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伟专利>正文

内窥式超声波引导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1420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内窥式超声波引导导管,一种用于医疗上插入人体的各种生理管腔内,在超声断层显像的引导下,进行介入性检查和治疗的多用途塑料导管。  本发明专利技术安装由多元阵“U”筒形压电晶体(1)构成的微型超声波探头,采用快速电子旋转式及扇形扫查,获得体腔内的二维声学图像,在直视下顺利进行选择性插管与内窥性检查;并利用到位后的导引细丝(7)及外套管(8),引导更换各种导管或微型手术器械,一次插管完成多种导管检查和治疗。(*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由微型超声波探头构成的内窥式塑料导管,用于医疗上引导导管插入人体的各种生理管腔内,在超声断层显像的直视下,顺利进行多种介入性导管检查和治疗。导管(指各种心导管、成形导管、造影导管、注药导管、引流管等),是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新式器材。通过医生的插管操作,将相应导管送入病人的各种生理管腔内,如心血管及其分枝、支气管、胃肠道、胆管、膀胱、输尿管、子宫腔、输卵管、胸腹腔等等,进行非手术方式的导管检查和治疗。这种方法不需要外科开刀,因而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颇受医学界的重视和推崇。但是,现有的全部类型和用途的导管,统统没有直视导向装置,不能窥见体腔内的插管路径。导管操作需要在床旁X光透视或超声波引导下,借助导管本身的固有形状、导向气囊或导引钢丝,才能进入病人体腔内的预定部位。由于X射线或体外超声波探查均无法显示体腔内面、截面及其分枝开口的影像,而导管先端又难以随意改变弯曲角度,致使选择性插管通过细小分枝或瓣膜口相当困难,因而目前插管的失败率较高,并发症较多,操作费时费力。导管治疗作为比较尖端的技术,仅为少数专科医生掌握,既使在价值昂贵的床旁万向X线电视影像增强系统的指引下,仍然要求操作者具有十分娴熟的插管技术,并且被迫与病人一起接受较长时间的X光辐射损伤。如果选择性插管失败,导管不能到达病变部位,则无法实施所有的导管检查和治疗,只好放弃这一先进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用腔内超声波断层图像导向的内窥式导管。这种导管安装可拆御的微型超声波探头,全方位快速园周扫查,其管径纤细、管身柔软、先端可控向,带有外套管和导引细丝,系通用于人体各种生理管腔的多用途引导导管。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在于,给普通的塑料导管安上“眼睛”-微型超声波探头,探头和导管的直径小到足以通过人体内任何生理管腔的主干。微型探头由多阵元园柱球面形压电晶体构成,采用多元阵式快速电子扫查方式,进入体腔内向四周及前方发射无损伤性的低声强超声波;超声波脉冲在腔内的体液中良好传播,遇管壁组织发生介面反射,回声经同一探头接收后,再转换为超声波电振荡,通过导管传输至体外的超声波超声波监视仪,将腔内的二维断层图像实时显示于荧光屏上。从而用超声波制导导管操作,在声像图直视下顺利进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并利用插到位的外套管或引导细丝建立先行通路,引导更换现有的各种导管,一次插管完成多种导管检查和治疗,即可实现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沿长轴方向部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头部沿2-2线横断的截面放大图。图3是图1体部沿A-A′省略线横断的截面放大图。本专利技术包括头部、体部和尾部三部份。参照图1、图2,本专利技术的头部为微型超声波探头,其关键元件是“U”筒形的压电晶体(1),它的形状为空心园柱体,先端呈凸球面,外观如子弹头。根据经典的压电效应和电-声转换原理,最好选用钛酸钡BaTiO3、二元或三元系锆钛酸铅PZT等多晶材料,经人工烧结模制成“U”筒形压电陶瓷;或者采用高分子压电聚合材料,如聚偏氟乙烯(PVDF),并可掺入PZT粉末,加工塑制成形。经过极化处理以后,在“U”筒形园柱球面体的内外两面,分别电镀一层导电的银薄膜作为正、负电极,内面为(+)膜,外面为(-)膜,构成具有电-声转换功能的压电式换能器。