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脉管的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0442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进入脉管器件是通过利用导向是机构把导管引导入血管。该器件一般包括壳体、导引针头、导管、导引丝和致动装置。进入脉管器件的导引针头穿入血管,然后将致动装置起动并把导引丝稳定地推入血管,一旦导引丝就位,对中配置在导引针头和导引丝上方的导管与进入脉管器件脱开,并借助导引丝导入血管。(*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易于将脉管导管插入的器件。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将弹性金属丝推进入血管,从而易于使关联的导管适当放置的自动机构。在医疗处理过程中,病人经常需要药品、血液或各种流体。供给这些物质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它们直接沉积于病人的血流中,在血流中循环系统快速地将物质直接流向所需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将物质直接供给到病人的血流中最通用的方法是用常规针头和注射器进行注射来实现的。然而,在处理过程中,病人会经常需要反复或连续的用药品,用常规针头反复注射能损坏静脉或动脉,并对病人造成严重的不舒适。当病人需要反复用药品或其它物质时,一般使用从体内将液体引出体外的导管,该导管是一种器件,它允许药品直接地反复和连续供给到病人的血流中,或身体的其它部位,而无须反复注射。在一种常用结构中,该种导管有一个中空的管形套管,和一个在近端部的接合器。这种导管的套管插入病人的静脉或动脉中,而这种导管的接合器留在病人体外。该接合器可以反复且连续进入病人的脉管系统,从而排除了反复注射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中必须进入病人的动脉。一般是为了检查血压和取动脉血样所必须的。无论如何在某些情况下,能反复地进入动脉而无须用多针头扎穿动脉是理想的。这些情况通常希望的是插入动脉导管。有许多众所周知的将导管进入血管中的器件和方法,这种器件的一种采用的是“内侧针头”结构。正如其名称示意那样,这种器件的导管是共轴配置在中空导引针头之中的,用导引针头扎入病人的血管,针头一旦处在病人的血管中,导管则被人为地推进入病人的血管中,因此插入到理想的导管长度,接着移开针头留下导管就位,之后,接合器与导管近端部连接,致使药品或其它物质可得以供给。另一种将导管导引到病人血管的器件,也是采用一种导引针头扎入血管,但是呈“上方针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导管是共轴地配置在针头上方。一旦针头在病人的血管中,导管在导引针头上方推进一直到导管插入到理想长度为止。针头同时拔出并报废,使导管留下就位。因为导管是配置在针头上方的,接合器不需要导管在血管中放置后与导管连接,但能与在放置前与导管连接。为给病人最大的舒适,导管应采用弹性而柔韧的材料做成。然而,材料愈柔韧,导管插入血管就愈困难。该导管具有打结使其插入困难的趋势,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对于在动脉中放置的导管特别重要。因此,脉管导管典型地是采用一种称为导引丝的细丝,它能进入动脉中,为导管提供通路,并接着在血管中定位。这样的一种导管是采用穿入病人动脉的导引针头。一旦就位,配置于导引针头内的导引丝人工操作推进入动脉。导管从导引针头卸下,并沿引导导管进入动脉内的导引丝推进。然后移去导引针头和导引丝,留下导管就位。遗憾的是这种器件和方法失去了稳定性,它要求医师一只手掌住导管装置而另一只手人工地推动导引丝。在导引丝人工地推动的同时,动脉内的针头移动使之难以稳定地插入导引丝。一些推动导引丝的自动和半自动的器件和方法是众所周知的现有技术。一种这样的器件要求医师细心地用导引针头刺入病人的皮肤。一旦刺入皮肤,在导引针头穿入血管前,通过人为地伸出柱塞或类似装置产生真空,接着进一步推动导引针头直到穿入血管为止,在穿入时,腔室内真空被破坏,而导引丝通过其中的几种不同机构的一种被推动。可置换的方案是,一旦真空被破坏,且在腔室内见血,操作者能人工操作地开始起动导引丝推动机构。如手动器件那样,这些自动和半自动器件要求医师在柱塞伸出产生真空的同时,用一只手稳定地拿住导管。另外,这些器件要求医师非常熟练。如果产生真空前扎入血管,则导引丝是不会自动推进的。况且,如果导引丝失灵而不能适当推动,那么自动或半自动的机构都不允许导引丝推动机构重新开始。应当理解,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在于提供一种进入脉管的器件,它能自动地将导引丝推入血管。对现有技术的另一改进是,导引丝能以稳定地和等速率地推动,如果需要该器件可重新开始。