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生物制剂生产系统,包括罐体,所述罐体顶部设有入料管,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入料管和出料管上均设有阀门,入料管上设有进料斗,沿罐体顶部外表面边缘均匀设置有水加热装置,水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开孔水管,开孔水管连接于热水供应管,开孔水管下的方罐体外壁设置有一圈接水槽,罐体上端设置有进水口、下端设置有呼吸闸,罐体外表面设置有人孔、温度控制面板,罐体顶部设有泄压孔,所述罐体内壁设有加热膜,温度控制面板连接控制加热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罐体内壁设有加热膜,可以精确控制罐体的温度,提高产品品质,同时罐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了解罐体内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制剂生产
,具体为一种微生物制剂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生理、生物化学、分类和生态的科学。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用于动物的生物活菌制剂。有时将其称为益生菌、益生素等。我国微生物制剂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颇具规模,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制剂生产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微生物制剂生产系统,包括罐体,所述罐体顶部设有入料管,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入料管7和出料管上均设有阀门,入料管上设有进料斗,沿罐体顶部外表面边缘均匀设置有水加热装置,水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开孔水管,开孔水管连接于热水供应管,开孔水管下的方罐体外壁设置有一圈接水槽,罐体上端设置有进水口、下端设置有呼吸闸,罐体外表面设置有人孔、温度控制面板,罐体顶部设有泄压孔,所述罐体内壁设有加热膜,罐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面板连接控制加热膜、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膜包括上热塑性弹性体、下热塑性弹性体、电极,所述上热塑性弹性体与下热塑性弹性体之间设有PET膜层,PET膜层与上热塑性弹性体之间设有粘合层,所述上热塑性弹性体内镶嵌有PET无纺布层,PET膜层与上热塑性弹性体之间的粘合层内设有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上侧设有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与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之间两侧设有电极,电极延伸到粘合层外侧。所述进料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进料端和出料端,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进料端、所述出料端之间设有活动转轴,其中一个活动转轴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与所述进料端相通的第一空腔,以及与所述出料端相通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设有第一分布进料环和第二分布进料环,在所述第一空腔的四周内壁上形成多个分布槽,在所述分布槽的底端设有横行分布条,所述分布槽与所述第二空腔相通。所述第一分布进料环包括多个呈环形排列的第一分布进料体,所述第一分布进料体上设有纵向开槽,在所述开槽内设有倾斜向上的分布片,所述第二分布进料环包括多个呈环形排列的第二分布进料体,所述第二分布进料体上设有纵向开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罐体内壁设有加热膜,可以精确控制罐体的温度,提高产品品质,同时罐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了解罐体内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加热膜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进料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3所示,一种微生物制剂生产系统,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顶部设有入料管7,底部设有出料管6,所述入料管7和出料管6上均设有阀门12,入料管7上设有进料斗20,沿罐体1顶部外表面边缘均匀设置有水加热装置8,水加热装置8包括若干开孔水管16,开孔水管16连接于热水供应管10,开孔水管8下的方罐体1外壁设置有一圈接水槽9,罐体1上端设置有进水口2、下端设置有呼吸闸3,罐体1外表面设置有人孔4、温度控制面板5,罐体1顶部设有泄压孔13,所述罐体1内壁设有加热膜11,罐体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4,温度控制面板5连接控制加热膜11、温度传感器14,所述加热膜111包括上热塑性弹性体111、下热塑性弹性体118、电极115,所述上热塑性弹性体111与下热塑性弹性体118之间设有PET膜层112,PET膜层112与上热塑性弹性体111之间设有粘合层117,所述上热塑性弹性体111内镶嵌有PET无纺布层113,PET膜层112与上热塑性弹性体111之间的粘合层117内设有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114,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114上侧设有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116,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116与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114之间两侧设有电极115,电极15延伸到粘合层117外侧。所述进料斗20包括壳体201,所述壳体201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进料端202和出料端203,在所述壳体201与所述进料端202、所述出料端203之间设有活动转轴204,其中一个活动转轴204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壳体201的内部形成与所述进料端202相通的第一空腔205,以及与所述出料端203相通的第二空腔206,所述第一空腔205的内部设有第一分布进料环和第二分布进料环,在所述第一空腔205的四周内壁上形成多个分布槽207,在所述分布槽207的底端设有横行分布条208,所述分布槽207与所述第二空腔206相通,所述第一分布进料环包括多个呈环形排列的第一分布进料体209,所述第一分布进料体209上设有纵向开槽2010,在所述开槽2010内设有倾斜向上的分布片201,所述第二分布进料环包括多个呈环形排列的第二分布进料体2012,所述第二分布进料体2012上设有纵向开槽2010。所述开槽2010内设有倾斜向下的分布片2011,所述第一分布进料体209上的分布片2011数目为3个,所述第二分布进料体2012上的分布片2011为2个。所述动力装置5与十字头联轴器8之间设有减速机7,动力装置5与减速机7之间通过传动装置6传送动力;所述动力装置5安装在动力装置支架4上,动力装置支架4设置在支座1一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生物制剂生产系统,包括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顶部设有入料管,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入料管和出料管上均设有阀门,入料管上设有进料斗,沿罐体顶部外表面边缘均匀设置有水加热装置,水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开孔水管,开孔水管连接于热水供应管,开孔水管下的方罐体外壁设置有一圈接水槽,罐体上端设置有进水口、下端设置有呼吸闸,罐体外表面设置有人孔、温度控制面板,罐体顶部设有泄压孔,所述罐体内壁设有加热膜,罐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面板连接控制加热膜、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膜包括上热塑性弹性体、下热塑性弹性体、电极,所述上热塑性弹性体与下热塑性弹性体之间设有PET膜层,PET膜层与上热塑性弹性体之间设有粘合层,所述上热塑性弹性体内镶嵌有PET无纺布层,PET膜层与上热塑性弹性体之间的粘合层内设有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上侧设有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与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之间两侧设有电极,电极延伸到粘合层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制剂生产系统,包括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顶部设有
入料管,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入料管和出料管上均设有阀门,入料管上设有
进料斗,沿罐体顶部外表面边缘均匀设置有水加热装置,水加热装置包括若干
开孔水管,开孔水管连接于热水供应管,开孔水管下的方罐体外壁设置有一圈
接水槽,罐体上端设置有进水口、下端设置有呼吸闸,罐体外表面设置有人孔、
温度控制面板,罐体顶部设有泄压孔,所述罐体内壁设有加热膜,罐体内设有
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面板连接控制加热膜、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膜包括上
热塑性弹性体、下热塑性弹性体、电极,所述上热塑性弹性体与下热塑性弹性
体之间设有PET膜层,PET膜层与上热塑性弹性体之间设有粘合层,所述上热塑
性弹性体内镶嵌有PET无纺布层,PET膜层与上热塑性弹性体之间的粘合层内设
有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第二导电性粘合体层上侧设有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
第一导电性粘合体层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忠辉,万长征,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益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