然后将一整块“U”筒形压电晶体(1)用激光分刻成许多小的晶片(阵元),如沿园周每隔30°轴向光刻,并在近凸球面横切,即可得到前方及周壁共24个阵元,也可根据需要分割出更多的阵元,组成园柱球面形多元阵探头。用于多元阵式快速电子扫查的逻辑开关线路,可制成“+”字形的微型集成电路块(2),装在“U”筒形压电晶体(1)的空心内,使探头的引线只有(+)、(-)各一根。在(1)与(2)之间的所有空隙,全部充填由环氧树脂加钨粉、橡皮粉构成的背块吸收材料,起着胶粘固定多元晶片、提高探头分辨力的作用。压电晶体(1)的表面,敷以一层极薄的聚乙烯塑料包被,形成光滑、绝缘的保护膜。由于压电晶体(1)呈“U”筒形园柱球面体形状,多个阵元排列在凸形的园周及球弧面上,而非扁平的晶片呈直线性列阵,因此微型探头能环绕园周及前向360°全方位旋转扫查,即采用现有的多元线阵快速电子扫描技术,按时序控制多个阵元分组间歇发射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一边插管前进一边扫查,无声束探查盲区;并能在旋转扫查的同时,进行来回的扇形(P型)扫查,既使不用复杂的相控阵电子扫描电路,仍可获得B型扫查和P型扫查的混合显像效果。微型超声波探头的直径在12Fr.(约4.0mm)左右,长度一般为1.0~1.5mm。“U”筒形压电晶体的厚度,由所需要的不同谐振频率决定,可制成多种规格供临床选择。微型探头通过导管前端的螺纹接头(3),与导管旋转相连,可以拆御并更换之。本专利技术的体部为空心的软性截头导管,管径与其前的探头直径保持一致,长度约150cm,结构如图3所示。管壁由聚乙烯(Polyethylene)塑料和包裹其中的金属电缆线构成,具有充分的弯曲性能。金属电缆线选用许多根纤细的铜丝,按照(+)、(-)极性分别编织成内外两层同心园网络,内层为正极网络(4),外层为负极网络(5),层间用聚乙烯(6)均匀涂包绝缘,组成外表光滑的发射和接收同轴电缆,连接微型探头与床旁超声波监视仪,传递超声波电振荡。铜丝网络(4)、(5)构成管壁的骨架,同时具有支撑导管、传递旋转导管时的扭转力,以及X线下显影的作用。管壁的表层刻有长度标记。沿长轴贯穿一条从头至尾的浅凹沟,其内可容纳普通弹簧钢丝结构的导引细丝(7)穿行,导丝的先端柔软,直径小于1.0mm,长度超过150cm;也可根据需要换用头尖而硬的穿刺细针,或者供注射造影剂、生理盐水的孔道使用。管壁的外面再套上一根均质的塑料外套管(8),外套管壁由聚四氟乙烯(Teflon)构成,要求菲薄、透明,内径恰好与管身吻合,长度比导管稍短,露出微型超声波探头的先端,套管尾部带有现成的防漏活瓣装置。套管头部或可附带一球形胶囊,适当充气或充液扩张后,使探头在管腔内保持比较居中的位置。外套管(8)跟随管身一起进入体内,起着夹持探头、保护导管、固定导引钢丝,并建立到位后鞘管引导通路的作用,供一次性使用。利用聚乙烯导管的“弹性记忆”特点,将导管的前端预先用沸水塑形成任意形状;并在其中央的空心孔道内,从尾部插入一根尖端硬而直的控向钢丝(9),直抵导管头部的盲端,在钢丝撑力的作用下使导管伸直;如果向后撤出钢丝,则导管先端立即弯曲,自行恢复原来的形状。控向钢丝(9)为普通的弹性螺旋结构,尖端的钢丝蕊增粗无弹簧包绕,直径约1.0mm,长度比导管稍长,外涂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使之光滑。通过进退控向钢丝(9)即可改变导管的弯曲角度,配合旋转导管使本专利技术先端能随意转向,达到控制导管进入方向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尾部为操纵手柄(10),便于握持、进退及旋转导管。手柄上安装超声波控制轻触键(11),由操作者亲自调节超声波监视仪的工作参数,如发射频率、灵敏度、显像形式、屏幕亮度等。按键控制线随电缆连接线(12)一道穿过手柄,与床旁的超声波监视仪相连。该监视仪属彩色断层显像仪,其工作原理和电路结构与现有的B型超声波诊断仪完全一致,采用电子线路控制的多元线阵快速扫查技术实时显像,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医疗上引导导管插入人体生理管腔的内窥式塑料导管,其特征在于由聚乙烯包裹的铜丝网络导管上安装有微型超声波探头,以及导引细丝(7)、外套管(8)、控向钢丝(9)、操纵手柄(10)等附加装置。可以进入病人的各种体腔内,在超声二维断层图像的直视下,顺利进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导管操作与内窥探查,一次插管完成多种介入性导管检查和治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赵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