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2401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1 11:50
一种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其包括定平台、动平台和连接这两个平台的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每个活动分支均由移动副P1、转动副R1、转动副R2、转动副R3和转动副R4依次连接构成,转动副R1的轴线与移动副P1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2的轴线与转动副R1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3的轴线与转动副R2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4的轴线与转动副R3的轴线相互垂直;上述移动副P1、转动副R4分别与定平台、动平台倾斜连接,且倾斜角度相等,转动副R1的轴线和转动副R4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移动自由度,可以实现绕空间一定范围内任意点的连续转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并联机构。
技术介绍
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移动自由度的并联机构在机械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两转一移并联机构中,机构的动平台没有水平方向的移动自由度,但动平台的中心点却可以发生水平方向的移动。学者们将机构中的这种在非自由度方向上的移动称为“伴随运动”。伴随运动的存在会对机构的轨迹标定和轨迹规划带来不便,并且增加控制的复杂度。因此,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减少或消除机构的伴随运动是在进行机构设计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很多学者曾针对两转一移并联机构中的伴随运动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设计出一些没有伴随运动的并联机构(CN101518898A,CN101497167A)。但这些机构的各个分支不完全相同,机构的加工及维护成本较高;且机构的动平台只能实现绕某个点的转动,给机构的运动控制带来很大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和维护成本较低、可以实现绕空间多个点自由转动的两转一移并联机构。本专利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定平台、动平台和连接这两个平台的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每个活动分支中的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移动副Pl与定平台连接,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l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2与第三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3与第四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R4与动平台连接;上述移动副Pl、转动副R4分别与定平台、动平台倾斜布置,且倾斜角度相等;转动副Rl的轴线与移动副Pl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2的轴线与转动副Rl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3的轴线与转动副R2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4的轴线与转动副R3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l的轴线与转动副R4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分支中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转动副Rl和转动副R2可以替换为一个万向铰链;分支中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转动副R3和转动副R4可以替换为一个万向铰链;分支中轴线相互平行的转动副Rl和移动副Pl可以替换为一个圆柱副。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移动自由度,可以实现绕空间一定范围内任意点的连续转动,能有效地避免伴随运动的发生。2、三个分支完全相同,容易制造和装配,且维护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在图1所示的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立体示意图中,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连接定平台I和动平台2,活动分支中的第一连杆3的一端通过移动副Pl与定平台I连接,该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l与第二连杆4的一端连接,该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2与第三连杆5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3与第四连杆6的一端连接,该第四连杆6的另一端通过R4与动平台2连接;其中,移动副P1、转动副R4分别与定平台1、动平台2倾斜布置,且倾斜角度相等;转动副Rl的轴线与移动副Pl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2的轴线与转动副Rl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3的轴线与转动副R2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4的轴线与转动副R3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l的轴线与转动副R4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连接定平台I和动平台2,活动分支中的第一连杆3的一端通过移动副Pl与定平台I连接,该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通过万向铰链Ul与第三连杆5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通过万向铰链U2与动平台2连接;万向铰链Ul由两个轴线垂直相交的转动副构成,万向铰链U2由两个轴线垂直相交的转动副构成;万向铰链Ul中与第一连杆3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与移动副Pl的轴线平行,万向铰链U2中与第三连杆5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与万向铰链Ul中与第三连杆5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平行;移动副P1、万向铰链U2中与动平台2相连的转动副分别与定平台1、动平台2倾斜布置,且倾斜角度相等;万向铰链Ul中与第一连杆3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与万向铰链U2中与动平台2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连接定平台I和动平台2,活动分支中的第二连杆4的一端通过圆柱副Cl与定平台I连接,该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2与第三连杆5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连杆5的另一端通过万向铰链U2与动平台2连接;万向铰链U2由两个轴线垂直相交的转动副构成;转动副R2的轴线与圆柱副Cl的轴线相互垂直,万向铰链U2中与第三连杆5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与转动副R2的轴线相互平行;圆柱副Cl、万向铰链U2中与动平台2相连的转动副分别与定平台1、动平台2倾斜布置,且倾斜角度相等;万向铰链U2中与动平台2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与圆柱副Cl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主权项】1.一种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其包括定平台、动平台和连接这两个平台的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活动分支中的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移动副Pl与定平台连接,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l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2与第三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3与第四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R4与动平台连接;上述移动副Pl、转动副R4分别与定平台、动平台倾斜布置,且倾斜角度相等;转动副Rl的轴线与移动副Pl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2的轴线与转动副Rl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3的轴线与转动副R2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4的轴线与转动副R3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l的轴线与转动副R4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活动分支中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转动副Rl和转动副R2替换为一个万向铰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活动分支中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转动副R3和转动副R4替换为一个万向铰链。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活动分支中轴线相互平行的转动副Rl和移动副Pl替换为一个圆柱副。【专利摘要】一种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其包括定平台、动平台和连接这两个平台的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每个活动分支均由移动副P1、转动副R1、转动副R2、转动副R3和转动副R4依次连接构成,转动副R1的轴线与移动副P1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2的轴线与转动副R1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3的轴线与转动副R2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4的轴线与转动副R3的轴线相互垂直;上述移动副P1、转动副R4分别与定平台、动平台倾斜连接,且倾斜角度相等,转动副R1的轴线和转动副R4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本专利技术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移动自由度,可以实现绕空间一定范围内任意点的连续转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PC分类】B25J9/00【公开号】CN105710867【申请号】CN201610257218【专利技术人】陈子明, 张扬, 成栋良, 黄坤, 刘晓檬 【申请人】燕山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转动中心两转一移并联机构,其包括定平台、动平台和连接这两个平台的三条结构完全相同的活动分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活动分支中的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移动副P1与定平台连接,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1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2与第三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R3与第四连杆的一端连接,该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R4与动平台连接;上述移动副P1、转动副R4分别与定平台、动平台倾斜布置,且倾斜角度相等;转动副R1的轴线与移动副P1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2的轴线与转动副R1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3的轴线与转动副R2的轴线相互平行;转动副R4的轴线与转动副R3的轴线相互垂直;转动副R1的轴线与转动副R4的轴线相交于空间一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子明张扬成栋良黄坤刘晓檬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