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结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0428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层结构膜,其至少包括共挤出并粘合在一起的第一聚乙烯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层,其中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层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多层结构膜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层结构膜。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食品包装,尤其是颗粒状物质(例如大米)包装的多层结构膜。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多层结构膜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塑料包装膜在食品包装领域以其轻质和密封性著称。在大米等颗粒状物质的包装方面,塑料包装袋更是因其在外观和防潮防虫方面优于传统的编织袋而受到普遍欢迎。而且,由于塑料包装膜的密封性,可以进行抽真空处理,从而进一步压缩所装物质如大米的体积以及延长其存放保质期。大米因其特殊性而对包装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从外观形状上来看,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其尖端极易刺破包装膜。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多层结构膜用于大米的包装。常见的结构有尼龙/聚乙烯(NY/PE)复合结构、尼龙/氯化聚乙烯(NY/CPE)复合结构、尼龙/聚乙烯(NY/PE)多层共挤结构、聚乙烯/聚乙烯(PE/PE)复合结构等。NY/PE或NY/CPE复合结构以及PE/PE复合结构普遍存在不耐穿刺和抽真空后耐掉落性差的问题。NY/PE多层共挤结构具有相对较好的耐穿刺性能,但是通常需要非常厚的PE密封层,例如需要至少110~130μm厚的PE密封层。因此,仍然需要一种改进的多层结构膜用于大米等颗粒状物质的包装,其尤其应当具有良好的耐穿刺性,还可以具有良好的强度和/或氧阻隔性,最好能够以更小的厚度和/或更低的材料成本保持所期望的包装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在第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层结构膜,其至少包括共挤出并粘合在一起的第一聚乙烯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层,其中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层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之间。在第二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层结构膜,其至少包括聚酰胺外层和共挤出并粘合在一起的第一聚乙烯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层,其中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层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之间,所述聚酰胺外层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所述第二聚乙烯层、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层中的至少一个相结合而形成复合膜。在第三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备多层结构膜的方法,包括将至少第一聚乙烯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层共挤出并粘合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层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之间。在第四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层结构膜用于制备包装袋的用途。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以期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不能理解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多层结构膜中各个层的位置和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并不一定与附图中所显示的位置和厚度相一致或成比例。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包括第一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第二聚酰胺层和第二聚乙烯层的多层结构膜的截面图。图2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包括通过连接层依次粘合在一起的第一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第二聚酰胺层和第二聚乙烯层的多层结构膜的截面图。图3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方案包括第一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第二聚酰胺层和第二聚乙烯层的多层结构膜的截面图,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各自包括两个聚乙烯亚层,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第二聚酰胺层和第二聚乙烯层通过连接层依次粘合在一起。图4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实施方案包括第一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第二聚酰胺层、第二聚乙烯层和聚酰胺外层的多层结构膜的截面图,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各自包括两个聚乙烯亚层,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第二聚酰胺层和第二聚乙烯层通过连接层依次粘合在一起,所述第一聚乙烯层通过粘合剂层与所述聚酰胺外层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文中的数值范围包括从较低值至较高值以一个单位为增量且包括所述较低值和所述较高值的所有的值。例如,如果数值范围为100至500,则应当视为已将所有单独的值例如100、101、102……498、499一一列出,还应当视为列出了所有子范围例如100至144、155至170、197至200、268-390、420-500等。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组合物”,是指两种或更多种材料的混合物。包括在组合物中的是预反应、反应和反应后混合物,其中反应后混合物将包括反应产物和副产物以及反应混合物的未反应组分和分解产物,如果分解产物存在,其由预反应或反应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形成。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共混物”、“聚合物共混物”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聚合物的组合物。这样的共混物是可混合或不可混合的。这种共混物可以是均相或异相的、存在相分离或不存在相分离的。多层结构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至少两个聚乙烯层与至少两个聚酰胺层共挤出,提供了一种具有优异的耐穿刺性能的多层结构膜。参照图1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多层结构膜10包括第一聚乙烯层102和第二聚乙烯层108,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102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108之间具有第一聚酰胺层104和第二聚酰胺层104,各个层依次粘合在一起。适宜地,所述第一聚乙烯层102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108可以各自独立地选自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低密度聚乙烯(VLLD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茂金属聚乙烯(mPE)(例如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改性聚乙烯(例如氯化聚乙烯(CPE))、交联聚乙烯(PEX)、乙烯共聚物及其任意混合物。乙烯共聚物可以选自例如乙烯-烯烃共聚物(例如乙烯与丙烯、丁烯、戊烯、己烯、庚烯、辛烯、壬烯、癸烯、环烯烃或其任意组合的共聚物)、乙烯-不饱和酯共聚物(例如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马来酸酐或其任意组合的共聚物)及其任意混合物。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102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108各自独立地包含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低密度聚乙烯(VLLD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或其任意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结构膜,其至少包括共挤出并粘合在一起的第一聚乙烯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层,其中所述第一聚酰胺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层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第二聚乙烯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结构膜,其至少包括共挤出并粘合在一起的第一聚乙烯
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一聚酰胺层和第二聚酰胺层,其中所述第一聚酰
胺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层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
第二聚乙烯层之间。
2.权利要求1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第二聚乙烯
层各自独立地选自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
度聚乙烯、氯化聚乙烯、交联聚乙烯、乙烯共聚物及其任意混合物。
3.权利要求2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所述第二聚乙烯
层中的至少一个为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
度聚乙烯的共混物。
4.权利要求3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
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共混物基于共混物的总重量包含至少
20%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5.权利要求3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
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共混物基于共混物的总重量包含至少
5%的低密度聚乙烯。
6.权利要求3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
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共混物基于共混物的总重量包含至少
10%的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7.权利要求3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

\t度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共混物基于共混物的总重量包含
15-25%的低密度聚乙烯、40-60%的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25-40%
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8.权利要求1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各个层通过连接层粘合在一起,
所述连接层基于连接层的总重量包含至少50%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的多层结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奇妙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