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性稳压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电源管理的Q值调节的低输出电流LDO。
技术介绍
现代高速发展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手机、Ipad、笔记本等)的许多个功能模块需要电源管理单元来供电。电源管理芯片可以在电源和电子设备之间实现起对电能的变换、分配、检测以及稳压、降噪的功能。而近年来电源管理芯片(DC-DC、AC-DC、LDO等)的增长需求的大部分来源于高容量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数字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手持医疗仪器和测试仪器等。名目繁多的电子产品对电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手机及通信系统要求电源具有低噪声和低纹波的特性;并且由于系统集成的需要,还要求占用PCB板面积小,外围电路简单的特性。那么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LDO芯片具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精密的电压基准,低静态电流,低压降调整管,高性能低噪音的运放,以及稳定而快速的环路响应。所以基于这些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地LDO芯片。一般采用撕裂零极点方法来维持LDO开环响应的稳定性,即:提高功率晶体管MP的跨导,这会提高LDO的输出电流,从而环路的共轭非主极点远高于单位增益带宽积(GBW),使得LDO稳定。但是随着输出电流降低,LDO的功率晶体管的跨导就会变小,即:LDO的共轭非主极点慢慢接近GBW,这时环路有较高的Q值,最终使得环路不稳定。为了维持环路的稳定性,需要更大的片上补偿电容,这就占据了很大的芯片面积。为了克服这个不足,本技术可以提出一款超低静态电流、调节Q值的小输出电流LDO。该LDO采用调节Q值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电源管理的Q值调节的低输出电流LDO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构成的第一增益放大级,由第二跨导增益级(gm2)构成的第二益放大级,宽带放大级(F),电流镜缓冲级(D),功率晶体管回路(B),电阻反馈回路(R),以及第一频率补偿电容(Cm1)和第二频率补偿电容(Cm2),其中,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宽带放大级(F)、第二跨导增益输入级(gm2)和功率晶体管回路(B)分别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基准电压(Vref)和电阻反馈回路(R),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的输出端依次通过电流镜缓冲级(D)和宽带放大级(F)连接第二跨导增益输入级(gm2)的输入端,第二跨导增益输入级(gm2)的输出端连接功率晶体管回路(B),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的输出端还分别通过第一频率补偿电容(Cm1)连接功率晶体管回路(B),以及通过第二频率补偿电容(Cm2)至电压输出端(Vout),功率晶体管回路(B)的输出端至电压输出端(Vout)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电源管理的Q值调节的低输出电流LDO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构成的第一增益放大级,由第二跨导增益级(gm2)构成的第二益放大级,宽带放大级(F),电流镜缓冲级(D),功率晶体管回路(B),电阻反馈回路(R),以及第一频率补偿电容(Cm1)和第二频率补偿电容(Cm2),其中,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宽带放大级(F)、第二跨导增益输入级(gm2)和功率晶体管回路(B)分别连接电源电压(VDD),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基准电压(Vref)和电阻反馈回路(R),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的输出端依次通过电流镜缓冲级(D)和宽带放大级(F)连接第二跨导增益输入级(gm2)的输入端,第二跨导增益输入级(gm2)的输出端连接功率晶体管回路(B),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gm11、gm12)的输出端还分别通过第一频率补偿电容(Cm1)连接功率晶体管回路(B),以及通过第二频率补偿电容(Cm2)至电压输出端(Vout),功率晶体管回路(B)的输出端至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的电压输出端(Vout)还依次通过第五电阻(Resr)和输出电容(Cout)接地,以及通过第六电阻(RL)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电源管理的Q值调节的低输出电流LDO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输入级是由输入端连接基准电压(Vref)的第一跨导增益(gm11)和输入端连接电阻反馈回路(R)的第二跨导增益(gm12)构成;所述电流镜缓冲级(D)包括有第一电流镜缓冲级(D1)和第二电流镜缓冲级(D2);其中,所述第一跨导增益(gm11)的输出端依次通过第一电流镜缓冲级(D1)和宽带放大级(F)连接第二跨导增益输入级(gm2)的输入端,以及通过第一频率补偿电容(Cm1)连接功率晶体管回路(B);所述第二跨导增益(gm12)的输出端依次通过第二电流镜缓冲级(D2)和宽带放大级(F)连接第二跨导增益(gm12)的输入端,以及通过第二频率补偿电容(Cm2)至电压输出端(Vout)。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电源管理的Q值调节的低输出电流LDO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跨导增益(gm11)是由第六PMOS晶体管(M12)实现,所述第二跨导增益(gm12)是由第五PMOS晶体管(M11)实现,其中,所述第六PMOS晶体管(M12)的栅极接第一基准电压(Vref),第五PMOS晶体管(M11)的栅极接电阻反馈回路(R),第六PMOS晶体管(M12)的漏极接第一电流镜缓冲级(D1),以及通过第一频率补偿电容(Cm1)连接功率晶体管回路(B),第五PMOS晶体管(M11)的漏极接第二电流镜缓冲级(D2),以及通过第二频率补偿电容(Cm2)至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第六PMOS晶体管(M12)和第五PMOS晶体管(M11)的源极通过第一PMOS晶体管(M10)连接电源电压(VDD),第一PMOS晶体管(M10)的栅极接第一偏置电压(Vb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电源管理的Q值调节的低输出电流LDO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流镜缓冲级(D1)是由第十一NMOS晶体管(M14)和第十二NMOS晶体管(M141)实现,其中,所述第十一NMOS晶体管(M14)和第十二NMOS晶体管(M141)的栅极相互连接,第十一NMOS晶体管(M14)和第十二NMOS晶体管(M141)的源极接地,第十一NMOS晶体管(M14)的漏极构成第一电流镜缓冲级(D1)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实现第一跨导增益(gm11)的第六PMOS晶体管(M12)的漏极,第十一NMOS晶体管(M14)的漏极和栅极相互连接,第十二NMOS晶体管(M141)的漏极构成第一电流镜缓冲级(D1)的输出端连接宽带放大级(F);所述第二电流镜缓冲级(D2)是由第十三NMOS晶体(M13)和第十四NMOS晶体(M131)实现,第十三NMOS晶体(M13)的栅极和漏极相互连接,第十三NMOS晶体(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夏,张庚宇,徐江涛,聂凯明,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