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保证制泥过程的顺利进行且制泥效率较高的马铃薯制泥机。该马铃薯制泥机,包括柱状壳体,柱状壳体内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旋转轴上设置有螺旋式推料板,螺旋式推料板与旋转轴的表面、柱状壳体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螺旋式通道,出料口处设置有制泥装置,该制泥装置在制泥过程只需给马铃薯施加外力,马铃薯便会沿锥台的斜面从小径端移动到大径端,由于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的内径0.5-1mm,马铃薯从锥台与柱状壳体之间的间隙被挤出时便形成马铃薯泥,而且锥台随旋转轴一起转动,不容易造成制泥装置的堵塞,保证制泥过程的正常进行,制泥效率高。适合在马铃薯加工技术领域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马铃薯加工
,尤其是一种马铃薯制泥机。
技术介绍
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连续不断地将蒸煮后的马铃薯制成泥状的马铃薯泥,是马铃薯加工生产线上的工艺需要,现有马铃薯泥的制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手工捣制,在一般家庭中,由于需要捣制的马铃薯泥数量较少,手工方式简单又方便,但是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手工捣制效率低,不可能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规模和节奏的需要;而且手工捣制的方式会增加马铃薯泥在加工过程中被人为污染的环节,再者,手工捣制会增加马铃薯泥在加工过程中向品质趋坏方向自然变质的可能,因此,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马铃薯制泥设备进行生产加工,现有的马铃薯制泥设备包括柱状壳体,所述柱状壳体内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柱状壳体外且该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旋转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线与柱状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螺旋式推料板,所述螺旋式推料板与旋转轴的表面、柱状壳体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螺旋式通道,所述柱状壳体上开有进料口与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与螺旋式通道的一端连通,出料口与螺旋式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制泥板,现有的制泥板大都是在一块板上打多个小孔,上述马铃薯制泥机在制泥过程中利用螺旋式推料板推动马铃薯沿旋转轴移动,马铃薯在移动过程中与制泥板接触进而马铃薯在螺旋式推料板的挤压作用下从制泥板上的小孔内挤出,由于小孔孔径较小,马铃薯被挤压出来后就会形成马铃薯泥,现有的马铃薯制泥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马铃薯体积较大,制泥板的孔径较小,若要直接将整个马铃薯从制泥板的小孔内挤出很困难,马铃薯很容易将小孔堵住,造成制泥装置的堵塞,影响制泥过程的正常进行,同时制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制泥过程的顺利进行且制泥效率较高的马铃薯制泥机。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马铃薯制泥机,包括柱状壳体,所述柱状壳体内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柱状壳体外且该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旋转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线与柱状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螺旋式推料板,所述螺旋式推料板与旋转轴的表面、柱状壳体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螺旋式通道,所述柱状壳体上开有进料口与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与螺旋式通道的一端连通,出料口与螺旋式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制泥装置,所述制泥装置包括固定在旋转轴末端的锥台,所述锥台套设在旋转轴上,所述锥台的小径端外径与旋转轴的外径大小相同且锥台的小径端朝向螺旋式通道,所述锥台的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的内径0.5-1mm。进一步的是,所述锥台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刮板,所述刮板与锥台的母线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料口的上方设置有料斗,所述料斗的出口与进料口连通。