对现有技术的再一改进是,能用一只手推动弹性丝无须要求操作者的一只手离开该器件。这里公开并要求保护的是这样一种进入脉管的器件。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一种为使导管引入血管的进入脉管的器件。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扎入病人皮肤和血管的导引针头。一旦就位,操作者能人工地触发配置本器件内的致动装置,接着导引丝推过针头的尖头并进入血管。然后同心配置在导引针头上方的导管能沿导引针头推动,并借助导引丝导入血管。当固定于血管内时,导引针头和导引丝移开,使导管留下就位。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进入脉管的器件包括一个壳体,一个导引针头,一个导引丝和一个致动机构,以及相关连的导管。该壳体通常为圆柱形,且容纳配置在其中空中心的致动机构。壳体的近端部用盖封住,该盖可以通过各种装置,包括螺纹或弹性装置与壳体相连接。壳体的远端部有一凸部,该凸部可以与壳体做成一整体件,或做成分开的连接结构。导引针头的近端部固定于凸部中,导引针头的远端部有一用于穿入血管的钭尖头。与本器件连接使用的典型导管是由一个同心配置于导引针头上方的中空套管组成。该套管近端部与配置于壳体凸部上的接合器相连接,并借助摩擦配合相接。应理解,导管接合器和壳体凸部的具体形状对本专利技术来说并不是关键的。例如,这种导管接合器可以和提供流体供给病人的TV种供给装置相适应。导引丝配置在中空的导引针头内,并穿过壳体的凸部延伸进入壳体腔室。如同下面详细说明,导引丝的近端部是与壳体后部的致动机构相连通的。导引丝比导引针头要长一些。然而,当进入脉管器件处于锁定位置(推动导引丝以前)时,导引丝的远端部尖头最好是不伸过导引针头的斜尖头。在本器件的最佳实施例中,导引丝是柔性的,但有足够的刚度,以防止插入血管时缠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正确的柔性度和刚性度将取决于导管被插入的位置和特殊的用途。致动机构一般是配置在壳体后部,通常包括一个弹性元件,一个盘和一个起动件。弹性元部的近端部与壳体盖相连接,而弹性元件的远端部与盘相连接,导引丝的近端部也与盘相连接。当进入脉管器件处于第一个锁定位置时,弹性元件和盘被压向壳体的后部,起动件与盘接合以防止弹性元件伸张和防止导引丝推进。在使用时,医师先用导引针头扎入皮肤和扎入病人的血管。一旦导引针头处于血管腔中,人工地对致动机构的起动器加压,对起动器加压引起起动器端部与盘脱开,使弹性元件和盘能轴向伸张到壳体内部,弹性元件和盘的伸张推动导引丝的顶端部超出导引针头的斜尖头并进入血管,此后,导管接合器移开壳体凸部,而导管沿导引针头和导引丝滑动,导引丝引入导管直到导管被固定于血管中为止,一旦导管就位,移开导引针头和导引丝,导管套管留在病人血管腔内,而导管接合器留在病人体外,以便易于引入药品、流体、血液和其它物质。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的目的及优点将通过对结合附图的最佳实施例的描述会更全面地理解。参照附图将对专利技术上述说明更为具体的描述。这些附图仅仅是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典型实施例提供理解的资料,因此不应认为是对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定。本专利技术是通过附图采用附加特性和细节予以叙述和解释的,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在导引丝推进以前,处于锁定位置的本专利技术的进入脉管器件的横截面图;图2是导引丝推进以前锁定机构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在未锁定位置弹簧伸张而导引丝完全推进时的进入脉管器件的横截面图;图4是随导引丝推进的锁定机构的局部剖开透视图;图5是在导引丝推进以前,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导导管到病人血管的进入脉管器件,其包括:一个具有近端部和远端部的壳体;一个具有近端部和远端部的导引针头,导引针头的近端部与所述壳体的远端部相连接,导引针头基本上是中空的,并在其远端部有一个尖头;一个具有近端部和远端部的柔性 丝,其近端部固定在所述的壳体内,而远端部伸到导引针头内;致动装置,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用来推进柔性丝越过导引针头尖头,并进入血管;和接受导管的装置,该装置使所述导管同心地配装在导引针头上方,并与所述壳体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伊威尔逊肖恩汉纳杰夫陈罗伯特C霍尔特迪R布赖恩特
申请(专利权)人: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