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进煤管装置与给煤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煤管装置,包括:播煤风通道管、煤粒通道管、进风口接管和开设有出风孔的环形板,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侧壁上开设一通孔,其中,所述煤粒通道管套设在所述播煤风通道管中,与所述播煤风通道管之间形成环形进风腔;所述进风口接管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环形进风腔连通,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出风口、所述煤粒通道管的出煤口分别与所述环形板连接,所述煤粒通道管的进煤口与给煤机本体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进煤管装置播煤均匀,提高了煤粒的使用效率,实现了给煤与播煤一体化,增加了煤气发生炉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能源机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进煤管装置与给煤机。
技术介绍
煤气生产过程中,与煤气发生炉连接的设备包括给煤机和播煤装置,其中给煤机用于为煤气发生炉输送煤炭,播煤装置用于将进入炉膛的煤粒吹开,增大煤粒与气化剂的接触面积,防止大量的煤粒集中在一个地方形成结焦。现有的煤气发生炉,炉膛的播煤装置与给煤机是分离的,通常在炉体上设置带压的空气接管作为播煤装置。但该播煤装置的播煤风出口与炉膛的距离较近,与炉膛的接触面积较大,在长时间的高温还原气接触下,该播煤装置容易被腐蚀损坏,影响播煤效果,并且容易在给煤口形成局部结焦,影响正常的播煤。同时,在炉体上设置带压的空气接管时,需要在炉体上开设若干风孔,严重影响炉体的强度,降低煤气发生炉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进煤管装置与给煤机,用于解决播煤不均匀和给煤口局部结焦的问题,实现给煤与播煤一体化。本技术提供一种进煤管装置,包括:播煤风通道管、煤粒通道管、进风口接管和开设有出风孔的环形板,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侧壁上开设一通孔,其中,所述煤粒通道管套设在所述播煤风通道管中,与所述播煤风通道管之间形成环形进风腔;所述进风口接管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环形进风腔连通,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出风口、所述煤粒通道管的出煤口分别与所述环形板连接,所述煤粒通道管的进煤口与给煤机本体可拆卸连接。可选地,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一端与所述煤粒通道管的进煤口连接。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一端、所述煤粒通道管的进煤口均通过法兰与所述给煤机本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板的出风孔为多个。所述进风口接管焊接在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侧壁上,并与所述通孔连通。可选地,所述进煤管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播煤风通道管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煤气发生炉连接。所述进风口接管为带压进风口接管。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给煤机,该给煤机包括给煤机本体和上述所述的进煤管装置。本技术的进煤管装置与给煤机,通过在播煤风通道管中注入带压播煤风,该带压播煤风通过环形板上的若干出风孔将煤粒通道管的煤粒吹入煤气发生炉里,解决播煤不均匀和给煤口局部结焦的问题,实现给煤与播煤一体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进煤管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进煤管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进煤管装置实施例二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进煤管装置实施例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进油管装置实施例三的环形板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进煤管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给煤机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进煤管装置;101:进煤管装置的一端;102:进煤管装置的另一端;110:播煤风通道管;111:播煤风通道管的一端;112:出风口;120:煤粒通道管;121:进煤口;122:出煤口;130:通孔;140:进风口接管;150:环形进风腔;160:环形板;170:出风孔;180:法兰;200:给煤机本体;300:给煤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涉及的进煤管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煤气发生炉,该进煤管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给煤与播煤由不同的装置完成,并且播煤装置的播煤风出口与炉膛的距离较近,播煤装置容易被腐蚀损坏,影响播煤效果,并且容易在给煤口形成局部结焦,影响正常的播煤问题。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进煤管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进煤管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进煤管装置100包括:播煤风通道管110、煤粒通道管120、进风口接管140和开设有出风孔170的环形板160,所述播煤风通道管110的侧壁上开设一通孔130,其中,所述煤粒通道管120套设在所述播煤风通道管110中,与所述播煤风通道管110之间形成环形进风腔150;所述进风口接管140通过所述通孔130与所述环形进风腔150连通,所述播煤风通道管110的出风口 112、所述煤粒通道管120的出煤口 122分别与所述环形板160连接,所述煤粒通道管120的进煤口 121与给煤机本体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的煤气发生炉主要由炉壁、炉腔、顶部和底部构成,其中在炉壁上设置有通孔,该通孔的直径与进煤装置中播煤风通道管110外壁的直径基本相同。本实施例的进煤管装置100的一端101与给煤机本体连接,进煤管装置100的另一端102与炉壁的通孔连接。具体地,煤粒通道管120为一圆柱管,套设在播煤风通道管110中,煤粒通道管120的进煤口 121与给煤机本体的出煤口可拆卸连接,煤粒通道管120的出煤口 122与环形板160连接,为了防止煤气发生炉内的气体外泄,保证煤粒通道管120里面的煤粒完全进入煤气发生炉内腔,煤粒通道管120进煤口 121的直径与给煤机本体出煤口 122直径相同,煤粒通道管120的出煤口 122的直径与环形板160的内环侧圆的直径相同,这样从给煤机本体送出的煤粒可以顺利沿着煤粒通道管120进入煤气发生炉的内腔中。其中,播煤风通道管110为一圆柱管,套设在煤粒通道管120的外侧,并与煤粒通道管120之间形成环形进风腔150,播煤风通道管110的一侧壁靠近播煤风通道管110的一端111处设置有一通孔130,进风口接管140的一端与播煤风通道管110侧壁上的通孔130连接,进风口接管140的另一端与给风装置连接,这样风通过进风口接管140进入到播煤风通道管110与煤粒通道管120组成的环形进风腔150中,并通过环形板160上的出风孔170进入煤气发生炉的炉腔,将从煤粒通道管120进入炉腔的煤粒均匀吹撒开,使煤粒以最大的接触面积与煤气发生炉内的气化剂接触,提高煤粒的使用效率。其中,环形板160的内环侧与煤粒通道管120的出煤口122连接,环形板160的外环侧与播煤风通道管110的出风口 112连接,同时根据煤气发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煤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播煤风通道管、煤粒通道管、进风口接管和开设有出风孔的环形板,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侧壁上开设一通孔,其中,所述煤粒通道管套设在所述播煤风通道管中,与所述播煤风通道管之间形成环形进风腔;所述进风口接管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环形进风腔连通,所述播煤风通道管的出风口、所述煤粒通道管的出煤口分别与所述环形板连接,所述煤粒通道管的进煤口与给煤机本体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人杰,白勇,汪苑婕,任强,陈鹏成,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