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桥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18998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2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桥驱动电路,包括上桥驱动和下桥驱动,上桥部分包括A部分,下桥部分包括B部分和C部分,所述A部分具体为:继电器K1的1,4脚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到12V电压,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2脚和MOS管VT2的漏极共同连接到M+接口,所述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3脚连接MOS管VT1的漏极并共同连接到M-接口上,所述继电器线圈K1的5脚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并和三极管V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到GND;本电路装配效率增加,同时取消了自举升压电路,杜绝了驱动电压不足的问题,对控制驱动的单片机不需要专用的互补输出型PWM外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机驱动
,特别涉及一种全桥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桥式电机驱动一般由4只功率MOS管做开关,配合晶体管驱动电路构成完整的桥式驱动电路,电路结构见图1,该电路由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即图1中的A部分和B部分,由于两个部分结构完全相同,现已A部分为例描述电路原理:HA和LA分别为上桥和下桥的驱动输入端,二极管AD1和电容AE1组成自举升压电路,保证MOS管VT1导通时有足够的Vgs,使其保持完全导通,当LA为高电平HA为低电平时,LA端的高电平通过三极管N1的发射极电阻AR9使N1的发射极也为高电平,使N1截止不导通,15V电压通过电阻AR6使三极管N1的集电极和P3的基极处形成约为15V的电位,该电位将使得P3截止,切断15V向MOS管VT2提供的驱动电压,同时LA送来的高电平还通过电阻AR10到达三极管N2的基极使N2导通,N2集电极与VT2相连接,N2导通将拉低VT2栅极电压,使得VT2完全可靠截止,BC2接在VT2的GS引脚上,用于消除VT2栅极的毛刺干扰。当HA为低电平时通过AR3加到三极管V1的基极,使V1截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桥驱动电路,所述全桥驱动电路包括上桥驱动和下桥驱动,所述上桥部分包括A部分,所述下桥部分包括B部分和C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A部分具体为:继电器K1的1,4脚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到12V电压,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2脚和MOS管VT2的漏极共同连接到M+接口,所述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3脚连接MOS管VT1的漏极并共同连接到M‑接口上,所述继电器线圈K1的5脚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并和三极管V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到GND;所述B部分具体为:CWD接口通过电阻R9连接到三极管V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2连接到GND端,所述三极管V3的集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桥驱动电路,所述全桥驱动电路包括上桥驱动和下桥驱动,所述上桥部分包括A部分,所述下桥部分包括B部分和C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A部分具体为:继电器K1的1,4脚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到12V电压,所述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2脚和MOS管VT2的漏极共同连接到M+接口,所述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3脚连接MOS管VT1的漏极并共同连接到M-接口上,所述继电器线圈K1的5脚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并和三极管V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到GND;
所述B部分具体为:CWD接口通过电阻R9连接到三极管V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2连接到GND端,所述三极管V3的集电极则与三极管P2的基极和电阻R5一端共同连接R5的一端,所述R5的另一端则与三极管P2的发射极共同连接到12V电压上,所述三极管P2的集电极连接到电阻R13一端,并且与三极管P4的基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和所述三极管P4的集电极共同连接到VT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通过R3连接到P4的发射极并共同连接到VT1的栅极,电容C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VT1的栅极和源极上;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宁武夏毅承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奥文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