进一步的是,所述出料口的下方设置有接料槽,所述接料槽与出料口之间通过导料槽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马铃薯制泥机的制泥装置由固定在旋转轴末端的锥台组成,所述锥台套设在旋转轴上,所述锥台的小径端外径与旋转轴的外径大小相同且锥台的小径端朝向螺旋式通道,所述锥台的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的内径0.5-1mm,该制泥装置在制泥过程只需给马铃薯施加外力,马铃薯便会沿锥台的斜面从小径端移动到大径端,由于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的内径0.5-1mm,马铃薯从锥台与柱状壳体之间的间隙被挤出时便形成马铃薯泥,而且锥台随旋转轴一起转动,不容易造成制泥装置的堵塞,保证制泥过程的正常进行,同时该制泥装置制泥效率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述马铃薯制泥机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制泥装置的俯视图;图中标记说明:柱状壳体1、旋转轴2、驱动电机3、螺旋式推料板4、螺旋式通道5、进料口6、出料口7、制泥装置8、锥台801、刮板802、料斗10、接料槽11、导料槽1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该马铃薯制泥机,包括柱状壳体1,所述柱状壳体1内设置有旋转轴2,旋转轴2的一端延伸至柱状壳体1外且该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旋转轴2转动的驱动电机3,所述旋转轴2的轴心线与柱状壳体1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旋转轴2上设置有螺旋式推料板4,所述螺旋式推料板4与旋转轴2的表面、柱状壳体1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螺旋式通道5,所述柱状壳体1上开有进料口6与出料口7,所述进料口6与螺旋式通道5的一端连通,出料口7与螺旋式通道5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料口7处设置有制泥装置8,所述制泥装置8包括固定在旋转轴2末端的锥台801,所述锥台801套设在旋转轴2上,所述锥台801的小径端外径与旋转轴2的外径大小相同且锥台801的小径端朝向螺旋式通道5,所述锥台801的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1的内径0.5-1mm。该马铃薯制泥机的工作如下:将需要制成泥的马铃薯从进料口6投入柱状壳体1内,投入的马铃薯在转动的螺旋式推料板4作用下沿螺旋式通道5向出料口7移动到达制泥装置8后在螺旋式推料板4的作用下通过制泥装置8被制成马铃薯泥,制成的马铃薯泥从出料口7排出,所述制泥装置8包括固定在旋转轴2末端的锥台801,所述锥台801套设在旋转轴2上,所述锥台801的小径端外径与旋转轴2的外径大小相同且锥台801的小径端朝向螺旋式通道5,所述锥台801的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1的内径0.5-1mm,该制泥装置8在制泥过程只需给马铃薯施加外力,马铃薯便会沿锥台801的斜面从小径端移动到大径端,由于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1的内径0.5-1mm,马铃薯从锥台801与柱状壳体1之间的间隙被挤出时便形成马铃薯泥,而且锥台801随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铃薯制泥机,包括柱状壳体(1),所述柱状壳体(1)内设置有旋转轴(2),旋转轴(2)的一端延伸至柱状壳体(1)外且该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旋转轴(2)转动的驱动电机(3),所述旋转轴(2)的轴心线与柱状壳体(1)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旋转轴(2)上设置有螺旋式推料板(4),所述螺旋式推料板(4)与旋转轴(2)的表面、柱状壳体(1)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螺旋式通道(5),所述柱状壳体(1)上开有进料口(6)与出料口(7),所述进料口(6)与螺旋式通道(5)的一端连通,出料口(7)与螺旋式通道(5)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料口(7)处设置有制泥装置(8),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泥装置(8)包括固定在旋转轴(2)末端的锥台(801),所述锥台(801)套设在旋转轴(2)上,所述锥台(801)的小径端外径与旋转轴(2)的外径大小相同且锥台(801)的小径端朝向螺旋式通道(5),所述锥台(801)的大径端外径小于柱状壳体(1)的内径0.5‑1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铃薯制泥机,包括柱状壳体(1),所述柱状壳体(1)内设置有旋转轴(2),
旋转轴(2)的一端延伸至柱状壳体(1)外且该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旋转轴(2)转动的驱动电
机(3),所述旋转轴(2)的轴心线与柱状壳体(1)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旋转轴(2)上设
置有螺旋式推料板(4),所述螺旋式推料板(4)与旋转轴(2)的表面、柱状壳体(1)的内
表面共同围成一个螺旋式通道(5),所述柱状壳体(1)上开有进料口(6)与出料口(7),
所述进料口(6)与螺旋式通道(5)的一端连通,出料口(7)与螺旋式通道(5)的另一端
连通,所述出料口(7)处设置有制泥装置(8),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泥装置(8)包括固定
在旋转轴(2)末端的锥台(801),所述锥台(801)套设在旋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巩发永,李静,臧海波,史碧波,
申请(专利权)人:西昌学院,凉山顺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