滤板上的出水通道与滤液排放管相连接,所述滤液排放管还通过切换阀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滤板表面上均设有电极,每个污泥容腔两侧的电极分别与电源的两极相连接。在电极的作用下,污泥发生电渗透效应,污泥中的水分被分离出来,并通过抽真空装置将水分从出水通道抽出;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污泥中的含水量,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经过活性污泥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活性污泥。这些剩余活性污泥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及未稳定化的有机物,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我国日产湿污泥8万吨,其中工业湿污泥4万吨,年增长速度10-15 %之间,如此庞大的污泥数量,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以达到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目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脱水处理是污泥减量化处理的首要环节,对污泥进行压榨并加热脱水是一种现有的处理方法,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2100454363的专利申请涉及一种低温真空脱水干化成套设备及其工艺,专利号为ZL201120498066X的专利涉及一种加热滤板,专利号为201120498495.7的专利涉及一种隔膜滤板,这些技术中涉及的污泥脱水处理方法,采用压榨、加热等脱水处理手段处理后,虽然能够将污泥中的水分含量降至较低的状态,但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处理过程能耗相对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能够进一步降低污泥中的水分含量,提高污泥处理效率,降低处理过程的能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及相关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包括一压滤机,所述压滤机包括多个依次叠合的滤板,相邻的两个滤板之间形成一个污泥容腔;滤板上设置有贯穿滤板并与所述污泥容腔连通的污泥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滤板具有中空的介质容腔,滤板上还设置有与介质容腔连通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滤板两侧具有面向污泥容腔的滤板表面,所述滤板表面被包覆在滤布以内;所述滤板上的介质容腔通过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串联在介质循环管路中,每个滤板上的出水通道互相连通,并与滤液排放管相连接,所述滤液排放管还通过切换阀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滤板表面上均设有电极,每个污泥容腔两侧的电极分别与电源的两极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滤板上还设置有与出水通道连通的压气口,所述压气口与空压装置连通。优选地,所述滤板均为隔膜滤板,隔膜滤板两侧的滤板表面为柔性耐压导热隔膜,导热隔膜周边设置有第一板框,第一板框与两侧的导热隔膜之间形成第一介质容腔。优选地,所述滤板包括隔膜滤板和加热滤板,隔膜滤板和加热滤板间隔排布;隔膜滤板两侧的滤板表面为柔性耐压导热隔膜,导热隔膜周边设置有第一板框,第一板框与两侧的导热隔膜之间形成第一介质容腔;加热滤板的两侧的滤板表面为导热板,导热板周边设置有第二板框,第二板框与两侧的导热板之间形成第二介质容腔。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为金属板,所述导热板构成所述电极。进一步地,所述导热隔膜由导电橡胶制成,所述导热隔膜构成所述电极。进一步地,所述隔膜滤板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串联在加压介质循环管路中。进一步地,所述滤板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串联在加热介质循环管路中。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其中的压滤机包括多个依次叠合的滤板,相邻的滤板之间形成一个污泥容腔,滤板两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与电源相连的电极,在电极的作用下,污泥发生电渗透效应,污泥中的水分被分离出来,并通过抽真空装置将水分从出水通道抽出;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污泥中的含水量,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提高了污泥处理的效率,从而降低了处理过程的能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压滤机的滤板排布结构意图。图3是隔膜滤板的正视图。图4是图3中A-A的剖面视图。图5是加热滤板的正视图。图6是图5中B-B的剖面视图。I 压滤机511a介质进口11 滤板组512a介质出口2 抽真空装置520a导热隔膜3 空压装置530a第一介质容腔4 加热介质循环管路540a凹陷区5 加压介质循环管路550a污泥通道6 电源560a出水通道61 导线570a连通槽200 首压板500b加热滤板210 主出水口510b第二板框220 主污泥入口511b介质进口300 尾压板512b介质出口310 压气口520b导热板400 切换阀530b第二介质容腔500 滤板540b凹陷区511 介质进口550b污泥通道512 介质出口560b出水通道500a 隔膜滤板570b连通槽510a 第一板框600污泥容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压滤机的滤板排布结构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包括一压滤机I,压滤机I包括多个依次叠合的滤板500,叠合的滤板500串联排列成一滤板组11,并且滤板组11被从两端压紧,相邻的两个滤板500之间形成一个污泥容腔600;滤板500上设置有贯穿滤板500并与所述污泥容腔600连通的污泥通道550和出水通道560;来自污泥调制池的湿污泥通过污泥通道550流入并充满各污泥容腔600 ;滤板500具有中空的介质容腔(图4中的530a/图6中的5 30b ),用以充入热的流体介质或者具有压力的流体介质,滤板500上还设置有与介质容腔连通的介质进口 511和介质出口 512,分别用于通入流体介质和流出流体介质,滤板500两侧具有面向污泥容腔600的滤板表面,所述滤板表面被包覆在滤布(图中未示出)以内,进入到污泥容腔600内的湿污泥处于两个滤板500的滤布之间;滤板500上的介质容腔通过介质进口 511和介质出口 512串联在介质循环管路(加热介质循环管路4/加压介质循环管路5)中,每个滤板500上的出水通道560互相连通,并与滤液排放管相连接,滤液排放管还通过切换阀400与抽真空装置2连接;滤板500表面上均设有电极,每个污泥容腔600两侧的电极分别与电源6的两极相连接。这样,污泥容腔600中的湿污泥在经过一次压榨和二次压榨之后,在滤板表面的电极的作用下,污泥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电渗透的污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包括一压滤机,所述压滤机(1)包括多个依次叠合的滤板(500),相邻的两个滤板(500)之间形成一个污泥容腔(600);滤板(500)上设置有贯穿滤板(500)并与所述污泥容腔(600)连通的污泥通道(550a/550b)和出水通道(560a/560b);所述滤板(500)具有中空的介质容腔(530a/530b),滤板(500)上还设置有与介质容腔(530a/530b)连通的介质进口(511a/511b)和介质出口(512a/512b),滤板(500)两侧具有面向污泥容腔(600)的滤板表面,所述滤板表面被包覆在滤布以内;其特征是,所述滤板(500)上的介质容腔(530a/530b)通过介质进口(511a/511b)和介质出口(512a/512b)串联在介质循环管路(4/5)中,每个滤板(500)上的出水通道(560a/560b)互相连通,并与滤液排放管相连接,所述滤液排放管还通过切换阀(400)与抽真空装置(2)连接;所述滤板(500)表面上均设有电极,每个污泥容腔(600)两侧的电极分别与电源(6)的两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太明牛炳晔徐美良曲献伟雷志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